◆张 凇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服装设计系)
服装面料艺术再造,作为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面料艺术再造不同于一次设计,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服装面料艺术再造要结合服装设计去进行,如果脱离了服装设计,那就是单纯的面料艺术。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拓宽了材料在艺术创造中的空间地位,丰富了我们的设计思维,它不仅是设计师意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材质形态通过服装本身表现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
“服装面料艺术再造”这个词汇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一直贯穿在服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并随着服装和面料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辅助材料的不断丰富,人们并没有因为服装已具有穿着性而满足,而是在现成的面料上进行了不同形式、程度上的再造加工,也就是我们说的服装面料艺术再造。
早在殷商早期,中国人就懂得运用刺绣装饰服装面料,这些都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服装面料艺术再造。表明人们对服装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向装饰点缀方向发展,从而使古代服饰趋向完整和统一。秦汉时期,各种以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的服饰纹样,以对称均衡、动静结合的手法形成了规整、有力度的面料装饰风格。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唐代贵族妇女最流行的衣着是花笼裙,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服装面料艺术再造作品,是用一种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花裙,上用细如发丝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图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种短裙,也叫衬裙。裙的腰部装饰着重重叠叠的金银线所绣的花纹,工艺十分讲究。在唐代,不仅印染和织造工艺技术发达,面料的装饰手法也得到了发展,在衣襟、前胸、后背、袖口等部位进行服装面料艺术再造比较常见。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妇女服饰,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它运用拼接手法将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在一个平面上的服装,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它最初的形成是由于老百姓家中经济拮据,就用大小不一的碎布拼成一件衣服,但有极其丰富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是传统刺绣所无法实现的。
古埃及的服装,有不同方向的褶裥,颜色相间隔的条纹装饰。古埃及发展至今,服装也有了变化,但是这种褶裥是他们不变的服装元素。服装上的褶裥是古埃及人二次开发利用布料的创举。这都表明了古埃及人已经有了对服装面料进行再造的意识。古代西亚的波斯人会采用刺绣、补花的手法对面料进行再造,这些都是西方早期的服装面料艺术再造。实际上,在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创造与加工。
中世纪,拜占庭时期,常将复杂华丽的刺绣运用在服装面料上,并在边缘和重要部位的面料上镶嵌宝石和珍珠。这是拜占庭时期的面料再造。
14世纪,剪切的手法被广泛运用到面料上,形成了这个时期服装面料艺术再造的一大风格。立体造型的“切口”手法。由此塑造的面料与面料之间错综搭配、互相衬托的效果增添了服装面料艺术再造的艺术魅力,这种手法发展至今,已成为服装面料艺术再造的一种重要手法。
15世纪,画家凡·艾克绘制的《阿诺芬尼的婚礼》一画中主人公穿着的服装,反映出当时的服装面料艺术再造的效果,毛皮镶边、抽纵和折叠的手法在面料上的运用使得服装显示出鲜明的层次感。这种设计在15世纪变得更加时髦,也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大师在作品中常借用的手法之一。
16世纪最流行的服装是在面料上进行裂缝处理,这种撕裂的服装装饰性很强,它往往是将衣服收紧的地方剪开,再用另一种色彩的面料缝在裂缝的地方,当穿着的人走动的时候,这块丝绸就会迎风飘扬,发出瑟瑟的声音。“补丁”越大,它从外袍下扬起得越高。后来,这种补丁被直接织在布中。
17世纪巴洛克时期,根据其呈现出的服装面料艺术效果,服装面料艺术再造在实现方法上大为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缎带、花边、纽扣、羽毛被大量的运用在服装面料上,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服装面料艺术效果。
18世纪洛可可时期,常在面料上装饰花边、花结,或将面料进行多层细摺的处理,这些体现了服装面料艺术再造的进一步发展变化。
20世纪,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飞速发展,综合性面料的诞生给服装面料艺术再造增添了新的生机和艺术魅力。民国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因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装。当时,最常见的是运用皮毛对面料进行滚边和镶领口的艺术效果处理。
50年代之后,在美国首次出现了在编织面料上加入其它常见的装饰小件,如刺绣、小玻璃球和小金属物的手法,产生了由面料再造带来的华丽感、立体感及现代感很强的艺术效果。
20世纪60年代以后,服装设计界加快了强调面料本身艺术效果的设计步伐,由此服装面料艺术再造被空前重视起来。这个时期一些前卫的设计师也试图将金属材料变成20世纪女性时装的面料之一,一些前卫派的设计师用铝线把各种金属圈或金属片连接组合,由此设计引发的将金属材质运用于服装面料上的方法得到了新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扎染的衬衫开始流行,嬉皮人士把白色T恤进行扎染后穿着,这种效仿设计迅速传播,使扎染服装跻身高级时装的行列。70年代末期,一批来自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如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人为整个服装界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服装造型的观念,他们以出人意料的造型向世界展示服装设计的创新。而这种服装造型的观念通常又是运用服装面料艺术再造表现的。
作为人类“第二皮肤”的服装发展变化,与面料本身的发展变化是息息相关的。面料作为服装的载体,是服饰设计之本。在产生深刻变革的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时装的创意是与面料的质感的组合、再造、装饰及融合密切相关的,设计的灵性与才能也正是通过这些而呈现。那些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简约与繁复的形式表达,无疑是需要在面料上施用更多的妙思奇造。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面料的二次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未来服装设计寻求变化的发展趋势。
[1]梁惠娥.服装面料艺术再造.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
[2]欧阳周,陶琪.服饰美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3]陈燕琳,刘君.时装材质设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