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教学中惰性知识形成机理试探

2014-08-15 00:51◆陈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惰性认知结构学科

◆陈 尧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1 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我们普遍发现:学生从小学至中学,大部分又经历了3到4年高等教育,每周至少两节体育课。但真正掌握运动技能、体育锻炼方法,会运用运动技能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很少。正如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在《教育目的》一书中所说,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做准备,而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但为什么仍掌握不到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运用不到运动技能、合理的技战术呢?这正是笔者在此文中力图解决的问题。

2 惰性知识概述

2.1 惰性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发现

所谓惰性知识,是指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并贮存于头脑中后,处于一种不活动的稳定状态,它很难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作用,构成了体育技能的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体育的本质决定了体育教学中惰性知识的形成具有特殊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锻炼前不热身以及不知如何有效热身;在篮球运动中不知球往哪里传、不知如何跑位,更谈不上技战术的运用,等等现象。

2.2 惰性知识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CNKI系列数据库和维普系列数据库发现,关于惰性知识在其他学科的研究居多,如孟苏芸老师在《中学化学惰性知识的产生与防治策略》一文中,针对化学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兴趣下降现象思考,分析惰性知识产生过程,依此进而探讨防治惰性知识产生的策略。笔者认为,此文虽在惰性知识产生过程中做了分析,但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描述,未能充分揭示出惰性知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此前,已有学者对惰性知识的特征与克服做过研究,具有代表的是刘会超等人《惰性知识的特性与克服》。此文介绍了惰性知识的概念,分析了其存在的普遍性、孤立性、等值性及可转化性等特性,指出了教学中教、学及环境等因素对惰性知识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克服惰性知识的建议。刘会超等人从影响教学过程的三个主导要素分析惰性知识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具有其合理性。

综上所述,此前对于惰性知识的研究多集中于普遍文化学科,对体育学科教学中惰性知识的研究微之甚微,加之体育学科教学同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体育惰性知识的产生也必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归纳、分析、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知识认知角度分析体育惰性知识形成机理,力穷找到当前学生掌握不到体育锻炼方法、身体锻炼中运用不到运动技能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3 体育惰性知识形成机理分析

3.1 体育知识认知

同其他学科知识一样,体育知识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体育课里是身体运动以及与之直接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但体育知识与体育认知有其自身的特点。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的知识,体育知识的核心和主体、即对于人体运动方式及其规律的认识,不仅仅是而且首先不是以理论形态存在,而是与人体的直接参与即操作活动相联系。换言之,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和体验,才能认识、掌握并体现体育知识,语言或书面的阐释都不能代替身体的这种操作性体现。

体育知识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认知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体育认知定义为主要通过身体对人体运动及其规律的一种特殊认知过程。在这里,“身体”既是认知活动的主要手段,也是认知的对象。当然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认知的主体和客体(对象)是统一的,这是体育认知与其他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的根本区别。即运动性认知是体育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而运动性认知则是认知主体借助身体与外界发生直接的运动性关系时的认知形式。

3.2 学生体育认知结构及特征分析

体育认知结构是学生将获得的运动知识按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而形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简单的讲,体育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获得的体育知识结构,它是体育知识的逻辑机构与学生心理机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内容包括体育知识和这些体育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

体育认知结构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的作用,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认知方式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而其体育认知结构会相应表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必然导致体育认知结构有着不同的水平,既有直观水平上的认知结构、也有抽象化、形式化的认知机构,即体育认知结构具有层次性;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体育认识结构后,一旦出现新的体育信息,便立刻会自觉地用相应的体育认知结构对面临的信息进行科学加工处理,表现出体育认知结构的能动性;学生的体育认知结构是在体育认知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认知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得到提高,其体育认知结构将不断被分化和重组,并达到精确而完善的程度,这是一个不断进入平衡状态、打破平衡状态、再形成平衡状态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连续发展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即体育认识机构具有动态性。

3.3 惰性知识形成——学生新的体育认知结构构建紊乱

体育知识较其他学科尤其自身的特殊性,运动性认知是体育知识认知的主要形式。而在日常的体育学科教学中,因教师的表象传授、学生的片面理解、情景的虚无设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对新的体育知识构建中,尽管他们在概念或形象方面对该动作做到已“知”,但这种“知”的把握与理解和能示范该动作的教师所把握与理解的概念、形象性认知是不同的。学生没有形成必要的身体(运动)性认知,或者说身体还不能表达出所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果(即动作),即自身知识体系相互关联的网状结点出出现了脱节,没有构建成新的知识网状结构。这些脱节的知识点或知识面就形成了体育惰性知识。

4 结束语

虽然体育惰性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但深入了解体育惰性知识的形成机理,从而揭示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深层次原因,消除我们对体育惰性知识的恐惧与困惑。为学生体育知识体系形成、体育学科教学优化以及终身体育自我实施,提供理论的借鉴与思考。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3]曲宗湖.学习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孟苏芸.中学化学惰性知识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新课程,2013.

[5]刘会超,杨峰英.惰性知识的特性及克服[J].天中学刊,2008,(02).

猜你喜欢
惰性认知结构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基于惰性基质燃料PWR嬗变技术研究
“超学科”来啦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