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军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作为大学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熟练掌握以及灵活运用,其出发点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教学效果却良莠不齐,甚至往往与设定目标相距甚远,出现了工作进度拖沓、成果质量整体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多年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从管理方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则,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逐渐走向普及化,生师比逐渐增大,直接的表现,就是课程设计指导工作中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这样一来,必然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很多教师仅将课程设计作为一个集体作业训练,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总是对设计工作的每一步都是手把手地详细交代如何去做,甚至不乏出现给学生设计模板参考的事情。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只是格式化般地完成设计工作而已。而这样做,由于学生较多,教师无疑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
为此,笔者认为,这会导致设计个性的消失,失去设计本身的意义。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要遵守“三大要求”。第一,要求设计前先看大纲和任务书,明确要做什么,再看相应的教科书,搞清楚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做,最后看“规范”中的依据和要求。这样以来较好的避免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产生的“停停走走”“折返重来”等现象;第二,要求对设计要点和难点做到提前领会,对共性问题,设计之初就集中给学生提前指出来,讲清楚,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解决,剩下少量的个性问题再针对性解答,就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和精力;第三,要求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经过核查,只看最后递交上来的总成果,没有阶段性的检查把关,那么前面错了,后面的设计当然都是错误的。一直到最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工作需要提前做,例行阶段检查把关,可以有效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教学实践表明,“三大要求”的运用,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训练效果。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类似的抱怨,诚然,确实有学生本身方面的原因,但是也必须承认我们存在没有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的缘故。工作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教学管理失控,时常表现为整体设计进度延滞,不能按时完成并递交设计成果,等等。为此,应该认真地分析原因,从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和措施上找出解决办法。
对于经常出现的整体设计进度延滞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在学生中营造出好的工作氛围原因造成的。如上面说的那样,学生在工作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上是要分类的,整体的设计进度是否迟滞,主要是由占绝大多数的中间同学的工作表现决定的,然而恰恰这部分同学的从众心态最严重,他们主要受到前面和后面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因此,如何促使前面这部分同学起到正面带头作用,从而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解决整体设计进度迟滞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设计进度查签制度”。具体做法是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详细要求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以及形成的设计成果,然后对每一阶段的设计成果进行检查与签字,确认并划分等级。查签制度优于一般进度检查。第一,做到了无遗漏检查,签字确认后能够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总是想躲避检查将设计任务往后拖延);第二,采用划分等级并且计入最终成绩的办法,对于学生后继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和促进作用。这样以来,每个学生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设计内容,因为清楚了每个阶段的评价等级也就基本清楚了最终设计成绩的等级,较好的体现了最终成绩的公平和公正。
对于不能按照规定时间递交设计报告的情况来说,首先应该分析是否确实存在任务量过大的情况,如果排除这种情况,那么无外乎存在两种情况了,第一就是确实因为能力问题不能按时完成,这毕竟是极少数。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因为思想松懈,看到其他同学不能按时递交而产生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这种情况是最严重的,因为它会造成蔓延效应,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受到这种影响,这是应该想办法应对的重点问题。如果完全按照规定,给予不能按时递交设计的学生不及格,在实际操作中是绝对不现实的,这也就很多教师所遇到的设计作业总是收缴不齐、成绩无法评判的无奈。如果娇惯听之任之,势必会恶性循环并且会造成极大的不公正。对此,笔者认为同样应该从制度上想办法,例如可以引入“末位淘汰制”,即如果出现一定数量的拖延情况,则规定最后递交的学生(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绩为不及格。这样以来,“法不责众”甚至“抱成团”局面就被打破了,变成了争前恐后的局面,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按时递交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建立“查签制”“末位淘汰制”等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与课程本身有关的个性问题,有的诸如管理方法问题是实践教学出现的共性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涉及教育大环境、教师本身、学生自身等等诸多因素。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负责任的正视问题而不能畏难逃避,其次分析原因应该客观,在此基础上坚持“制度管理”为先的原则,采用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大胆的尝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1]尹继明,吕凡任.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2):73 -75.
[2]贺玲丽,白叶飞,许国强.实践教学中课程设计方法的改革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05):150 -151.
[3]姚寿广,路诗奎,陆金铭.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02):39 -42.
[4]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1 -10.
[5]许慧慧.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研究[D].中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