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坤
20世纪20-40年代,夏丏尊、叶圣陶提出“语感说”,开始了对语感及其在语文教育中作用的研究。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语文教育领域,人们对语感的认识不断深刻。语文教师若能切实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目前许多中学生对汉语学习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汉语不用学,天天讲,天天看,天天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了”,这种态度极不利于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必须使其树立起语文意识,产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母语是民族精神和智慧融合而成的,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地孕育和涵养着民族的每一个子民,全息地体现为民族流动不居、丰富多彩的生活。母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使我们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这样一些知识:我们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汉语言文字,积淀和珍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部精神财富,是中华灿烂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它运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审美追求、思想情感等,是使我们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流。
听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的时候,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的作用,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在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积累言语材料。可以通过播放教科书中经典篇目的录音或教师的范读来实现。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听录音或范读前教师应先交代材料背景及人物,并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听完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同时试着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在训练学生听、说概述能力的同时,直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复述可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例如:(1)给出关键词语,学生串联成句、成段;(2)列出提纲,由学生扩充成段;(3)回答问题,演绎成篇。在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诱发他们说,在想说的基础上,引导并培养他们“会说”。如说一件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等要素交代清楚。说一个人,要把他的长相、穿着、语言、动作等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讲明白,讲具体,使学生说有法则、有规矩,在逐步操练语言的同时逐渐领悟语感。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综合活动,它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能对大脑形成多次的立体的刺激,从而提高感知的灵敏度和深刻性。朗读不仅通过视觉,也通过听觉,将语文所承载的生活画面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的丰富的内心视象的效果。而这正是语感的直觉形象性所需要的。因此它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也必然在自己的书面语言中反映出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在听、说、读的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将学生的言语实践落在书面上,即进行写作练习。而写作练习应以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即背诵记忆了大量的语篇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基础上进行。在“背诵”中,文章积累多了,文章中丰富的词语、灵活的句式、通畅的语言等语言材料就会慢慢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融进自己的语言中去。这样当说的时候就能应用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出口成章,表达思想;写的时候就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加,知识的增长,思想的深化,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断丰富审美体验,写作时自然就会文如泉涌。而写作训练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培养方式,通过写文章将自己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表达出来,其过程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强化对词语内容的领会,是对自己语感的运用、再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缩写或改写课文,仿写小故事,随时随地地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的独特感觉,也可训练学生养成记日记、周记的习惯,长期练习,不断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联想是经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或在已知的知觉材料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任何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骛八极、心游万刃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学生丰富的想象过程,是学生语感不断丰富、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主体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的过程。在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在阅读理解中更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感知的对象中,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能有效激发生命的悟性、灵性,有效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所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还必须把听、说、读、写和想象结合起来,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听、说、读、写。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启迪想象,使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从而领会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语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生活经验是对语言文字正确了解的基础,只有从生活方面去观察、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教师应抓住这个连接点,启发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和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联系生活,又在生活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理解运用语言。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立体的教育体系,学生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读书、看报、看戏、交际,都是在进行语文活动,都是在进行语言训练。在这种多角度的语言实践中,语感的形成速度比单纯的课堂教育要快得多。
以上所说的培养学生语感的几个方面是为了论述方便而单独分开阐述的,在具体运用时应综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起到培养语感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感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提高的。语感是不断积累语言经验,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丰富生活积累,自觉唤起联想、想象,并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它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感养成的意义更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