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教育是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其目的就是培养提供高素质的人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力。音乐其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巅峰表现,音乐素质是高素质人口必备的因素。有些人仅仅将音乐作为娱乐的载体,即使对音乐的地位认识有所提高,也不过认为音乐的最大的益处就是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习者的情操。但是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音乐可以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想象力,让思维插上翅膀飞翔,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促使人们对新的领域和世界进行开拓,帮助人们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一个社会整体音乐素质水平决定了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人们都应当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挖掘和培养人的音乐素质。面对音乐素质教育薄弱的现实,我们应当具有创新思维,通过加强人口的人文修养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社会的整体音乐素质。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我国中学教育中常常出现的口号式话语。在中国的几千年的传统思维中,格物致知是第一位的,但是“艺”不过是补充,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中,一个人想要立足,首先必须有“技”,立足之后才考虑“艺”。这样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潜入到了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之中。虽然到了21世纪,然而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而音乐的地位甚至连“重理轻文”中的“文”都不如,音乐课其实就是一个摆设,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在某些关键升学时刻,还必须为英语、数学等科目让路,每年到了期末,最先停课的就是音乐课,甚至一些学校,将音乐课平分给数学外语等科任老师手头,让其自行处理;到了高中阶段,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就已经消失,音乐基础教育极度贫乏,学生的音乐素养很难得到提升。到了大学阶段,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音乐学习较少,大学生一方面缺乏音乐基础,音乐素养比较低,另外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更多的在于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学教育机构,虽然也认为应当提供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然而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资金、时间、价值导向等等,导致对于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挖掘和培养处于有心无力阶段,放任自流的结果,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丧失了最后的提高音乐素养的学校教育机会。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思维,漠视学校音乐教育的功能,限制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导致学校教育在挖掘和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方面影响力达不到应当具有的水准,是导致我国各种人群音乐素质偏低的重要因素。
文学即人学,艺术也是“人”术,音乐它关照着人们的心灵,照亮人的眼睛。一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其实是这个人素质的基础,离开人文素质修养去空谈人的音乐素质的提高,这个是镜中花水中月。作为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应当在思想上首先明确:人文是和艺术相通的,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是每个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科学配置,那么,在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延伸个人艺术生命方面将是极大的助力,一个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音乐家,在其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方面将会极大地受益于其人文修养。而作为音乐教育者,在工作中,这个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因为老师是学生之路的明灯,在学生一门心思只关注音乐而忽视其他人文修养的培养的情况下,老师应当及时指出并加以调整,尤其对于一些音乐专业学生,其文化课或者说起人文学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偏科,他们只学习音乐课程而忽视其他课程,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学生应当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阅读不要“偏食”,要广,要多方面涉及,但是切忌贪多不烂,阅读又必须有重点,要精读,对于一些具体的音乐作品,演奏技巧是基础,然而音乐所包含的感情情绪,历史背景等都是音乐的灵魂。一个作品的来源、背景等,需要表演者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完整地掌握。一个作品所处的潮流、其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创造目的等需要表演者去阅读去积累。对于自己所需要表演的作品了解越多,则表演者的情感就会更多地沉浸到作品之中去,对于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个人的感情,那么表演者的表演将会得到巨大的提高。培养一个人的音乐素质,功夫在诗外。
学生阶段是一个人最美好的阶段,也是最好学习的阶段,如果音乐素质的培养离开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将极大地妨碍整个社会音乐素养的提高。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提升学生音乐素质方面采取了短视的态度,导致我国人口音乐素质的低下。要想让学校关注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是应当否定应试教育,将教育的目标不再定为升学,而是一个人的素质,整个观念的转变整个需要全社会的认可,教育行政部门的行动。虽然应试教育在当前的社会体制下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是他毕竟还是极大地妨碍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只要万众一心还是能够转变观念的;其次,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老师、家长三驾马车一定要配合好。学生不要只为了升学而只关注文化课的学习,忽视音乐素质的提升,老师应当注意引导,培养,挖掘学生的音乐素质,一个人的音乐素质是他整体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需要老师去坚持;而家长则应当将眼光放长远,不能仅仅盯着学生的文化成绩,而是应当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音乐素质。其实,音乐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音乐之美,但是扭曲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让人们远离音乐之美,导致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低下。此外,在高等教育阶段,文化课成绩压力稍微下降,高校应当将音乐课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配置专业的音乐教师和相应的硬件,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挖掘和培养纳入科学的培养轨道,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很多人一谈到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就会大皱眉头,因为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提高一个人的水平,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然需要细致的学习,严格的要求,长期的坚持,对于提高人们的音乐素质,很多人也是有类似的观点。比如,教会人们熟练地使用五线谱,或者相对比较复杂的古筝指法,或者和队友一起演奏套曲,必然需要长期的坚持练习,学习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我们应当开阔思路,孔子认为教育应当寓教于乐,其实对于音乐学习来说,完全可以采取该原则,提高人群的音乐素族,因为,音乐在寓教于乐上有天生的优势。城市人群离不开社区,社区的活动室多姿多彩的,如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里面都可以看到,通过广场舞,提高群众的音乐素质,这个是个不错的选择,相关行政部门其实还可以组织广场舞比赛,通过社区的一些部门,自然可以提供社区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水平。再如,企业内部的合唱比赛,每年“八一”“十一”等节日,都是合唱比赛的好时机;这样的广场舞和合唱团等组织,虽然参与的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它带动的是一家人,不仅仅锻炼身体、活跃气氛,自然可以带动全家音乐素质的提高。在学校,提高学生群体的音乐素质,自然不能离开高校遍地开花的文艺团体,学校应当给这些文艺团体更多的空间,给其中的文艺骨干以更多的支持,让这些文艺骨干以其热情带动同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学校也可以如同社区一样,在大范围内组织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器乐表演等,在其中适当引导,打好音乐基础,自然学生群体的音乐素质就会在实际中得到挖掘和培养。
音乐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这个工作的开展,然而,我们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地开展,曾经就有人提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将“音乐”成绩纳入高考成绩。我们相信,如果音乐成绩纳入高考成绩,那么在短时间内,学习音乐的人会大批量地增加,神州大地上的音乐热潮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但是,学习音乐人口的增多,就意味着人口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吗?这两者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前后逻辑上的联系,甚至有一定的反作用。数理化外分数进了高考成绩,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对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障碍。因此,我们要想提高社会的整体音乐素质,必然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第一,要抛弃旧思维,解放思想,在音乐培素质和挖掘方面必然要有创新的思维,不能一遇到如何挖掘和培养社会整体音乐素质的问题,就往“老路”上去想,如前面所说的将音乐成绩纳入高考,通过密集的培训和考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水平。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其次,才可能有创新行为。第二,音乐是一种表达美产生美的创造性十分强的艺术,创新可以从“美”的方面进行考虑。学生被美的流行音乐所打动,自然有有动力去了解流行歌曲所产生的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学校可以因势利导请一些歌手进校园,以其健康的形象引导学生提高其音乐素养;第三,作为具有强烈个体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有着演奏者的第二次创造。老师对于学习者应当尊重其独立意识,培养其音乐情感,让学生对音乐进行独立思考,放飞其独具个性的思想感情。
音乐素质的整体提高,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丛生,而音乐对于矛盾有一定的弥合作用,而且音乐对于学生具有德育作用。当然,更加重要的是音乐本身,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就应当想方设法提高人口的整体音乐素质。因此,如何提高社会整体的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