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瑶
(福建江夏学院)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考验,想要保证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就必须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过去,我国的高校教育过度注重理论灌输,使得高校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要革新。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为各国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了契机,对此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文中所研究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从传统的角度上来说,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就是把国外的教学资源中的部分元素吸收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国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教育环境,教学的各种硬件设施都按照国外的原样引进,教师从国外派遣,或者从本校选取部分优秀的教师进修培训,配合外放派遣来的教师进修教学,同时引进国外的教材,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国外的教学环境、国外的教学资源、国外的教师风格。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还比较紧张,所以国际合作办学的双方主要都是注重经济效益,把原本单纯的教书育人的活动变成了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引进国外的优秀资源不只是为了让国内的学生更好地接受国外较先进的教学经验,也是为了依靠这些国际合作办学的招牌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让学校有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实际的情况中,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国外合作办学模式也有了更大的进展,不再是特别注重学校的经济效益,拿着招牌来吸引学生,而是更多的注重合作的内容和样式,也换句话说就是“多样化合作模式”,引进内容从原来的硬件设施、教师、教学资源、资金等变为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一步步改变了原来的侧重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合作双方来说,这种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更加符合国际合作办学的宗旨,不只是传统的、单一的对经济的看重,而是真正的多角度、多方面合作。
在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中,国内外的教学理念必然会相互冲击,不同的教学理念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中,必然要走一条新路线,即在矛盾中探索教学理念。
例如,在国内一些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仍然还存在灌输式教学的影子,即使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大多是灌输式教育,虽然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实务性课程,但是都过于倾向实践技能的灌输,在保险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也都只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或者进行模拟证卷交易等。而在国外的很多高校中,特别注重“学以致用”,大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他们认为,高校学生不能只具备记忆力和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他们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到操作技能,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
当国内外教学理念发生冲击,我们就要思考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未来我国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应坚持“中外结合、取长补短”的路线,也就是要形成“在矛盾中探索教学理念”的新模式。
例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时,首先应思考实践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想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仅传授实践技能是不够的。操作技能不过是一个基础,必须要让学生将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同时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如果只懂得原理而不会运用,那么原理就失去了意义。与此同理,如果只会操作而不懂得原理,就等于是蛮干,只有将原理充分的用于实践,才真正具备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发展和实行的主要力量。如果想要和国际合作办学,就要让教师改变思想,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实践者,也就是教师都要有一定是实际操作的经验,能够和学生一起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按照国内的纯理论教学,尤其是一些和实际联系密切的相关专业,更需要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各专业的相关指导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了解国际上对于本专业的相关发展前景、就业模式以及思想从国内向国际的转化。
在国际合作办学中,教师要接触到更多的来自国外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各教师转变思想,用更加国际化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能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结合国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教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明确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态度和学习情况,并和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学生是教学过程或者的主体,学校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全方面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之所以能在高等院校中立足,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培养过程也更加科学合理,能够给予学生更加方便、全面的教育资源。因此,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核心也就是人才的教育和管理。换句话说,想要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有所发展和创新首要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培养方案。
从各高校的实际办学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方案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案,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培养出的人才以后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培养方案需要灵活多变,满足不同高校的要求。其二,国际合作办学也就是的两个国家以及两种理念的不同,所以对于实际执行的方案都是按照对己方有利的要点进行制定。其三,既然是国际合作办学,就要充分参考双方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尽管各种方案不同,但是最后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让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造成资源浪费。
所谓的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案就是在一个大前提下保证教学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所有人员都按照这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保证每个人才的基础质量是优秀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分类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按照自身的情况享受到国际合作教学的教学资源。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习要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更是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国际合作办学中,这种对学生观念的正确树立更加的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国外,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其“三观”的形成和国内的一定会有些不同。也就是说,在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双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定会有所差距,在适应了本土的“三观”引导的并已经建立了一直属于本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后,再与国际的“三观”相碰撞时就会产生一种模糊,对于人生以及一种“三观”的模糊。因此,需要有专人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适应并中和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适应这种办学模式。
每个学生在自己家庭以及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家庭的经济情况,在学校的学习成绩都不同,所以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解及接受能力也不同,这就会造成有的学生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模式,有的学生个性太鲜明,不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或者太过独立的完成任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枫叶,更加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需要有人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也能对自身的性格有所塑造,这也符合国际合作办学的宗旨。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的存在,该怎样在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对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教育和管理。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方法如下:其一,运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树立经过融合之后不与中外两者的“三观”相悖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够称之为榜样的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对本国家本民族有高度的自信心,在中西文化相交融的学校能够正确分辨,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崇洋媚外,在这种情境下能够吸收国外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优良传统,加强礼仪教育,在外国人面前展示中国青年的礼仪风采,不能破坏我们的礼仪之邦的形象,同时对学生的诚信、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等优良的民族形象。其二,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任其疯长,针对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教育和指导时也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而是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否则会物极必反,对学生的发展更加不利。这两者必须相结合,也就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指明方向,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具体区别指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把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当成一项课程去做,如果在平时让专门的指导员去做,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没有强制性,所以需要两者想结合,从课程到日程生活,在学生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人员要品德高尚,有最基本的榜样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才能让学生信服,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觉悟高,另一方面自身却起到相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有实质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在各高校的实行主要目的就是让中国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外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多方面吸收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希望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