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充满亮色

2014-08-15 00:49卓建勇
中学语文 2014年15期
关键词:语言语文课堂教学

卓建勇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更应当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应具备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为学生所易于、乐于接受,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以是否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为标准。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语言设计的时候,需要更多考虑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课堂教学语言则需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简洁的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必然耗费大量时间,但教学课时数和每节课的时间并没有增加。有限的教学时间必然限制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充分发挥,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出现课堂语言不简洁的现象——如导入环节累赘、提问语言不明确、反复重复同一提问等,就会在无形中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又影响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是每位教师都该积极追求的目标,而教师教学语言的简洁明确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做到课堂语言简洁,语文教师就必须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冗长、倒装的句子,避免使用非大众化的成语和俗语,牢记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情预估。一般性的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语言繁杂的问题。事先合理规划好导入环节,就可以使教学语言尽可能简洁。如我校有位教师在教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时这样导入:明明是爱国青年,却被污蔑成“暴徒”;明明是自觉的请愿,却被造谣者说成“受人利用”。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能不义愤填膺吗?他能不挺身而出来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吗?鲁迅先生就是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悲愤的感情就构成了本文贯穿始终的线索。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悲愤的感情线索。这段导语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给人一种“忘了自己,进入角色”的感觉,而且还归纳总结了上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它既是旧课的“收场”,又开启了新课,过渡自然,可以说语言极尽简洁。

当然,教师课堂语言简洁并不等于简单,简单的语言一览无余,缺少启发性,对学生的引导有明显的不足。真正简洁的语言应该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留白”那样,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对引导学生知识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对学生思维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因此,只有简洁的语言,才能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形象的原则

课堂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就需要恰当地引用格言、诗句、短小的故事和成语典故等,使课堂语言形象起来,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如教授《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对文章中表现刘和珍形象的语句,要反复琢磨,深刻体会。我先引用鲁迅《惯于长夜》一诗,并通过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介绍当时的背景和社会状况,让学生去想象“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所特有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文中语句深刻内涵的理解,明白刘和珍是一位渴望真理、追求进步和忧国忧民的青年,竟然被敌人残忍地杀害。这样,教师课堂中的形象语言就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深刻的主题,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学者鲁迅讲课,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密切联系实际去选用一些贴切、有趣的比喻,或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等等,进行形象的描述或讲解,使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三、生动的原则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通理,首先需让其动情。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注入生动的教学语言,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去领略其中或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或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达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的目的。因此,生动的语言是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同样是语文课,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学生索然寡味,如同嚼蜡;有的教师上得妙趣如生,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在语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听得如痴如醉,久久回味。于老师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产生“一人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增强教学语言生动性,语调与语气的多变是常用手段。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学生的情感和参与度的调动效果就非常好,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融入课文营造的氛围中孜孜以求,精神专注,情绪饱满,乐于学习。当然,语调与语气的变化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往往越是激情澎湃的教师,其语调与语气的变化就越显得越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误解了课堂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具体内涵,以为使用较多书面语就可使语言富有文采了,殊不知这样就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繁杂,与简洁性原则相违背。此外,如果过多的使用书面语也会对学生的课堂理解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要以短句为主,辅以必要的书面语修饰,以期达到简洁与生动的完美结合,施展出教师的语言魅力保证学生自主建构的完成。

四、幽默的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如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过程富有启发性。培根曾说过,“善谈者必善幽默”。好的语文教师必然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学生在此熏陶下,既能于轻松欢快的情绪中学习知识,也能在笑声中得到启迪,领悟其中的睿智和哲理,收到思维的引导和启发的效果。2012年,笔者在江苏泰兴的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时,听到有位老师讲《谈文章修改和写作》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什么叫文章呢?辞书上说:绘画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都是一篇天生的文章。许多女同志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他们每天早晨对镜梳妆,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 (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语言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一番苦功夫,行吗?

这段导语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同时又启发思考,令人回味。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示,领悟到教师的真正用意。可见,轻松发笑只是幽默的外壳,精辟透彻才是其内核。

有的教师常因自己的“幽默”而“自得其乐”,而学生不能意会,只能是莫名其妙。教师的幽默只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才能从中获得幽默的审美价值。不然,就没有什么幽默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幽默与否,幽默的理解者(学生)和幽默的创造者(教师)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超出他们的接受水平,即便是很幽默的东西,学生也无从领略其中的妙趣,幽默的审美价值也荡然无存。因此,教师教学幽默的内容与水平应与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相一致,使师生共同享受幽默带来的沁人心脾的快乐和蕴含在其中的美妙意味。

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富有幽默性,语文教师就得用心地学习和模仿。首先,在课外教师要坚持收集和积累各种幽默素材,对这类材料中的幽默因素,进行着意发掘,以备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运用再现给学生,其次,在课内教师要掌握好修辞技巧,以增加幽默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引用,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提高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下,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具备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语文教师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母语教学主要承担者的语文教师应不忘上述需遵循的课堂教学语言原则,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运用智慧创造出更具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