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突围诗词教学的三道坎——兼谈教学视点

2014-08-15 00:49张小波
中学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古诗词

张小波

[作者通联: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通过对作品阅读、语言品味,能够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体会词的意境美。

2.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2.探究中华文化里的“愁韵”,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培养健康的情感。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以“情境—穿插—赏析—迁移”式落实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内容与能力。因此,诗词的阅读教学亦如历经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本课的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循着作者的物景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课堂整合为契机,让学生走向中国古诗词探寻诗词“愁”韵。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体验—探究

【教学时间】1.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氛围激趣 走进情境

(一)营氛围 激兴趣

1.请同学们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谁。

(课件出示):“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国伤时的赤子忠臣;/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引出李易安,即李清照)

2.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让学生聆听音乐两遍后,用一个恰切的字概括曲与词所蕴涵的情绪。(愁)

3.集体齐背《一剪梅》

4.学生朗读展示的句子。

(课件出示)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采桑子》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3)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4)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

(5)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6)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师:千古才女李易安,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进“愁”情境:诵读中知晓文意

1.先听范读,后跟读,再自读。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个人或集体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寻踪迹 扣响心弦

(一)追逐“愁”踪迹:探析文本中的物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七个叠字词给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知人解诗情,简介作者。

教师陈述: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18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寻,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课件出示)

(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心愁的象征。

(2)秋风: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秋风”,愁情的象征

(3)过雁:“雁”是“旧时相识”,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雁”,离愁的象征。

(4)黄花: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实写菊花,也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黄花”,飘零憔悴的象征。

(5)细雨、梧桐: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答……滴……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细雨”,哀愁的象征。

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二)扣响“愁”弦: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课件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语破天惊地以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课件出示)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探寻文化 激宕余韵

(一)探寻“愁”文化:中华文化里古诗词中的“愁”

“愁”是一种心绪,一种情感,一种忧思,一种愤慨,它无形无状,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高无低,无硬无软,无色无味,可是,在浪漫多情、奇幻生辉的文人笔下,它却呈现出立体多维、丰富多彩的风姿。

(课件出示)

1.“愁”的高度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苍生忧患,高齐终南,不可丈量,更有愁高如山。

2.“愁”的长度

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千种恨意,万般离愁,恰如滔滔不绝、绵绵不尽的江水,从诗人眼前也从诗人心上缓缓流过。流水走得多远,诗人的离愁忧思就有多长!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写尽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万斛仇恨。

3.“愁”的广度

唐·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将生命凋零的茫茫愁思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凸显谪恨之深广。

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恨如千里云峰,迢迢不断;愁似万顷烟波茫茫无际;旧恨新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简直可以让人绝望、窒息!

4.“愁”的密度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细密繁复,不绝如缕的无边雨丝,恰似困扰人心,驱之不散的缕缕愁绪。

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低离愁三月天。”——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描绘千丝万缕、纠结缠绕的离愁苦恨,突出思妇梦醒楼头的缠绵情思。

5.“愁”的频率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黄昏细雨的繁复细密,点点滴滴来烘托词人独守空房的情深愁重,雨滴声声,悠悠不尽,见证了词人辗转反侧、心绪不宁的漫漫长夜。

6.“愁”的重量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连小船都不能承载。

董解元《西厢记》:“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愁重连马儿也驮不动。

7.“愁”的硬度

苏庠《临江仙》:“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秋水芙蓉聊荡浆,一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烟雾弥漫的渡口,千重万叠的晚山,声断气歇的别鹤,铺天盖地的暮云,倾盆而至的急雨,种种意象构筑成铜墙铁壁般的愁绪,一杯淡酒,不敌江天云雨,又岂能轻易破愁?

8.“愁”的韧度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万斛愁情,词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对现状的沉沉伤感和对未来的殷殷忧虑,犹如盘绕纠结的丝线乱麻,无头无尾,无端无绪,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是天地网罩住词人的!纵使词人横冲直撞,也突破不了离愁的围城,真是离愁绝唱!

小结:多重愁绪积压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头,他们在中国文学史的坎坷路上颠簸前进。

(二)课堂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三)激宕“愁”余韵:吾手写吾心

1.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声声慢·寻寻觅觅》改写成散文。

2.以“乐”为情景,仿作《声声慢》。

【教学视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阅读教学与创意优美、角度新颖、手法巧妙、激趣昂扬、学生活动、教学技巧等等是分不开的。

(一)“批情入文”是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是实现学

生与文本对话的必由之路

这节课的亮点始终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紧紧联结在一起,让学生行走在作者的“愁”的情感世界里,让作者的“愁”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接受信息、批判反思、过滤沉淀,从本质上摒弃教师支离破碎的解读,建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性情与作者的性情激宕,产生阅读的美感。

(二)“涵泳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抓手,是学生感动与感悟古诗词的灵魂

要落实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关键不在于教师用什么方式、教师讲多讲少、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智能否“动”起来,能否直接而长久地受益。这节课在精心营造的“愁”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词中的物境,循着作者的物境去探寻作者的心灵,从而在“知人论世”中比较全面地解读作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学会去阅读诗词——缘景明情晓主旨。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新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就在这感动与感悟中得到提高。

(三)“出乎其外”是古诗词教学的宗旨,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点

让学生走进文学殿堂,就是提升的学生文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让学生走出文本。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一个环节——涵泳诗词意境探余韵,将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向古诗词的“愁”的名句,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美、意象美、文化美之中,感受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