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凤霞
(杨凤霞,本科,中教一级,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1011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单纯用语言描述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把重难点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例如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这句话。但如果用课件演示,效果就不同了。随着动态课件的不断演示,屏幕上的动态画面显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随着小扇形的重新拼摆,学生很容易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突出重点,并很容易地突破了难点。而且,学生是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了知识,难点迎刃而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智力之母、动力之源。学生如果能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一段视频资源,一段图片资料,一首乐曲,一个小课件,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这些教学内容的呈现都离不开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在教学一年级《统计的初步认识》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认识统计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那么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是教师备课时的重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彩色图画的关注及对小动物的热爱,教师课上截取了一些动画片镜头,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来提高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在选择他们喜欢的一部动画片中,不知不觉引入统计的初步知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涨,有的选第一部,有的选第四部。当然,最后放映哪一部,要看哪一部选的人最多了。通过动画视频的播放,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激发孩子看动画片的欲望,使他们在愉悦中参与了统计活动,然后引出新授内容。
我们知道,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解题结果。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智力水平有较大差异,看似简单的问题,有的学生却较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一列火车全长250米,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隧洞,从火车头进洞到火车尾出洞共用了7分钟,求这座隧洞的长度是多少米?
这道题中数量关系不太明显,很多学生列式为“900×7”。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列火车从火车头进洞到火车尾出洞的行驶情景:只见屏幕中出现一列火车,从远处驶来,等到“火车头进洞口到火车头出洞口时突然停下来”,请学生观察这段路程是多少?“火车再次启动到火车尾出洞口后又停下来”,再请学生观察这段路程又是多少?
由此学生很快得出:火车头进洞口到火车头出洞口所行驶的路程实际就是隧洞的长,但7分钟是火车头进洞到火车尾出洞的时间,“900×7”实际上应为“隧洞长+火车长”两部分的长度,那么要求隧洞长正确列式应为“900×7—250”。
在这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题意,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他们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通过课件中具体的演示,问题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多媒体一般是指能够同时处理、编辑、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因此在一节课中,借助多媒体的这种灵活多样性,易于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按比分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幅配制饮料的情境图,把理解按比分配意义的教学置于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根据情境提出具体问题,使学生明确探讨的任务。然后同桌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归纳概括,提升知识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运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浏览相关网站信息,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去亲自感受,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有了多媒体的使用,合作学习变得更加精彩。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很多优势。广大教师应当从教学一线积累丰富的经验,潜心研究如何合理、恰当、适时运用多媒体,要让它真正为数学课堂服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产生学习动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应努力实现媒体与资源的优质整合,让课堂更加精彩,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