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业
(广东海洋大学 教育信息中心,广东 湛江524000)
根据宣传的目的和受众的不同,科教片可分为科普片、科技推广片、科研片、科学幻想片等,它是以传播科学知识及推广先进技术经验为基本目的的影视类别之一。农业科教片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有效形式,近年来,随看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农业信息需求的增大及现代影视制作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一些科研机构特别是高校,作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总结及技术推广的农业科研片,因其创作目的,任务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把影片做好呢?文章着重从创作定位、摄制技巧方面进行阐述。
创作目的及受众对象直接影响着科研片创作定位。农业科研片创作之初要始终牢记一个原则:任何一部作品,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知道你的作品是给谁看的,创作目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内容表现的侧重点,不同的受众对影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创作定位不清,影片容易跟风、流于形式。定位正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片反映现实、表述理念的功能。因此,针对特殊的受众,农业科研片应有明确的定位。
农业科研片创作的目的是以直观快捷的视频方式展示科研成果,供专家、同行等验收或经验交流之用,并以此向高校学生或广大农商、农户提供教学示范及推广。它与书籍不一样,需要在很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把观众关注的重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它的主要作用是启发而非单纯的说教,因此,不可把科研片做得如同百科全书似的巨细无遗,面面俱到,而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农业科研片内容一般比较枯燥,创作时要善于发现受众最感兴趣的东西,重点表现,才能把可能单调枯燥的科学讲解变得生动具体而更有吸引力。一部好的影片中兴趣点往往不只一个,这些兴趣点可由专家提供,也可以通过创作人员亲身体验、感受找到它们,还可从受众中找到。农业科研片中成果的“新”,如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等,是吸引专家眼球的亮点;经济效益的“高”,是农商、农户的追求目标,也是影片推广的价值所在。可以尝试借鉴新闻倒金字塔的写法,先把受众最感兴趣、最关心的内容在开头部分重点推出,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香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开头先用大片的香蕉林、采蕉传送轨道中一串串由远而近的香蕉、工人肩上颤动着的香蕉、清洗与包装池边忙碌的工人、卡车上一箱箱装好的成品等一组画面,配以香蕉种植的意义、经济效益的解说词及轻快的背景音乐,先声夺人,引起受众强烈的兴趣。影片在科学方法的介绍讲解时,适时地展现这些,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农业科研片的文学稿本一般是由某个学科的专家、科研人员或专业教师提供的科研报告、课题总结等,其语言多为书面语、专业术语等,影片创作定位时应考虑到影片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受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因素,过多的专业术语,容易造成理解的障碍,因此,解说词应书面语言口语化,专业术语通俗化并灵活运用一些农谚、俗语等,可让观众感到自然亲切,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农业科研片以画面语言为第一要素,解说词必须以画面为基础,以有声语言形式与观众交流为画面服务,因此,解说词要有较明确的指示关系,发挥补充画面背景、介绍知识信息的作用。此外,语言还要注意长短结合,用词不能有歧义。
科学性是科研片的本质属性,它的叙事体现真实再现的规律。影片的创作技巧是表达主题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技巧要为内容服务,对创作对象多一些角度及内涵的挖掘,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把科学知识、原理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不必跟风于某种风行的技巧。如动画的运用,一些非直观实景能拍摄到的、内部构造隐蔽和肉眼看不到的如“胚胎的形成”等可适当使用动画来体现,以帮助受众理解相对抽象的知识,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但对于农业科研片来说,如果不是必不可少,就尽可能不用动画或虚拟场景,尽量从实际中选取拍摄对象来表达,一是基于制作成本考虑,大量的动画或虚拟场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才能完成,二是科研的周期都是基于研究对象的生长周期来进行的,各阶段的生长情况均有相应的实景资料记录,某些抽象的知识也可用直观的示意图展现。
以故事的形式作为一种叙事技巧目前在科教片的创作中较为流行,在提高收视率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故事性虽有魅力,也不是什么题材都可千篇一律地讲故事才能吸引人。农业科研片的受众指向性很明确,相关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高校学生自不必说,农商、农户是最广泛的观众,影片本身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看点,看了能学会吗?学会了能用吗?用了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吗?创作时着力挖掘影片的这些内涵,以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取胜,创作技巧辅之,不必非得以借助故事性的叙述来吸引人。
许多科教片工作者都认为只有把科教片说浅一点、俗一点,老百姓才能看得懂,实际上,作为科教片工作者,首先自己只要把科学读懂、把科学驾御到可以理解的程度了,才能把科学的魅力通过自己的创作释放出来,这样也就能把科学说得生动有趣了,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对于农业科研片来说,一部农业科研片要表现的科研内容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及地域,影片中的环境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农业科研片中的环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单是影片所推广的这项技术所依托的种植或养殖的环境,也是农户们生活、生产的家园,科研人员的研究也是植根于这一地域文化中的。因此,创作中要充分考虑到一定的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突显本土化:“那山那水那人”。熟悉的环境、地方特色的农谚、适时的同期声等都能增强影片的亲和力,农户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才喜看、爱学。
农业科研片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影视作品,要想吸引观众,仅仅依靠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借助影视手段把它做得更有新鲜感和活力。
由于受主题的限定,农业科研片摄影创作多限于科学道理的阐述或自然物体的表现,许多造型元素如运动、光线、色彩、构图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被摄对象的客观影响及季节变化、气候、地貌等不可变更的因素的限定而难以充分发挥,镜头的把握就成为科研片摄像时控制画面的重要手段了。
(1)角度的选取
拍摄角度是指摄影机镜头与被摄物的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来决定,可以分为平摄、仰摄、俯摄、正面、侧面、背面拍摄等。拍摄角度运用得当,不仅能充分表达意图,还能使画面多变有新意,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效果。如拍摄辣椒的新品种——线椒时,先中景斜拍一排线椒,特写近景平拍、仰拍一株线椒,手持摄像机与线椒平高向前移动拍,全景俯拍,一组从不同的距离、角度拍摄的镜头,展示了线椒的形态、特征及长势等,也拍出了线椒的纵深感与立体感,从而使画面鲜活起来。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根据需要把各样拍摄角度与运动拍摄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从而形成多角度、多景别、多构图的多变画面。
(2)景别的运用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屏幕框架中所显示的大小和范围,是人们对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的总称,在实际操作中,景别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地把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引起观众注意的画面保留下来,不同的景别在影片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与作用。科研片中一般按照影片的主题来确定被摄主体在画面内被截取的范围大小来正确选择景别,使影片的叙事变得多样、多元而丰富。
全景在农业科研片中具有独到的表现功能,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一般作为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或作为过渡镜头,交代影片的环境、烘托气氛等,如科研片《香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中,使用全景的画面把千亩蕉林广阔的场面缓缓舒展开来,给人以一种欣欣向荣、展望美好前景的深远意境。
中景是表现场景等被摄物较大局部的画面,它是作为全景与特写之间的联系镜头,拍摄时不仅要对叙述的主题、镜头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抓住最能反映被摄物典型意义的部分来描写被摄物的总体特征,还要注意构图美,如在《香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的中景镜头,蕉农挑着香蕉迎面而来,通过蕉农轻快的脚步,肩上上下颤动的担子、脸面欢乐的表情,使全景与特写镜头在景别上作了视觉的过渡,在农户收蕉、清洗、包装与场地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
近景是指拍摄的镜头比中景的视野要小,在科研片中被直接用于表现物体的局部形态与变化,如在《香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中连续地用近景镜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落疏、铲除吸芽等一系列动作的示范过程,有利于加深受众的认识与理解。
特写常用来表现被摄主体的局部细节,强化受众对被摄物的认识。如拍摄东风螺时,为了突出东风螺的生长环境及习性,在给沙池撒上饲料时,用特写的镜头把饲料落在沙子表面的瞬间、东风螺奇迹般地从沙中翻动现身、探出头来争相觅食的画面记录下来,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各景别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变换,根据实际的拍摄对象及表现需要灵活运用才能使画面生动、多样。
剪辑是影片创作的关键环节,在影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门去粗取精的艺术,素材的选择、取舍、组接等直接关系到影片的结构、节奏以及连贯性、流畅性等,剪辑水平决定着影片制作的水平,也决定着影片能否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由于农业科研片具有真实性、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特征,它对剪辑有着特殊的要求。
(1)画面的剪辑要突出主体及典型环境
画面是构成影片视觉最基本的元素,剪辑时,需用有效的画面真实地突出主体对象,还要通过对画面的景别、摄像机位置和运动的选择,使画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些最重要、最有趣的视觉点上。主体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影片表现的重点,如果画面主体不突出,势必严重影响影片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同时,画面的选取还要体现主体种植或养殖的典型环境,如香蕉、菠萝蜜等热带水果的种植场地在平地或坡地,海参、对虾、珍珠贝等在繁育基地或海边围网养殖区域等。
(2)画面的衔接要流畅,有节奏感
农业科研片的剪辑通常使用无技巧剪辑,过多的技巧剪辑会使影片的科学性受到削弱,因此,剪辑时,要把画面作为段落或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考虑,使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联系密切,自然流畅。
节奏是由画面主体或摄像机镜头的运动、镜头的长短、景别的变换、组接切换速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剪辑过程要保持段落之间的剪辑节奏,并与影片的总体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要注意段落间的节奏变化,以免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
景别的变化能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对象的心理要求,使画面内容的表达及信息传递等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各自不同的表意功能。要想剪辑出画面语言流畅,符合观众视觉习惯的好镜头,就需要熟练掌握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运用方法,根据不同的画面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景别镜头。农业科研片内容线索常按种植或养殖的生长过程来介绍,一般用长镜头远景或中景交代场所,短镜头交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近景或特写来表现事物的特质,同时还要运用一些推、拉、摇、跟、移等摄影技巧,或淡、化、划等编辑技巧来表示时间的变换,把一些独立的镜头组成一段流畅的画面。如果一部影片全是用固定的镜头或不变景别,人们看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恹恹欲睡,因此,要善用镜头及景别的变换来把握节奏、透视被摄体的关键性细节,从而增强影片的表现力。
(3)画面要突出技术要点,生动逼真
农业科研片在对科学原理的解释、展示等方面很注重科学的严肃性,特别是关键性的技术环节要重点还原。剪辑时,要突出技术要点,构图要形象逼真,要求每一个镜头都要主题鲜明、表现准确,使人看后容易形成整体概念,既有细节又有轮廓。如《香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有段话:“在雌花开完后,即可断蕾,保留尾疏的一条果指,其余尾疏果全部摘除......”影片重点突出“断蕾”、“保留”、“摘除”几个关键性画面,把技术的要点从不同的角度逼真地还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农业科研片需要创作人员从受众的审美角度、审美观点、审美习惯及审美心理出发,定位好表现的形式,把握好镜头的运用,精心剪辑,相信无需故事化、动画化等过多的花样技巧,也能把影片做得有声有色。
[1]袁明福.科教片中拍摄角度的表现力[J].影视技术,2002(10):21-22.
[2]胡凯,俞南.浅谈农业科教片的画面编辑[J].新闻界,2007(2):92-93.
[3]王晓红.电视画面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99.
[4]孟群.电视节目制作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308-333.
[5]何洪池,张建平.科教片创作漫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