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媒体融合的世界杯之路——专访体坛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体坛周报总编辑 李烨晖

2014-08-15 00:49:03曹素妨张孝慈陈鑫胤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世界杯报纸转型

本刊记者 曹素妨 实习记者 张孝慈 陈鑫胤

编者按:作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国际足联中国区唯一合作平面媒体,《体坛周报》在深入开发人才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布局六大资源矩阵,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趋势,追赶移动互联网媒体潮流,在坚守传统报纸阵地的同时,整合新媒体资源,并逐步发力体育营销。在这个被宣称“巴西世界杯是属于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杯”的时代,体育媒体的领头羊——《体坛周报》用探索创新的经营方式,摘得世界杯播报的丰硕果实,交出一份体育营销领域的满意答卷。凭借期发量最大的体育报,《体坛周报》是如何利用自身特点在新旧媒体融合时期借力世界杯精耕细作,穿上媒体转型的嫁衣呢?体坛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体坛周报总编辑李烨晖为我们深入解读。

记者:相对于四年前的南非世界杯,今年的巴西世界杯算是移动互联网的首届世界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于相关赛事的报道和节目制作风生水起,《体坛周报》作为行业类的纸媒,在世界杯期间的经营方式、理念、优势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经营效果?

李烨晖:对于巴西世界杯,《体坛周报》的报道主打阵地是平面媒体,把深度化和专业化的相关报道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以世界杯主题特刊为辅,特刊又以图片报道为主,同时推出形态丰富的世界杯产品,涵盖线上及线下,新旧媒体相结合,受众覆盖面十分广阔。世界杯之前我们精心筹划了2014年度巨献——《东风日产·绘身绘色》世界杯人体彩绘泳装特刊,并推出重磅产品——世界杯系列图书,这是第一次内地原创梳理总结世界杯历史大事与精彩瞬间的大作,兼有电子版形式。作为报纸的补充,在新媒体方面,《体坛周报》的微博、微信也实时互动更新,用户可以分享评论相关文章。

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优势,更是《体坛周报》的优势。《体坛周报》拥有华人圈最大的专业体育编辑、记者团队,专业人才遍布全球五大洲,有众多足球名记。巴西世界杯是《体坛周报》连续第5届派记者赴现场报道的世界杯,这在国内媒体中首屈一指。巴西赛事《体坛周报》更是布局了六大资源矩阵,包括专业团队矩阵、特约名家矩阵、特约记者矩阵、专业分析师矩阵、合作机构矩阵以及合作媒体矩阵。这保证了体坛与国内外的体育资源可以进行无缝接轨。除了可以获得独家体育新闻外,《体坛周报》也邀请了众多足球名人发表专栏。

在互联网资讯爆炸的时代,纸媒与网络媒体比拼的不是资讯的发稿速度,而是系统化、深度化的归纳报道,能够提供不一样的观点,这是纸媒的另一优势。《体坛周报》提供给大家的就是网络媒体所不能提供的资讯聚合。有种说法是,纸媒是新闻“建筑师”,新媒体是新闻“民工”,这种差异性就体现在报道的地位上。26年来,《体坛周报》以专业公正的报道,成为体育传媒领域的标杆,挖掘体育场内外的故事,探索与追求体育专业知识。

2006年德国世界杯是属于纸媒的最后一届世界杯,专业性是主导;2010年进入微博世界杯,娱乐性是其偏好;今年是移动互联网世界杯,受众需求又回归到专业层面上来。从周报微信评估的结果来看,微信用户的偏向和报纸受众趋同,分享率、评论率最高的内容是专业化、深度化的体育文章。互联网改变传媒格局的同时,也让世界跨越到垂直细分的商业市场时代,《体坛周报》虽是纸媒,却是中国最具垂直人群属性的体育传媒,这使得《体坛周报》拥有85%的市场占有率。《体坛周报》的专业化、深度化使得报纸拥有一批段位很高的“忠实粉丝”。

而关于后期营销战略,体育传播的规律是“往前做,不往后。”巴西世界杯小组赛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媒体报道争夺大战的结束。

但不得不承认,今年世界杯《体坛周报》的发行量有所下降,广告也仅相当于南非世界杯的70%—80%左右。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告经营数字的降低是必然的。以利润占比来看,广告收入差不多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份额,市场化运作的《体坛周报》发行量有一定利润,而集团的体育产业有将近20%的利润占比。

记者:《体坛周报》是国际足联中国区唯一合作平面媒体,这无疑是给了《体坛周报》巴西世界杯绿色通行证,报社利用这个先天资源挖掘到不少独家消息,这得天独厚的优先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烨晖:今年的巴西世界杯是《体坛周报》与国际足联合作的第四届世界杯,合作范围包括内容版权和采访权限两方面,这主要体现在采访资源上。世界杯期间,国际足联、合作的专项组织共提供给《体坛周报》十几张记者证。凭借记者证,体坛的记者可以进行某些特殊采访。基于合作关系,报社可以分享国际足联的某些资源。除此之外,作为国际足联中国区唯一合作平面媒体,《体坛周报》利用FIFA授予的世界杯特殊资源也开发了一系列媒体衍生产品,赋予了客户更多实现世界杯营销的载体机会。目前我们与国际足联的合作,更侧重的是足球产业开发,尤其是在新的项目合作上,当下双方正在进行细节的谈判协商。

记者:世界杯对全球媒体而言都是大展拳脚的市场,网络新媒体强劲的播报宣传势力在巴西赛事期间可见一斑。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业界倡导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这个重要节点时期,您对传统媒体转型,特别是纸媒的转型有何思考和认知?

李烨晖:在网络兴起初期,大多数纸媒对新媒体重视程度不高;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事,纸媒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处于茫然阶段;今年,大多数纸媒对于新媒体应该有了很清晰的定位。移动互联网是纸媒扳回媒体地位的利器,这其中关键是“如何去做”。

纸媒最大的弱势是没有交互性,因此只有和新媒体融合,纸媒才能体现交互性,使报道更立体化。在新媒体中主持用户互动参与的绝大多数是来自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因为他们更了解行业情况,人才优势正在被互联网嫁接过去。如果传统媒体以相同方式运用好人才优势,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个人认为移动APP是个不错的载体,未来4G时代,如果流量速度足够快,把体育报道做成视频形式,不仅可以及时互动,用户使用也更加方便,目前《体坛周报》在考虑这一转换形式。

如果要体现新闻报道的快捷,纸媒必须向新媒体转型,但新旧融合的发展方向最终还是新闻整合。资讯泛滥时代,网络提供的都是碎片化信息,没有纸媒等传统媒体的信息系统化整理,网上很难出现原创的完整信息。尽管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思维,但其发展最终还是会恢复到媒体本质上,即“内容为王”,所以系统化的深度报道是未来纸媒的优势所在,这其中关键是看纸媒如何打造内容、做好内容创新。

现在用户网络入口手机移动端超过PC端,手机屏幕的选择阅读不似电脑屏幕的碎片化阅读,体育资讯移动端,看重的是更加专业化内容,这就对体育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互联实际上是给平面媒体一个机会,就看大家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对于未来的纸媒,我比较认同一个观点:未来的纸媒会成为奢侈品。未来报纸可能向周刊化的方向发展,又或许数十年以后,纸媒会消失。纸媒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另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取代是很正常的,而移动互联网无疑是可以接替的一种表现形式。

总体而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是压力也是动力。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在内容和经营思路上也面临转型。未来的媒体,一定是内容和经营相结合的形式,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记者:《体坛周报》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体育类报纸,曾经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体育类报刊中影响力、公信力最强的媒体。以《体坛周报》现今的媒体地位,是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杯”在媒体融合之路上勾画未来发展蓝图的?

李烨晖:世界杯年来临之际,《体坛周报》正从单纯的体育报道者转变为一个多形态体育传媒平台,并陆续推出形态丰富的世界杯产品。对于报纸转型,《体坛周报》制定两条原则,一是涉足移动互联网,二是进军体育产业。

一方面,转型期间,《体坛周报》的报纸阵地会保留,但内容会转换一个新载体,并在内容制作形式上有所突破,争取在为读者呈现专业化内容的同时,不断赋予报纸新的生命力和价值。PC端时期,我们上线体坛网,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移动互联网替代了PC端,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机会。《体坛周报》目前在做移动APP,由于技术尚不成熟,没有大范围地传播推广,但预计在未来一两个月就会成型上线。

另一方面,相较于保持报纸这种媒体形态外,《体坛周报》更多的是介入到体育本身,进军体育媒体产业。《东风日产·绘身绘色》2014年巴西世界杯人体彩绘泳装特刊,正是转型与升级中的《体坛周报》带给大家的第一份全新产品。接下来,《体坛周报》还会陆续推出一系列涵盖线上及线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无缝接合、横跨平面与音视频多形态的内容产品,力图以立体而生动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与视觉体验。

数据显示,美国的体育产业占国民经济GDP总量的11%,中国只有0.7%,前几年甚至只有0.2%,所以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我个人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走这步策略,必须找到一个好的转型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核心利用的还是资讯,而涉足体育产业会使我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源。

《体坛周报》转型,有充裕资金和政策扶持双重保障,前景可观。在专业体育媒体行业里,纸媒竞争的时代已经结束,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类报纸,《体坛周报》目前还处在盈利时期,并且《体坛周报》拥有众多专业体育编辑记者,即使与移动互联网竞争,我们也是有信心的。

从纸媒发展到移动互联网的倾斜趋势,是《体坛周报》的一个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追求慎重,一步一个脚印。其实《体坛周报》也在考虑到要不要在这个转型阶段全面发展新媒体,不过目前报纸发行利润较为可观,足以承载报社运营,而我们发展策略是移动互联加体育产业,我们要顺应这个趋势。

记者: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纸媒面临版权纠纷,特别是在世界杯期间,网络媒体肆意转载报刊内容、抄袭纸媒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体坛周报》的发展现状,您对版权问题有何见解?

李烨晖:互联网本质是提倡免费精神,这需要投入。报纸在移动互联网上投入免费产品无可厚非,但产品是归属报纸品牌之下的,互联网免费使用这些资源,肯定存在侵权行为。

目前《体坛周刊》在版权方面与腾讯公司合作,运作状况良好。但报社也存在其他被侵权的现象。网媒未发展之前,其他纸媒转载《体坛周报》的文章,会付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稿费,但随着网媒的发展,稿费之事就无从谈起了。《体坛周报》世界杯采编成本达上千万,而网络不生产内容,不负担稿费,无偿使用报纸现成报道资源,又最大程度地占有受众,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即使这种行为方便了用户使用,但属于侵权行为。

而版权现状是,维权成本高,维权力度不够,很多纸媒甚至还没意识到版权的重要性。目前,《体坛周报》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版权的保护,但没有考虑过打维权官司。

在中国,若要给纸媒提供好的生存环境,最关键问题就是做好版权保护,而问题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约束机制。针对侵权问题,第一要呼吁国家加强版权保护,第二要考虑怎样加强自身的版权保护。国家立法保护,把版权内容明确下来,规定出处,实施转载付费制度,“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严格执行法律,这是版权得到保障的基本途径。

版权之争是一个过程,纸媒要适应这个过程。无论是表现形式的变化还是传播渠道的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然后把纸媒的优势发挥出来就可以了。■

猜你喜欢
世界杯报纸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多彩世界杯
足球周刊(2018年1期)2018-04-19 02:17:36
失“意”世界杯
南方周末(2017-11-16)2017-11-16 08:21:14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