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娟,司建海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2.云南德宏州州委党校,云南 芒市 678400)
近年来,中学生饮酒行为日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有利于民族未来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饮酒行为,特别是过度饮酒和醉酒,不仅影响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还会导致他们的高危行为。
国内研究涉及安徽、湖北、江苏、重庆、浙江、四川、上海、北京、河南、山东、湖南、云南、广东、内蒙、吉林、辽宁、福建等全国大部分地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抽样以城市学生居多,以农村中学生及少数民族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多采用测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研究工具多以自编问卷为主,或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SCL-90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健康行为问卷、烟酒使用问卷、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感恩问卷、饮酒拒绝自我效能感量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等对中学生饮酒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中学生饮酒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肖昌禔(1998)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饮酒率为 48.05%[1],钟娅(2007)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中学生曾饮酒率 60.5%[2],季成叶(2010)对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调查发现,应届高中生70.0%有饮酒史。
中学生饮酒低龄化趋势突出,饮酒中学生的平均初始饮酒年龄为13岁,部分地区中学生的初次饮酒年龄在 13 岁之前[2][3][4],甚至部分学生初次饮酒年龄在8岁或8岁以下[5],中学生初次饮酒年龄越来越小。
男生的饮酒行为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的饮酒率显著高于初中生,饮酒人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6][7]。薛 美 华 (2000)、戴 月 (2010)、徐 正 龙(2010)等研究发现,在饮酒中,男生曾饮酒率、早期饮酒报告率、过去30d中饮酒情况、酗酒行为、醉酒率等行为均显著高于女生[8][9]。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性别角色要求差异及社会赞许不同所导致。
中学生饮酒行为与家庭存在密切的关系。父母饮酒、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及父母对子女饮酒态度都影响中学生饮酒行为。刘梅艳(1997)研究发现,子女饮酒率有随父母文化程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子女饮酒率的高低也随父母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个体户子女饮酒率最高,其次为工人子女。父母经常饮酒时,子女饮酒率显著高于父母不饮酒者的子女饮酒率。父母对子女饮酒持支持态度者的子女饮酒率最高,父母对子女饮酒持无所谓态度者的子女饮酒率为其次,父母对子女饮酒持反对态度者的子女饮酒率最低[10]。薛美华(2000)调查发现,父母职业不同,子女饮酒率有所差异。农民子女饮酒率最高,其次为个体户子女。父母经常饮酒的子女饮酒率显著高于父母不饮酒的子女饮酒率[8]。肖昌禔(1998)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低和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学生吸烟饮酒率高,父母文化程度高及职业为医生的学生吸烟饮酒率低[1]。
方晓义(1997)研究发现,青少年饮酒的人数比例随友伴饮酒的程度和饮酒友伴人数的增加而呈明显增加的趋势[11]。谢为民(2008)调查发现,在饮酒的学生中同学朋友几乎都饮酒的人数显著高于几乎都不饮酒的人数[12]。林丹华(2010)研究发现,青少年过去一个月的饮酒行为、大量饮酒和醉酒行为与最好同伴和普通同学的饮酒行为、学校周围的饮酒环境呈显著正相关,与最好同伴和普通同学的饮酒态度呈显著负相关[13]。
中学生饮酒与人格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程茂金(1999)发现,外向型性格的中学生饮酒行为均高于内向型及普通型性格的学生;饮酒学生的洛氏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非饮酒学生,并随着外控得分的升高,其饮酒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4]。左俊英(2001)研究表明,饮酒行为与性格倾向性显著相关,越是外向型性格的学生饮酒率越高[15]。苏玲等(2009)使用艾森克人格测验发现,饮酒的学生具有E分和P分高、L分低的特点,表现为寻求刺激、易冲动、情绪冷漠、适应差和敌对及成熟性差等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E维度得分高是饮酒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16]。
霍建勋(2001)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对饮酒行为认知模糊、带有盲目性、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苏少冰(2011)研究发现,饮酒期望对青少年饮酒行为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积极饮酒期望可正向预测、消极饮酒期望能负向地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且相对于积极饮酒期望,消极饮酒期望对饮酒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大,同时还发现消极饮酒期望对积极饮酒期望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17][4]。
家庭对个体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家庭加强对子女饮酒行为的监控,是对中学生的饮酒行为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
首先,学校可通过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饮酒危害的认知,远离酒精,自觉主动地控制并减少饮酒行为;其次,对饮酒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从而减少用饮酒的方式宣泄的消极行为;再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青少年容易受同伴或同伴团体行为、规范的压力,与友伴或友伴团体的行为、规范认同[11]。因此,在中学生饮酒行为的干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同伴群体,利用同伴群体的积极作用,形成科学的健康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逐渐控制中学生的饮酒行为。
[1]肖昌禔.中学生吸烟饮酒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校医,1998,12(3):178 -180.
[2]钟娅,杨汴生.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吸烟饮酒及易成瘾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48 -750.
[3]黄娜,王晓智.海淀区初中生吸烟饮酒相关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376 -1377.
[4]陶芳标,高茗.13岁前吸烟饮酒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 -14.
[5]胡桃,钱玲.国内外青少年饮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2):142 -145.
[6]汤汉军.农村中学生饮酒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1991,5(4):47 -48.
[7]霍建勋,杨翠英.包头地区中学生饮酒行为与认知分析[J].中国校医,2001,15(2):142 -143.
[8]薛美华,林乔鑫.中学生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1):38.
[9]徐正龙,朱红艳.张家港市中学生吸烟和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69 -471.
[10]刘梅艳,杨友生.中学生饮酒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校医,1997,11(3):173 -174.
[11]方晓义.友伴对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46-51.
[12]谢为民,王爱婷.濮阳市高中学生饮酒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7):35 -36.
[13]林丹华,范兴华.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288 -294.
[14]程茂金,钱玲.中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及心理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5(1):9 -11.
[15]左俊英,王红.武汉市中学生饮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1,14(3):10-12.
[16]苏玲,陈丽萍.高一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影响因素及性格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6):24 -26.
[17]苏少冰,黄桢炜.饮酒期望、饮酒拒绝自我效能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1):90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