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调查及引导策略的选择

2014-08-15 00:49:27薄爱敬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校园

薄爱敬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媒介力量。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导致网络舆论中存在大量非理性虚假信息和随意的感情宣泄,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就极易引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为了全面掌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实状况,我们做了有关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调查,以促进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

一、调查统计

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的形式在2013年5月至6月期间,针对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的本、专科生,大部分是大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基本状况、网络舆论的目的、途径等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22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认识上趋于一致

对于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和参与,有71.1%的同学选择关注过但不评论,而经常关注并参与发表意见的占16.1%,还有10.7%的同学选择“不想关注”。

2.参与网络舆论行为既理性又盲目

在“您曾经怀疑过网络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吗?”的调查中,有44.8%的学生选择有选择性的相信,有26.1%的选择经常怀疑,只有7.8%的表示从不怀疑。这说明现代大学生能够理性地参与网络舆论。但是在参与网络舆论的目的中,仍有20.2%的学生选择发泄个人不满情绪,11%的同学认为是纯粹凑热闹,还有9.4%的学生选择贪新鲜、好玩。这表明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同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不容忽视

在关于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调查中,53.6%的学生选择了网络舆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改变了他们的原有看法;也有13.8%的同学认为影响很大,会改变自己的一些价值观;选择基本没有影响的只有6.3%的同学。另外,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调查显示53.2%的学生表示学校的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不够完善,选择很好、管理规范的只占21.1%,认为不好、没什么管理的占25.7%。可见,目前学校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管理上仍存在薄弱环节,需下大力气解决。

二、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的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内涵及成因

目前社会的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大学生的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看法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和观点随着点击率的上升,发帖、跟帖数量的增加而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了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它将每个个人对公共事务的意识通过此次整合而转化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自有特征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是由年龄、心理、思维特征、教育背景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状态和角色相当的大学生所为,因而决定了他们在意见、信念、态度和情感等表达上呈现特有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1.网络舆论传播途径集中化

当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论坛、网络新闻、网络聊天室、博客迅速发展,也使QQ、微博等即时聊天通讯模式以及手机报纸、杂志等舆论载体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中。而大学生们喜欢新生事物、思想活跃等特点,导致他们热衷参与校园BBS、公共论坛、个人网站、博客等平台,同时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微博、QQ等新型网络平台进行发表评论。据此次调查显示,26.9%的学生选择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等门户网站,25.9%的学生选择政府官方网站,选择私人博客、微博、QQ群的占14.6%,选择校园BBS和天涯等大型主流论坛的各占12%和11.4%,这就足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政府及官方网站参与网络舆论行为,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的传播途径也由多样化趋于集中化。

2.参与网络舆论理性化

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导致了网民在这个虚拟的、信息量极大的空间里自由、随意、大胆地发表意见和评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带有片面、负面情绪的偏激言论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为社会的各种舆论思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对于区别于其他网络群体的大学生,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较高,再加上喜欢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对于社会各种热点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而使得他们在参与网络舆论行为时基本是理性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某个网络舆论事件被热议时,28.1%的同学选择在网络上寻找更多信息,关注网络评论并发表评论,28.3%的同学通过报纸、电视等其他媒介获取更多信息,20.7%的同学等待官方正式披露信息,22.8%的同学和身边的朋友、亲人就此事进行探讨,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有52.9%的同学面对自己与网络讨论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时会选择不表达出来,30.4%的同学选择会发帖跟帖提出相反的意见,可见,大学生群体在参与网络舆论行为时,都不会轻易盲从,会理性地分析思考问题,参与网络舆论日趋理性化。

3.网络舆论内容多样化

由于网络空间的平等、开放、自由、虚拟等特征,致使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土壤。又由于网络舆论话题内容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话题来写,具有自发的、随意的、多样性等特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建设、发展和日常的学生学习,也有对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致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学校食堂饭菜,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舆论话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内容方面,关心贪污腐败话题占20.3%,国家政策话题占20.8%,社会保障话题占18.5%,贫富差异话题占17.1%,同时还涉及行业垄断和地区差距等问题,可见,大学生网络舆论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调查显示,48.6%的同学认为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生活的理解产生了影响,16.1%的同学认为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20.1%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流行词语的使用有影响。说明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更让大学生不仅可以容易了解时事政治,掌握社会主流思想倾向,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的融合,也让大学生们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困惑、情感诉求在论坛、微博上释放。网络虚拟性导致的网络诽谤,暴力色情和灰色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为此必须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剔除虚假信息,正确、全面、有效地传达主流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绿色、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避免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

当前,为适应高校网络舆情多变的发展态势,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采取了多种的应对措施,尽最大努力化解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的公共危机。但仍需采取多举措创新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路径,提升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能力。

1.用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净化网络舆情环境

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高校主流媒体承担着建立和传播秩序、引导舆论的重任。为此,各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学校新闻报道、广播、校报等校园主流媒体的建设为校园舆论发展提供正面参照,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适当通过新闻网、凤凰网、人民网等校外主流网站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让学生获取更完整、更全面的信息,剔除虚假信息,获取健康正确的信息,从而间接达到舆论引导目的。同时各高校要重视高校自身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人,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人。

2.畅通校情民意表达渠道,构建学生利益表达诉求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渠道,为大学生的利益表达诉求提供平台,使广大学生有正当、合理的诉求表达渠道,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如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参议制度,让学生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学生代表转达给校方,既可提升大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又可以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如通过公布“合理化建议”电子邮箱或电话号码,建立高校内部规范化沟通制度,让学生能与高校的管理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另外还可以在不同年级进行内容各异的网络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服务学生。

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建立有效的分析监控系统

高校通过第一时间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尽可能建立校园BBS实名登录制度,培养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等举措,形成有效的舆论监控系统。第一时间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把握网络舆情的走向,做到网络舆情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密切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不蔓延、不升级突发事件,不激化、不积累校园矛盾。采用实名制登录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发布虚假言论,有效威慑不良言论者散播者的言行,让不良信息和网络违纪行为远离校园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可通过培养思想过硬、政治可靠的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来充当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发挥他们在学生圈内的舆论主导地位,疏导热点问题,输出正面声音,正确引导和把握舆论走向。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要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对分辨网络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举办讲座、组织研讨、开展经常性的网络热点事件讨论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坚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在媒体环境中,能够具备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正确认识、解读、评价、判断的能力。

5.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完善组织机制

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维护大学生的正面评论,消除各种过激言论、负面影响,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整合资源、重点培养,构建网络舆情引导评论员工作队伍。通过以学校领导、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为核心组成的队伍的建设,形成完善的组织机制。重点工作是紧紧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参与评论,及时主动地发帖、跟帖,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上的理性讨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并传播积极正面健康的文化。

总之,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建设的迫切需求,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处置,提升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对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大有裨益。

[1]贺志军.论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5):51-54.

[2]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3 -24.

[3]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34-35.

[4]李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下)[J].语文学刊,2011(05):12-13.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校园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