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曹素妨 刘胜男
即将过去的2014年,糅杂了太多传媒人道不清说不明的情绪:焦虑、彷徨、惭愧,亦或是激动、狂喜、自豪。这一年,我们有不少兄弟姐妹,因为承受了过多的压力而离我们而去;这一年,在各路新媒体力量的冲击下,我们仍不断尝试寻找融合之道。
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祷,明年会更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关注。但或许,你,和你的愿望,可能会为更多传媒人指明方向。
兄弟姐妹们,请给彼此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声音的机会,让这些“干货”,伴着我们的五味杂陈,迎接新年的到来!
曹三省: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栾轶玫:新媒体专家 资深媒体人
王建新:凤凰网 IT总监
袁 亦:《现代快报》 副总编辑
陈 谊:时尚传媒集团北京时尚迅达书刊发行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
记者:2014年,传媒圈内,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最深刻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
栾轶玫:黎瑞刚。他主导了上海地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通过资本力量、机制改革、流程再造等各个环节,做了打通了新旧媒体的“任督二脉”的有益尝试,给那些习惯性停留在高呼口号而并未实际行动的传统媒体机构们做出了示范。
王建新:新浪网原总编辑陈彤。陈彤从新浪网离职。陈彤的离职折射了传统互联网门户网站总编辑角色作用的弱化,乃至消失。这一点符合媒体产业从内容生产型,过渡为渠道销售型,再走向用户为中心的产业价值链权重的重组,符合用户一端价值的权重提升,由此带来靠近用户的垂直频道话语权的提升,从而降低了总编辑的话语权。
袁亦:最深刻的事是,2014年底,现代快报在全媒体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关于全媒体、关于媒体融合,我想不用多说了,已经在学界和业界喊了很多年了,而今年,由于自上而下的推动,使得更多的报社开始搭建全媒体技术平台。而《现代快报》,作为曾经荣获王选一等奖的全媒体技术平台的搭建者,在2014年则进入了实质性的全媒体融合阶段。
陈谊:印象最深的是年初南方的发刊词事件,是传媒人的悲哀与衰落。
记者:2014年中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两件事情是什么?
曹三省:最开心之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创新与技术解决方案集散平台(融合家R+)”及“中国微视频协作交易平台ChinaVEC”顺利上线。
最开心之二,WeCreate国际创新团队闪亮登场,跨文化微电影广受关注,“哪家强?我任性!”
最不开心之一,时间过得太快了。
最不开心之二,时间确实过得太快了。
栾轶玫:开心与不开心,全在一念间,因此没有特别的开心或是不开心。“将好事做好,变坏事为好事”一直是我对自己的期望。
王建新:开心的事情是工作之余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两次休假时光,给家人开拓了眼界,带来了欢乐。
不开心的事情自己锻炼身体方面没有任何行动,未能真正重视身体健康。
袁亦:2014年夹杂着太多开心与不开心。
比较开心的事也是上面提到的深刻的事,也就是2014年底,现代快报进入了实质性的全媒体融合阶段,在全媒体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一直的忧虑是:在很多新闻单位,长期以来,都是一部分人做新媒体,一部分人做传统媒体,而新媒体部门,在组织内部,往往又是拥有资源最少的小部门。所以,所谓新媒体,在组织内部,永远是一小部分人在尝试,大部分人则在看、在评价。实际上在很多单位,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再创业吗?应该是不利的。另一个问题是,从事传统采编的那些个编辑记者,难道真的不愿意在新的领域里有所尝试吗?根本不是!我们只要看看腾讯从传统媒体成功挖走了多少做内容的骨干就知道了。
所以,全媒体、媒体融合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在组织内部进行文化的转变。文化即习惯,是最难改变的,也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
陈谊:最开心的事,我们的网销部今年的业绩翻了3翻,销售时尚集团的刊物数量超过了北京最大的零售渠道,而投入的宣传费用基本为零,说明如果让读者很方便的获取到刊物,刊物还是有很大的需求的。
最不开心的事,是9月听到《心理月刊》休刊了。一本市场销售很好、声誉很高的刊物竟然都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说明我们的传统媒体的经营压力是如此的严峻。
记者:2015年的事业愿景是什么?您认为实现这一愿景可能遇到的阻碍是什么?
曹三省:春华秋实,落地生根,更多实效,更强团队,更高水准,不负大势,不负良机。
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知易行难,从梦想到现实需要众人携手跋涉一段艰辛而不确定的路程,但惟因如此,愿望才这般动人心弦。
栾轶玫:希望自己继续深入地观察并思考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新媒体变革”,能将自己的思考提升到理论层面,同时,也希望在实际操作方面能有所突破,试错前行!
兴趣+坚持,没有高难度。之于我,主要是对抗时不时就会出现的“拖延症”。
王建新:总结2014年年初设定的两年目标的阶段收获,修正2015年的目标并实现。促进无论个人还是团队都跟上业界新视野、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促进全媒体形态的推进。
愿望的实现并非容易也不意味着困难重重,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陈谊: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逐渐摸索出一条转型之路。
记者:无论是观念上、技艺上……您希望2015年能学习掌握或有所提升的能力是什么?为什么?
栾轶玫:我希望能经常性地与85后、90后聊聊,知晓他们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与消费心理。从青年人,我的学生那里了解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观念; 此外,做为技术外行,我希望自己2015年能切实地学习一些新媒体技术,这样能让自己通过技术流程、终端使用、产品测评等多维度,更切实地感知新媒体方方面面的变化,以此使自己的研究能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王建新:从开发和运维两个方面进一步扎实技术水平,并进一步拓展技术思维到更多层面。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目前这个变革阶段,只有扎实掌握新技术才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技术思维或许是思维的本质,但避免技术思维僵硬化也非常重要,所以要掌握对技术思维的变化能力,发挥技术思维在多个层面的优点。
陈谊:主要是观念上的转变,2014年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面引进,2015年是要把这种观念落地之年,光喊口号,还是用固有思维去运营,这是行不通的,要从用户需求和体验倒推产品生产和运营的模式。
记者:对您所在的媒体单位/部门/小组的期望,或者贵单位/部门/小组明年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可列举1—3项。
栾轶玫:1)希望广播这一次能抓住“移动互联”新时代,通过流程再造、人才适位、机制革新等全新制度安排,再次焕发容光;
2)希望我的学生们能用“传播思维”来看待每天接触的媒介现实,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体判断力与媒介素养。
王建新:期望员工有更大的成长,这种成长是员工自身感受到并期望进一步发挥的,而不仅仅是外人看到的。
袁亦:希望《现代快报》全媒体融合有进一步的发展。《现代快报》全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经过了几个阶段,才进入今年的全面融合期的。很不容易。一把手亲自推进,在组织架构上,成立全媒体指挥中心,将网络中心的新媒体编辑和报纸的采编全面融合,采编各中心的主任,既分管报纸的版面也同时分管网站和客户端的相应频道,从12月1日起正式执行。
因为时间太短,还无法对这一举措在内容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效果给出评价,但是,有一点是很显然的— —现在,现代快报全体采编都关心和重视本报的新媒体产品了,在做选题策划的时候,大家都很自然地将各个新媒体终端考虑进去。而且,年轻人对新媒体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从原创的内容到创新的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新媒体产品。比如,我们一位叫马晶晶的摄影记者,就做了一个微信产品叫《我的2014》,有声音有画面,非常震撼,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到惊喜。而以前,她只是摄影部的记者,为报纸拍照片。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不少。
陈谊:收入、用户数量翻番、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40%左右。
记者:对您所在的单位/行业明年的发展,有信心吗?请用一句话概括您的观点和态度。
曹三省:二分明月,灵心慧眼,一瓣心香,五蕴皆空……是“传媒”也是“传媒”的我们,需在感悟中前行,逢山开路,借力互联,此长彼长,物我不二。
栾轶玫:俗语说:信心堪比黄金!我想说的是“信心从来建立于人之上,取决于点滴细节”。
王建新:互联网门户媒体仍然是新兴媒体中的中坚力量,凤凰网会成为这中坚力量的核心骨干。
袁亦:我知道现在有些同行和研究人员,对完全意义上的融合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价值还持保留意见。但是,你能说我上面举的那个例子在组织内部不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吗?
陈谊:对于时尚的发展,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目前的思路是正确的。互联网存在无限可能,也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只要找对方法,一切皆有可能。
记者:请大胆畅谈您设想的未来传媒形态。
曹三省:媒介即存在。当“信源-通道-受众”乃至“云-端”的信息传播模式彻底被毫无界限的感知与深达心灵的服务所替代,传媒将最终成为如同空气一样的、无处不在、难以觉察却又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介质与存在。
栾轶玫:我在《网络传播》去年约稿的《未来的媒体的N个想象》中曾这样描述未来媒体的样子“当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以比“电脑”、”ipad”、“手机”更贴近人身的方法来到我们面前时,一种更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升起,也许,未来媒体与人的距离更“无间”,更“亲密”,更趋向于”零“,最终媒体将以芯片“植入式”的方式存在于人体内部,终端即人,人即终端。人们与外界的“对话”不再借助各种体外循环的“终端”设备,人成了最大的介质与载体。”,这里,我依然愿将之作为我对2015年媒体未来的畅想。
王建新:融合自媒体、互联网门户和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形态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袁亦:传媒形态的大未来未敢大胆设想,但传媒形态的小未来,我认为主要看产品。对于传统新闻单位而言,有些产品,比如新闻类的,特别是本地化的,肯定要走全面融合的道路,否则放在新媒体部门做,根本没有办法整合到最好的资源;但有些产品,比如游戏,那就完全应该与传统的部门割裂开来,单独发展。不能简单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