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杰
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可见,当前条件下,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属于主客体关系范畴。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质上就是在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3]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既要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要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全面了解其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的,其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体现并抓住了生产力中根本的决定性要素即劳动者,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的发展,要把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并通过培养人发展人才能为社会服务。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导人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满足个体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再次,开发人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使个体充分参与到创造社会文明中去,促进人的社会化;最后,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价值。具体表现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控制思想上层建筑、巩固政权、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它保证了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它又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一方面体现为文化制约着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资源,承载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正相关的意义关系,即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前提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作为的呼唤。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树立文明生态观、整体利益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价值是能够为人们直接感知,并且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的价值,是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往往能够在人们身上直接产生明显的反应,促使人们思想觉悟得以提高并进而引起行为上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为人们直接感知,并未迅速呈现出价值,但在未来能够逐渐地发生作用。在它作用于人和社会并产生积极效用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如理想信念的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等方面均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显性价值来看是否定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隐性价值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和社会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得益于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各有其不同的具体作用。显性价值是隐性价值的前奏,而隐性价值是显性价值的延续、发展和完善。两者共同存在并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从客体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4]解决了现实的思想问题,就等于实现了隐性价值,只有通过不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其隐性价值才能逐渐向显性价值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中间环节来提高人的素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将工作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创造出物质价值。而物质价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表现为一种间接价值。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影响其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产生精神价值,这个阶段的转化结果就是精神价值,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第二个阶段是受教育者在被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的情感和意志的推动下,把满腔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创造出物质价值。在这里,第一个阶段的转化结果即人的发展成为第二个阶段转化的中间环节,这一阶段的转化结果则为物质价值,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价值。
人的行为由动机引发,而动机又靠需要驱动,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然会涉及的问题。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客观规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评价活动中,价值目标的选择是由活动的动机决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动机是价值的具体化。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要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5]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它主要是通过帮助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的。
在提供精神动力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导向作用。“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6]随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路径选择逐渐多样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科学理论和道德规范被人们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并外化为相应的正确的行为和道德习惯,使人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美国控制论专家认为,任何物体都处于发展和变动之中,所以对任何事物的判断都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来衡量,而要坚持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这便是著名的模糊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精确性,是指可以具体的量化对它的评价,用数据来表示这些数量关系。还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实现了第二次转化,就会创造出大量的物质价值,而物质价值是可以量化的,这也是精确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又具有模糊性特征,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无法衡量。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间的某些因素及其变化是难以精确掌握的,人们也不可能对这些因素和过程都进行精确的考察,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评价又具有模糊性的一面。这种模糊性主要是相对于物质形态而言,不适宜用数据表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也是辨证统一的,精确和模糊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对思想教育的价值进行评价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起来,能精确的就精确量化,不能精确的就运用模糊数学方法予以量化,客观科学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406.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60.
[3]黄世虎.主体性与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征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5(2):149.
[4]苏斌.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11):64-6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2.
[6]刘洋,李沂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研究[J].剑南文学,2011(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