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燕丽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1401)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依据一定教育目的,有计划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培养大学生高尚品德,改善大学生道德生活的重要使命。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所谓高校媒介环境,就是由信息媒介构成的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环境。近几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流通不断加快,信息内容日渐丰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播媒体在信息传输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展现,网络这个新兴的被称为第四大传播媒体的功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以其最迅速、最便捷、最直观的信息传输方式,受到了人们欢迎,并日渐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随着信息传媒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应逐步实现信息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在优化高校媒介认知情境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高校媒介环境不断地改变着存在的形式。品种繁多、不断更新的大量报刊书籍构成了强大的视觉系统;覆盖面广、舆论性强的广播、录音,构成了强大的听觉系统;生动形象、综合性强的电视、电影、录像、VCD、DVD,以及整合了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与网络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等,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量大、传递快捷方便的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向各个生活领域延伸。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媒介环境的包围之中,从学习到生活,从交际到娱乐,从经济信息到政治导向,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日益成为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力量。因此,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从上大课、作报告、搞层层传达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充分运用现代手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中优化高校媒介认知情境,给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重视大众传媒的主旋律教育,是我党的一向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迫切要求。一是适应形势,加强建设。大众传媒是青年学生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与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接受各种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影响的重要渠道。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再把大众传媒仅仅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应当加强高校传媒平台建设,设立利用现代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让它“唱主角”,担重任。寓教于传统传媒情境,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二是占领阵地,适时引导。国家主流新闻媒体信息真实度高,视域宽广,其中融入了主流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经常性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时了解党的现行政策及日新月异的祖国新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要针对教育内容观看相关影视节目,结合实际开展影视评论写作活动,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主题思想,启发大家联系实际改造主观世界。要善于抓准大学生关注度高的热点、焦点、难点话题及时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沐浴党的教导,感知群众舆论,了解国内外大事,知悉先进典型,沟通思想观点,获得学习资料,从而使大学生在开阔眼界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三是疏堵结合,消除噪音。随着文化事业的市场化,有些媒体为赢利甚至不择手段,刊登失实、无聊、黄色、灰色的内容,造成社会“噪音”和校园“杂音”,容易混淆视听、扰乱大学生视线。为此,教育者既要坚持疏导方针,采取必要措施,堵塞消极信息在高校的传播渠道,又要善于运用讨论交流方法,使大学生在比较鉴别过程中,从深层次上解决思想问题。
信息网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日益显现“大政工”魅力,我们应站在坚持主导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占据信息主动权,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领域,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激活网络传媒情境。一是借助“活”的优势,发挥“俱乐部”作用。网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其内容精彩,形式多样,适应受教育者不同层次需要,能提高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科学设置栏目,筹建“爱国基地”、“传统回眸”、“心理导航”、“法纪之窗”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形象化、直观性、趣味性、隐蔽性优点,把体现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融于富有教育性、文化性、娱乐性的网络之中,使教育在更加艺术、更加人性的氛围中获得效益最大化。网络传媒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具有无形牵引作用,要采取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辟理论园地、思想论坛、文化广角等栏目,弥撒知识、宣传典型、弘扬主旋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二是借助“新”的优势,发挥“虚拟教员”作用。网络时效性强,其信息活泼生动、形象直观,能及时为大学生提供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精神食粮。网络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理性内容感性化、抽象道理直观化,增强了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专家网上专题系列讲座、网上展览、网上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新颖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借助网络使用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以及开放性、及时性等特点和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迷恋与爱好,精心设置网络的内容、形式,打造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其“虚拟教员”作用,在优化网络传媒情境中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三是借助“虚”的优势,发挥“连心桥”作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实时交互,空间广阔,多媒体运作,能使受教育者在网上实现多向互动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天地。网络的虚拟性,网上对话的平等与隐蔽,为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舞台。大学生通过“BBS”畅所欲言,在“留言板”袒露心声,在虚拟社区中推心置腹,在沟通交流中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好地倾听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洞悉倾向性问题,在倾诉衷肠中对大学生思想反映明察秋毫,在同频共振中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从而得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问题。
随着信息媒介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增强,正视信息媒介的“双刃剑”影响,优化信息资源,抑制消极影响,在扬长 避短、疏堵结合中优化信息媒介资源,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一是积极占领舆论引导主阵地,正视信息媒介的“双刃剑”影响。现代信息传媒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海量有用信息,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不少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信息媒介既是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高速公路”,又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的主要渠道。因此,要积极占领传播、教育、娱乐和舆论等信息传媒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主导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唯物论、无神论和科普知识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确保通过信息媒介注入的校园文化保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高雅格调。二是充分挖掘信息传媒教育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和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资源,努力建设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作用,形成传播科学理论的强势信息环境,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影响力。可尝试联合电信部门建立规范的校园网吧,使学生在校园就能方便、快捷地上网,有效防止学生在校外网吧上网失控行为的发生。在网上搭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运用“论坛”、“电子邮件”、“心理咨询”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鉴别能力。由于大众传媒的即时性和广泛性特点,使得对传媒信息的选择和规范完全依靠“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敏锐性和鉴别力,使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传媒信息,引导大学生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举旗人、严守纪律的带头人和社会新风的传播人,使青年能够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和认识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四是确立科学高效的监控管理体制,依靠法纪规范净化媒介环境。必须注重规范信息传媒内容,积极选择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抑制低级、庸俗、反动的内容,克服媒介信息消极影响。要依托技术监控和法规约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清理、约束和控制失真信息、污染信息,及时遏止不法言论的蔓延,坚决制裁为增加点击率和影响力进行的恶意炒作行为,疏堵结合,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