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党建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的互动

2014-08-15 00:47张书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选党风人民出版社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21)

从社会稳定的视角审视:邓小平党建思想不仅是指导党的建设实践的重要理论,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支撑,内在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稳定因子。深挖邓小平党建思想中的社会稳定意蕴,对于我们今天理性透视党的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不断构建社会稳定的新局面、新格局,显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关键在党”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邓小平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①他还指出:“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②这说明在邓小平看来:只要党自身不乱,国家和社会就乱不了,即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状态也能及时纠正和扭转过来。反之,如果党自身乱了,党内的和谐稳定无从谈起了,进而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就是奢望了。如果党真的被搞乱了,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现代化建设,都将统统化为泡影。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坏中国的事情源头也在党”;维护社会稳定靠党,社会出现了不稳定甚至动荡,党也难辞其咎。世界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都表明:没有党自身的稳定、没有党的建设的稳定,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就没有了。苏联亡国所导致的政治争斗、社会秩序大乱,就是先从苏共亡党开始的。苏共亡党了,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执政党土崩瓦解了,苏联的社会稳定就无从谈起了,甚至苏联作为一个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制度建党”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是从邓小平开始的,制度建党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特色、是邓小平核心的党建思想。1980 年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权威性的揭示,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③自此,正式确立了制度建党的思想。制度建党意味着党的建设中对制度、规范、规则、程序、体制、机制的高度推崇,意味着党的建设的所有工作、方面和层面都必须按规矩行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以来,在逻辑上就大大减少了因不循规矩所带来的党内纷争与混乱,从而达到维护党内和谐稳定的目的。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特质及内含的维护稳定机制,党的制度建设、制度建党是实现维护党内和谐稳定的坚强后盾与重要手段。既然制度建设、制度建党是维护党内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段就完全可以被应用到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中去。

基于党是我国的领导党与执政党、基于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引领性,邓小平党的制度建设的理念及模型确立以后,很快就被引入到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催生出在国家和社会领域内对制度建设的高度推崇。国家与社会的制度架构逐渐形成和得到完善以后,就会形成保持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坚强屏障。如此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带动了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建设,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建设客观上就起到了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强大功效。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没有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理论建构与生动实践,缺乏了制度的规约与导引,我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可能仍在继续文革式的无序失范状态,进而我们今天的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将永远是奢望。

三、“党风关系生死存亡”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为了保持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党风,邓小平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特别强调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对党风危害最大的就是党风的异化问题,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党风不正、以及不正之风进一步裂变而成的党内腐败问题。所以,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强调:加强党风建设,就必须做到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因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④为了树立良好的党风,切实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从党风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来看:高度重视党风、反对不正之风、大力惩治党内腐败,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路径。第一,好的党风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各级党委、领导干部、广大党员都能够严格地按照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作风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习惯,就能够很好地保持和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清正廉洁形象,有力地保证党在作风上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就信任党、拥护支持党,有了人民的拥护支持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领导地位就会十分牢固,从而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中国社会稳定的核心与关键在党,只要党不乱、只要党稳定,社会就不会乱、社会就稳定。所以,好的党风对党长期执政地位的维护,在保持党的自身稳定、执政稳定的同时,也必然会很好地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第二,不正之风、党内腐败是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权力最终都来自人民的授权,是人民授权的结果。人民授予的公共权力应该去“干公事、谋公利”,而不能去“干私事、谋私利”。如果公权私用、以权谋私,那就意味着搞不正之风,甚至搞腐败。党内不正之风、党内腐败不仅党员痛恨,人民群众更痛恨。如果全体党员、全社会、全体大众都对腐败深恶痛绝,而反腐败的成效又一直不能尽如人意,则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就会相互融合、相互激荡,从而使得党内和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反对意见大聚集。这种局面出现并且进一步发展以后,就很可能危及党内稳定、社会稳定。

四、“关键在人”的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邓小平高度重视干部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的功效,并据此提出了“关键在人”思想。他提出的“关键在人”思想中的“人”,就是指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邓小平看来,牢记关键在人,就必须自觉“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⑤可见,为了体现关键在人,邓小平高度重视强调贯彻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并就此创新了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发展了毛泽东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审视,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用干部方针选拔出来的干部,党员群众就是认可的、落选者就是服气的、社会也是接受的;反之,如果不坚持这样一个方针,选用干部过程中的随意性就很大,往往是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干部命运,这就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具体说来,如果“四化”方针缺失,那就很有可能会将一些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高,革命化水平高但年龄偏大,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的所谓“有德无才”的“半成品”;将一些知识化、专业化高,年富力强,但革命化水平不高的“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将一些既不符合革命化,也不符合年轻化,更不符合知识化、专业化标准的“无德无才”的“次品、不合格产品、四无产品”,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对中国共产党本身、党的事业、社会稳定的危害都是极为严重的。其一,从党内来看。党的任务、工作最终是需要人去干的,必须正确用人、公平公正用人、按原则标准用人。如果在选人用人上不严格按照“四化”方针办事,就会违背公平公正的底线,引发党员的不认可、落选者的不服气,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延续、普遍蔓延的话就可能引发党内冲突,破坏党内和谐稳定。党内的和谐稳定一旦遭到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就不复存在了。其二,从社会稳定本身来看。社会稳定最终是需要人来维护的。“文革”那样的全局性国家和社会大内乱的一个重要肇因是选人用人不当,它深刻警示我们“天灾固然可怕,但人祸更可怕”,一旦用人不当、人祸无法躲避,其结果就很可能是天下大乱,更不要说是社会稳定了。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文革结束后,在面对着继续毛泽东晚年错误、推崇“两个凡是”、混淆真理标准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很可能将文革后正在恢复期的社会稳定再次打破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大胆站出来反对“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在此基础上倡导提出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使这一思想路线客观上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两个凡是”实质上是继续毛泽东晚年错误、阻挠进行拨乱反正,其直接后果是延续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社会混乱状态、不稳定状态。为尽快构建国家、社会的稳定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他特别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⑥在他看来,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这是没有的事;毛主席说过的话都有其适用范围,超出其范围就不一定正确;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科学,如果坚持“两个凡是”,毛泽东思想就成了封闭的了,就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为深挖和消除“两个凡是”的思想根源,邓小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并且着重指出:真理标准的讨论,“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⑦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真理标准大讨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样的、多重的、变动不定的,什么是真理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真理与谬误就会混在一起,无法明确区分开来;而一旦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对与错、是与非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黑白颠倒、对错不分,我们从思想到行动、从价值到理念、从前提到结果的各种形式的纷争、矛盾和斗争就会不断出现,不断延续;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党内、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然会遭到破坏,社会稳定将无法达到。

在批驳“两个凡是”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的价值与作用。他认为,如果不大力解放思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⑧邓小平还将解放思想与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强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内在统一的。他说,“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⑨“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⑩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来审视,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在具有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因子。其一,如果不坚持解放思想,就会出现思想僵化、就会固守经验或本本,思想一旦僵化,就会使思想领域内产生僵化与活力、退步与进步两种思想意识的对立,长期的思想对立必然演化成危及社会稳定的负能量、甚至导致亡党亡国。其情状正如小平同志所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其二,如果不能在思想上做到实事求是,就会出现歪曲事实真相、黑白不分的状态,这样状态下的社会生活必然是如同“文革”时期一样充满着矛盾、纷争与打斗,而充满矛盾、纷争、打斗的社会局面显然与社会稳定已经渐行渐远。

六、“警惕右、重防左”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自1957 年反右派斗争一直到十年“文革”出现的在党内斗争、社会斗争中不实事求是对待,不分是非曲直、青红皂白进行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的局面,造成了斗争扩大化,严重破坏了党内和谐、社会稳定。鉴于此,“文革”后出来工作的邓小平从维护党内和谐、社会稳定的价值诉求出发,果断提出在党内斗争、社会斗争问题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内斗争、社会斗争是什么性质就定什么性质,犯什么错误就定什么错误。针对党内和社会上以往出现的“打左灯、向右拐”式的有左反右,或者是“打右灯、向左拐”式的有右反左问题,特别针对长达十年的“文革”期间,明明是“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左”的错误越积越重,我们却将主要的精力和工作中心放到了反“右”上的这种在党内斗争问题上不实事求是、危害极大的做法,邓小平在1992 年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⑪可见,邓小平在强调以反“左”为主的同时,突出了在进行党内斗争、社会斗争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对待,一定要分清是非曲直、明晰方向的问题。

从逻辑上来推论:邓小平强调在党内斗争、社会斗争中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要分清轻重缓急,坚持有什么错误就反对什么错误、坚持什么错误更严重就着力反对什么错误,这就有助于从源头上根除斗争中一度出现的“有左反右、有右反左的方向性错误”,“左右顾此失彼、主次不分的策略性错误”。而基于“方向性错误会造成斗争中的是非标准不分、策略性错误会导致斗争中的本末倒置,是非标准不分、本末倒置自然会引发混乱,混乱出现则预示着社会不稳定”的逻辑分析框架,邓小平强调“警惕右、重防左”的反倾向斗争思想,就避免了斗争的方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局面的营造。

注 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80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81 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33 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13 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80 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8 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91 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43 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64 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79 页。

⑪瑏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5 页。

猜你喜欢
文选党风人民出版社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搞好党风的几个问题》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洁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七一”高歌新党风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