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力群
(广东省消防总队,广东广州 510810)
近期,全国各地消防部队基地化建设快速发展,随着烟热训练室、综合训练塔、油罐灭火训练场、化工事故处置训练场、交通事故救援训练场、建筑倒塌救助训练场、船舶及水上救生训练场等模拟训练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由操场训练向模拟设施训练的转变,使消防员在更加接近真实火场、灾难现场的环境中接受锻炼,模拟训练已经成为今后消防部队业务训练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各地开展模拟设施训练相对较少,训练的操作规程还不完善,大都处于摸索探究阶段。笔者根据一年来开展模拟训练的实践总结,对模拟训练科目的设置原则,操作规程编写内容及要求、考核标准的确定等问题进行探讨。
英国消防学院现有40余座灭火和抢险救援的模拟训练设施。其中,针对飞机火灾和空难事故救援的训练场所有6个,各类大型客机和战斗机十多架,能够模拟各类空难场景。针对地铁、铁路、公路等交通事故救援的训练场所有12个,有高铁、动车等列车4条,还有几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设置了各类货车、客车几十辆,能够模拟各类撞击、翻覆等灾难场景。船体式建筑面积达5 000多m2,可模拟海上船舶火灾。俄罗斯紧急状态部救援训练基地建有空难救援、水难救援、列车事故救援、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石油化工火灾扑救、森林火灾扑救、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搜救等多种模拟训练设施,仅地震及建筑倒塌模拟训练设施就有近20座。芬兰、瑞典两国消防学院训练场主要有建筑灭火、厂房灭火、交通肇事、火车颠覆、船舶灭火、浓烟及水下救生、化工灭火、毒气处置、人员急救、核事故处置,战时及灾难防护避险等各类专业训练设施,提供最接近真实的训练环境。两国消防学院都设有先进的电子模拟训练室,其电脑软件系统可导演出各种灾害的现场及力量调度和指挥动作,并伴有仿真的声光显示。
美国、日本、瑞士、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应急救援训练基地。主要训练设施涵盖石化装置事故处置、地震及建筑倒塌救援、交通事故救援 、烟热训练、火幕墙训练、核事故处置、水域救援等多个种类。训练设施按照各种事故真实场景设计,可开展高层救生、地震搜救、可燃气体灭火、油罐火灾扑救、危化品堵漏、核辐射侦检、交通事故救援及体能训练等。此外,除了模拟训练设施外,一些基地也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灾害事故模拟系统、救生训练系统、模拟指挥系统等,使消防员能够接受到全面系统、贴近实战的专业化培训。
传统的常规训练主要是消防人员通过操作器材,熟悉技术动作,通过操场上的操法演练来了解处置程序,但由于缺乏火灾对象和烟火熏烤的仿真,因此技术水平的熟练程度和装备在火场环境中的应用,就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开展消防模拟训练,消防技术装备就有了应用对象。
到重点单位进行实地演练,是适应性训练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消防部队到重点单位进行演练具有实际困难,加之适应训练属于“冷环境”,难以设置真实的火情和灾情,使消防员无法真切感受到火场和灾害现场的实际感受,开展模拟训练可以较好的解决消防人员训练的适应性。
在模拟现场,消防人员利用车辆、器材、灭火剂进行扑救,用侦检、破拆、起吊、堵漏等工具处置灾害事故,真实感强,可以比较直观地模拟现场环境和灾情,通过训练还能采集数据,掌握并总结很多规律性的经验
消防模拟训练可以模拟火灾或灾害事故中的普遍规律,模拟重要的对象火灾环境、重要部位火情或灾害事故险情,模拟常见的技术操作环境,使消防员在烟热环境、灾害事故环境通过反复操作,熟悉技术动作,提高协同能力。
操作规程是针对设备设施而言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在模拟训练中采用操作规程来区分常规的训练操法的提法,主要是基于模拟训练当中针对设施设备的实际操作较多,训练更加规范、严谨,需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一套模拟训练设施建成后,它的基本形态已经确定,操作规程如何设置首先要看训练的对象是谁,训练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训练新兵、新入警大学生、士官和指挥员显然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在设置规程时要分级分类。比如,新兵、新入警大学生训练主要是让他们对火场有一定的认识和感知,训练主要是适应性训练和体会训练,如轰燃室训练,新同志只要他们戴上空气呼吸器在里面呆上相应的时间,感受火场的温度变化、火焰浓烟的大小即可。对于在部队时间较长时间的士官,训练内容就要从如何寻找射水位置,采取什么射水姿势,在轰燃时如何应对等方面入手,也就是同一个训练设施,设置的科目也是不一样的,要分级分类训练。
由于各地在建设模拟训练设施时,相同功能的模拟设施在各自训练场的位置不同,设施内空间的大小、结构都不一样,这样,在操作规程设置上也应该不一样,要因地制宜。总的原则是要利用其地形地貌以及位置来设定与当地消防环境、装备相适应的科目,以及科目的程序、训练点等。
模拟训练与常规训练的最大区别就是,常规训练器材的使用方法、程序和熟悉程度,可以在操场训练,不必对实物进行操作。模拟训练所做的一切是在真实环境下,对实体进行操作,没有实体,简单的进行模仿就没有必要了,也不是模拟化训练。所以,只要是使用器材装备做动作就要有实体对象,比如侦检,常规训练可能是走一下程序,把侦检器材打开,就可以了,但模拟训练必须有对象。如侦检训练,我们在实际训练操作中会在形状、大小、颜色一样的不同瓶子里装上不同的试剂,让受训人员进行检测,检测出的物质如果和瓶子里装的试剂对的上,那此项训练即为合格,这就是操作对象的实体化。其他的如破拆、堵漏、洗消等都要有实物对象操作。
模拟训练是培养消防人员良好心理素质有效途径。进入灾害事故现场,恐惧、害怕是正常反映,特别是浓烟、大雾、有毒有害气体存在的条件下,消防员有胆怯、畏惧心理都是人体的本能反映,让其在模拟火灾烟雾中去训练、去体验真实的环境,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训练的目的之一。在模拟环境中,施以必要的干扰,创设一些合理的冒险情境。如浓烟中搜索人员,抢救物资发生倒塌、爆炸、中毒情况下的抢救人员等可以较好的训练消防人员的胆量和意志品质,观察应变能力,紧急情况下的避险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公安部消防局颁发的《消防训练基地模拟训练设施建设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模拟训练可建设计算机模拟指挥训练室、烟热训练室、综合训练塔、油罐灭火训练场、化工事故处置训练场、交通事故救援训练场、变压器灭火训练场、建筑倒塌救助训练场、船舶及水上救生训练场。根据分级分类的设置原则,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综合训练科目,以广东消防总队培训基地模拟训练规程为例,目前已形成20类,120项操作规程,涵盖了新兵、入警大学生、营职干部、基层指挥员、士官、执勤中队长助理、专职消防队队长等人员的培训。科目设置以不同的训练设施进行划分。如地下建筑训练设施可以设定为:地下通道破拆训练、地下建筑火源搜寻训练、地下建筑人员搜救训练、地下建筑机械排烟训练、地下建筑移动照明训练、地下建筑火灾扑救训练、地下建筑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训练等8个科目;歌舞厅训练室设定为:舞厅火灾环境适应训练、舞厅火灾轰燃避险训练、舞厅火灾综合扑救训练等。在一个场景下,可以针对不同的训练对象,从训练目的出发,设定不同的训练程序、动作要求,从而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
消防模拟训练操作规程与常规训练操法的写法基本相同,一般可以分为训练目的、场地器材、操作程序、操作要求、成绩评定。操作程序是整个操作规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核心部分,其决定了整个训练的导向。笔者认为,模拟训练主要是在烟火条件下,在特定场景下,让受训者熟练使用器材装备,比如在狭小空间使用扩张器和平常在操场上使用方法和感受完全不同,用力的方向角度都受空间以及对象的制约,模拟训练更加贴近实战,在烟雾和热的环境下,对人的心理也是一个考验,所以模拟训练就是要训练具体环境下的技能,训练整个救援程序当中部分的施救环节,训练消防人员的优良心理素质,笔者不建议把整个灭火或救援程序贯穿在训练始终,模拟设施训练更加适合单兵和小组的部分环节训练。如要求训练者对整个施救程序了解和掌握,可以采取操法训练以及现场演练的方式进行。另外,对指挥员的指挥训练也不是模拟设施训练的优势,可以采取想定作业、沙盘演练,计算机指挥模拟系统演练的方法开展。
消防模拟训练的组织与常规训练也有所不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总结出的训练流程可以按照“制订训练计划、准备设施器材、组织学员学习操作规程与安全规定、领取个人防护装备、训练前热身准备、训练前生理指标检测、训练科目操作实施、训练成绩记录、训练后生理指标检测、身体放松训练、清点人员及器材装备、讲评、归还个人防护装备、分析总结”的基本程序进行。训练管理上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规定,如《训练安全管理规定》、《参训学员管理规定》、《教官管理规定》等,维护良好的训练秩序,做到科学训练,安全训练。
训练成绩评定是对训练结果的评判,是对训练者的整体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消防模拟训练评定的方法主要采取时间裁定、操作要求规范裁定两种方式进行。时间裁定的方法对于一些环境相对固定,训练环节简单的操作比较适用,比如烟热训练,狭窄通道通过训练等;由于模拟训练主要训练特定场景下的器材应用技能和对具体灾害点的处置技能,每一次训练设置的干扰物品、场景都应不同,以便训练消防员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随机处置,因此很多项目不能采取时间的评定的方法,只能采取是否符合操作要求来评判,特别有些项目还需通过测量脉搏、心律来确定成绩。操作要求规范裁定,也不是由教练员随意评判,要对各个操作点和环节设定评判细则,当然这种方法对教练员和裁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集中精力,不能放过每一个操作环节。对于模拟训练,由于很多是封闭的场景,教练员不可能一直跟随训练者查看他的动作,需要借助其他硬件设施设备来进行,如红外摄像头等,这时就需要用视频评定。对于班组训练如何确定个人成绩,一般采取随机确定个人岗位,班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方式进行,以此锻炼大家的团队精神。
[1]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十一卷·抢险救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