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娣,何鑫淼,王文涛,吴赛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86)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2013年粮食总产6004.1万t,玉米、大豆等饲料资源丰富,平原广阔、林区发达,发展生猪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作为农业强省和畜牧业大省,生猪产业不仅在黑龙江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列为畜牧主导产业。近年来,该省生猪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黑龙江省已被列入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在“南猪北养、北猪南调”的发展格局下,生猪产业整体呈现稳定、健康的发展局面。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底黑龙江省生猪出栏数量1765.2万头,年末存栏数1381.6万头,猪肉产量128.4万t。2000-2012年以来,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黑龙江省的生猪出栏数量位居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第15位、年末存栏数量和猪肉产量位居全国第16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猪产业是黑龙江省最大的畜牧产业,占肉类总产量的60.3%,生猪产业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46.3%,居各畜种之首。
1.1.1 2013年黑龙江省生猪存出栏同比双增
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13年12月9日报道:截至2013年第3季度,黑龙江省生猪存栏1341.16万头,同比增长0.64%,环比增长3.51%,前3季度,生猪出栏共计1350.1万头,同比增长1.39%,猪肉产量99.2万t,同比增长2.43%,能繁母猪存栏129.38万头,同比下降0.12%,环比上涨2.06%。能繁母猪占猪群比重9.65%,同比、环比均基本持平。
1.1.2 2013年黑龙江省生猪价格波动情况
2013年1月份,黑龙江省生猪价格开始下降,3、4月份生猪价格快速下滑,进入5月份生猪价格逐步回升,8月份生猪价格突破16元/kg。根据省畜牧局价格数据,9月第4周黑龙江省生猪平均出售价格为15.97元/kg,同比上涨10.12%。随着养殖效益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使第3季度生猪存出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生猪养殖业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10月份猪价呈微幅下降趋势,全省活猪平均价格在15.4~15.8元/kg区间,月末猪粮比价7.28,随着天气转冷,猪肉消费需求上升,活猪价格连续6周小幅下降后,11月初微幅上涨,平均价格超过16元/kg,进入12月份,由于屠宰企业减少了收购量,而生猪供应充足,活猪价格微幅下降,全省活猪平均价格15.8元/kg,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涨3.33%。
1.1.3 散养户的规模化程度加强
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场8126个,年出栏1万~5万头养殖场125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养殖场7个,种公猪站67个;至2013年8月,黑龙江省累计备案生猪养殖场(小区)4237个。
2013年第1、2季度,生猪市场行情的低迷,对广大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带来较大冲击,特别是那些养殖规模较小的散养户退出较多,截至3季度,黑龙江省监测小区生猪散养户数同比减少了7.8%。
同时,具备一定规模的散养户数量却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存栏在100头以上的散养户数量同比增加32%,存栏在200头以上的散养户增幅更是达到62%,散养户的相对规模化趋势不断加强,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这也保证了我省虽然养殖户数有所减少,但是实际的养殖数量却在增加。
1.1.4 黑龙江省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在黑龙江省政府及地方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外畜牧业龙头企业先后入驻我省建设畜产品加工厂,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猪产业核心产业基地正逐步形成,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正在有序释放。
2010年以来,全国三大生猪龙头企业雨润、双汇、金锣集团逐渐在黑龙江省完成产业布局;2012年江西正邦集团6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一体化项目在黑龙江省开展,该项目中2个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饲养场已在肇东市投入生产;2013年北京大北农集团年出栏生猪600万头、屠宰加工400万头、饲料加工200万t的产业项目落户黑龙江,项目主要布局在巴彦、宾县、汤原等15个县市。
以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出政策、建园区、广招商,吸引一批国内畜牧业龙头企业先后入驻我省投资兴业,建设畜产品加工厂,打造核心产业基地,形成集群开发态势,“南猪北养”在我省已成大势。
1.2.1 民猪产业化发展
民猪是东北地区的特色猪种,在世界地方猪种排行榜中名列第4位,具有产仔多、肉质好、抗寒、耐粗饲的特点,其肉质优良、抗病能力强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逐渐重视,对猪肉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使民猪的产业化开发具备了良好的契机和市场氛围。
黑龙江省是民猪养殖的优势地区,牡丹江市、肇东县、兰西县都有广泛的养殖基础,随着深加工企业的加入,使民猪产品更加密切结合当地消费和生产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民猪产业,改变了以生猪、胴体肉等单一形式销售的局面,精细分割、精品包装以及高档礼盒等形式的出现,不但增加了民猪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还使民猪产品更加贴近不同消费人群,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1.2.2 野猪产业化发展
黑龙江省养殖野猪有着悠久的历史,利用野猪与家猪杂交,生产绿、野、特系列猪只供应市场,满足高端肉制品、特色肉制品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林区、半山区采取不同的养殖模式,能极大提高养猪附加值,黑龙江省最近3年内野猪及野家杂交猪出栏量接近200万头。
1.2.3 林下猪养殖模式的发展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丰富,林区一直以单一的林业产品为主,随着林下生猪养殖模式的发展,黑龙江省伊春市、黑河市、密山市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将林下畜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下养殖民猪、野猪等适合放养的猪种,在林业发展中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济模式。
这个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中国是养猪大国,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们不是养猪强国,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猪种,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发达国家。
黑龙江省被国家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录入的种猪场234家,主要养殖品种为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瘦肉型猪种,原种主要来源于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等国家,另外还有少量的民猪、哈白猪猪种,黑龙江省种猪企业同样处于引种→退化→再引种的窘迫境地,所产种猪大部分供应本省生猪养殖企业,少量外销于吉林、辽宁等地。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生猪产业工作大多以单一研究的形式进行,缺乏科研机构、养殖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未形成一个以省为单位的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只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组织,并由以研究应用技术的科研机构为主导,联合养殖场与相关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导、扶持下,组织结构合理的产业技术体系,内部协调好各功能群体的利益,建立有效的体系组织。
黑龙江省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养殖仍以散户饲养为主,且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母猪年生产力低下(2005-2010年,年提供断奶仔猪数12~15头),与欧美国家母猪的生产力(年提供断奶仔猪数24~26头)相差甚远。
黑龙江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较慢,生猪生产多停留在养殖及初步加工阶段,大量白条胴体直接运往南方进行精深加工,造成肉类精深加工所占比重较低,初级加工产品较多,肉类工业转化增值能力弱。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一些畜牧业较发达地区,畜牧养殖过程中废弃物带来的污染通过水、土壤和大气等渠道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猪育种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众所周知的,必须要有具备长远育种眼光的有效组织制订系统、持久的育种规划,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扶持下,建立结构完善的繁育体系,开展长期坚持不懈的性能测定,积累大量有效的育种数据记录,增大资金投入,调动养殖场及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协同互作,共同开展联合育种工作。
以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牵头,由示范性强的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场做成员,成立提升我省生猪产业能力的技术体系,体系下设疫病、营养、育种等相关研究体系,进行联合技术攻关,针对目前制约养猪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如何提升黑龙江省养猪业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性研究,并在体系内养殖成员场进行技术转化和示范工作,旨在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生猪产业竞争力。
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业联合,增强抵御市场能力,并与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捆绑式生产,提升企业养殖水平,提高产业生产力,推动散户走规模化养殖道路,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养殖技术,促进养殖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化发展。
促进销售渠道的多元化、销售形式多样化,不仅仅依靠引入大型龙头企业、屠宰深加工企业,还需要做大做强本地生猪养殖产业,打通销售渠道,拓展销售领域,占领省外生猪市场,通过本省生猪养殖场的建设吸引规模化屠宰深加工企业入驻我省,相互促进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制订严格的养殖场建设、生产管理、污染处理等规范制度,提高养殖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养猪业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粪污处理等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切实拿出行之有效、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粪污处理措施。
2014年度,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开创黑龙江省生猪产业集群、培养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养殖户共同发展、平衡市场供需、降污减排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力争为黑龙江省生猪产业高效、健康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