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军
(四川省凉州区畜牧兽医局,733000)
武威市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是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5081 平方公里,有耕地145.88 万亩,辖38 个乡镇,448 个村,3765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97 万,农户19.45 万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县)。2013 年凉州区实现畜牧业增加值达22.1亿元,农民牧业人均纯收入达3068 元,其中:肉牛产业增加值6.2 亿元。目前,凉州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秸秆养牛示范区、牛羊产业大县和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之一。
1.1 饲养数量稳步增长。2013 年全区牛存栏55 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57%;出栏25 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93 %。
1.2 杂交改良步伐加快。建成黄牛冻配点233 个,品种以西门塔尔为主,年冻精授配母牛15 万头(次),良种化程度达到93%,形成了以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为支撑、凉州区畜牧兽医局为依托、各乡镇改良点为基点的黄牛改繁育体系。
1.3 生产方式转变加快。2013 年凉州区累计建成标准化牛舍193 万平方米,发展规模养牛户1.4 万户,建成规模养牛场(小区)169 个,饲养奶肉牛28.5 万头,占全区饲养数量的60 %。肉牛产业生产方式、养殖方式和经营方式正逐步由“院到区”、由“散到集”、由“零到整”转变。
1.4“五良”配套技术不断加强。突出“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配套,建成区级养牛科技示范点7 个,建立农民技术培训基地7 处,每年举办肉牛科技培训班230 余期,培训农民6.5万多人(次),示范推广暖棚养殖、秸秆青贮氨化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10 多项。
1.5 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发展肉品深加工、牛肉精分割、皮革、乳品加工生产企业10 余家,成立畜产品营销公司2 个、养殖协会和合作社133 个,发展各类畜产品运销户180 多户,年外销肉牛达6 万头左右,年加工生产肉产品2.1 万吨。森泰种畜育种公司生产的“憨娃牌”冷冻、冷鲜牛羊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1.6 饲草料生产步伐加快。凉州区饲料生产企业达36 家,年饲料生产能力达到50 万吨;累计建成青贮池40.8 万立方米,秸秆加工机械达到5545 台(套),玉米秸秆青黄(贮)率达到54.5%。
2.1 加强组织领导。凉州区成立了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领导小组,加强肉牛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服务、考核等工作,落实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肉牛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2 明确发展思路。凉州区制定了《凉州区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肉牛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以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加快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发放、下双、九墩等乡镇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区,以金羊、金沙、和平等乡镇为重点的奶牛产业区。
2.3 推广场(小区)建设。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集约化、生态化养殖的原则,积极转变养殖观念,积极推行“七统一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养殖畜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开展防疫、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产品销售、分户饲养)生产模式,指导农户按标准要求规范建造圈舍,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
2.4 加快品种改良。积极引进高产优质奶、肉牛冻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圈舍建设、秸秆青贮氨化、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聘请省、市高级畜牧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实行技术人员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五良(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综合配套技术,全力提高农户的科学养殖水平。
2.5 强化疫病防控。健全和完善动物防疫应急预案和防疫制度,强化疫情监测和动物检疫,全面加强牛口蹄疫、奶牛结核病、布病等为主的重大疫病防控和常见病的因病设防工作。
2.6 推进产业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7 强化技术服务。大力推行区、乡畜牧技术人员规划设计挂牌负责制、技术服务承包制、动物防疫责任制,从规划设计、圈舍建造、设施配备、品种改良、饲料使用、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检疫监管等方面着手,强化科技培训,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要求规范建造圈舍,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全力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
2.8 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将养殖小区秸秆处理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分年度给予支持,成立了凉州区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贷款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养殖办理贷款;对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立的养牛小区和养牛场用地按农业生产用地对待。
3.1 以养殖场(小区)为重点,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七统一分”的生产模式,严格实行业主申请、乡镇政府申报、环保局环评、畜牧兽医局登记备案管理制度,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3.2 以完善良繁体系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加强黄牛改良点管理,把引进、开发和推广优良肉牛品种作为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优质品种牛冻精为基点,在积极引进外地优良畜种的同时,大力推广以细管冻配为主的黄牛冻配,进一步完善“育、繁、推”相结合的牛产业品种改良体系。
3.3 以健全防疫体系为重点,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管理和养殖场(小区、大户)防疫员的培养,强化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情测报工作,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实行养殖小区(场、大户)封闭管理,全面落实动物防疫和日常消毒制度。加强对引进畜禽的监管,全面落实“四不准一处理”处置措施,抓好病死畜无害化处理。
3.4 以标准化示范创建为契机,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完善肉牛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管理标准,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市场监管,健全生产记录和养殖档案,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行为,强化产地、运输、屠宰检疫的监管。实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品标识制度,开展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追踪,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5 以龙头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大扶持做强做大现有肉类加工企业,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鼓励和支持供销社、乡镇企业、国有工商企业、外地企业向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创建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各类养殖协会和合作社,不断壮大畜产品运销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建立有效的产销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3.6 以秸秆青(黄)贮为重点,抓好秸秆加工调制。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重点,坚持行政推动、示范推广、多措并举,以窖贮、袋贮为主,突出抓好大型青贮池建设,引进玉米秸秆联合收割、揉搓、裹膜、袋贮等加工机械,整村整组抓好玉米秸秆的加工调制,推进玉米秸秆青(黄)贮,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3.7 创新服务机制,加强畜牧技术指导。推行区、乡、村畜牧技术人员规划设计挂牌负责制、技术服务承包制、动物防疫责任制,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与联合,抓好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从规划设计、圈舍建造、设施配备、品种改良、饲料使用、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方面着手,强化养殖户科技培训,指导农户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全力提高肉牛产业发展水平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