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窦金明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同时也存在总量虽大、经济质量不高,速度虽快、结构失衡的问题。高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消耗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大多数企业始终处在抄袭、模仿、跟随的格局之中。今天,中国在这个经济战略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而从抄袭到超越,从制造到创造,从高速到高效的转变过程中,品牌战略无疑成为不二的选择。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需要品牌战略,国家如此,行业如此,农业亦如此。
市场实践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开始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消费结构将发生历史性升级。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中国消费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从吃饱吃好,已经悄然转变到吃健康、吃安全、吃品质。消费结构的变化需要品牌战略。
什么是品牌?一个商标、企业名称就是品牌?不见得,哪怕已经家喻户晓,也不一定是一个品牌。从世界TOP100品牌资产的最新排名看,欧洲51个、美洲38个、亚洲11个。而亚洲范围内,日本占有8个、韩国2个、台湾1个。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品牌战略还处在相当初级的状态,更别说农业企业品牌。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粮食、水果、蔬菜、肉制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品牌战略在哪里?商场、超市、农展会商标林立、名称繁多,但能称得上品牌的凤毛麟角,品牌农业耕耘多年,尚在“裸奔”。农业这个十万亿产值的大市场,或许是中国最后一片品牌处女地。也是涉农企业抢占资源、创立品牌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品牌农业应该是具有安全和质量保证的品质农业。正如娄向鹏先生所言:尊重自然、循环发展的生态化是品牌农业的心脏;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附加值的价值化是品牌农业的脸面;改变传统农业经营的粗放、随意,形成可量化、可控制和可复制的标准化是品牌农业的血液;从田间到餐桌形成各产业之间产业化是品牌农业的肢体;用资本杠杆力量助推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资本化是品牌农业的翅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急功近利打造不出品牌农业。高山起于垒土,只有把国家农业生态发展铭记在心,把可持续发展、百姓一日三餐的安全放在首位, 踏实做足农业品牌的“内功”,而不是“舞台表演”,才会有丰实的收获。从品牌的内涵建设入手,把品牌建设放在经营的核心位置,使品牌建设上升为企业战略,并把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通过长期不懈的建设,使品牌资产不断积累,而品牌通过本身的附加值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持续的赢利能力。
美国从“霉烂大国”到“食品强国”,用了100年;日本从“日日添毒”到今天的“自然农法”走过了50年。今天轮到了我们,品牌农业,恰逢其时。
推动产业进步、引领消费升级、打造伟大品牌、成就卓越企业,应该成为每一个涉农企业家的信仰和追求。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