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七情理论辨析动物情志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014-08-15 00:46高治国吉日嘎拉赵智香樊宇岚
中兽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七情情志动物

高治国,吉日嘎拉,赵智香,樊宇岚

(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七情是中医学中人的主要内伤性致病因素,但在中兽医学著作中,却很少看到相关理论的论述,这可能与人类的观念有关。作为自然世界的主宰者和统治者,首先人们不会站在动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其次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类与动物无法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所以人们在主观上认为动物是无情无志的,也不会主动去关注动物的情志反应及其对动物机体的影响。作为畜牧兽医工作者,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动物也会像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志变化,甚至会因情志的变化而引发相应的病证,正如中医理论中的“内伤七情”。因此,七情理论在中兽医临床中也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1 中医学七情基本理论概述

1.1 古代医学对七情理论的论述

有关七情理论的论述,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明朝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到:“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五志之外,尚余者三。总之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也。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这些论述以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为出发点,详细指出了二者内在的本源关系。

关于七情致病及其机理在中医学典籍中也多有详论,认为情志的异常变化会伤及五脏,并影响脏腑气机,致使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提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怒伤 肝”、“喜 伤 心”、“思 伤 脾”、“忧 伤 肺”、“恐 伤肾”;《素问·举痛论》中提到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这些观点的论证均为七情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现代医学对七情理论的研究 在秉承祖国传统医学研究的基础上,现代中医学者对七情理论给予了完善。首先明确了七情的概念,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反应,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情感反应[1-3]。其次进一步明确了七情致病的病位,探讨了单一情志的伤脏规律和多种情志交织下的致病机理,其中李炜宏等提出了“三对两极”理论[4]。进入21世纪后,中医学者利用动物情志造模方法,成功塑造了“情志异常,肝失疏泄”[5]、“怒伤肝”[6]、“恐伤肾”[6]等动物模型,还有的学者通过慢性应激模拟情志刺激大鼠试验,发现情志致病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密切相关[7]。这些研究在丰富七情理论内涵的同时,也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动物情志的存在。

2 动物的情志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1 动物的情志表现 人们普遍接受“动物也可能有情感”是在宠物进入家庭之后,特别是犬、猫等宠物带有明显的人类情感特征和行为表现,但由于人和动物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肢体行为来理解它们的情感。通常凡能满足自身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能引起动物肯定的情绪反应,如快乐、喜爱等;反之则引起否定情绪,如不满、苦闷、哀伤等[8]。犬在“喜悦”时,会左右摇动尾巴,不时地欢腾跳跃,发出高昂间断的“汪汪”叫声;猫在“喜悦”时,会用头部蹭及主人的身体,并发出类似打呼噜的声音;牛马等大家畜则会把头高高昂起,在空旷的运动场奔跑“撒欢”。犬在“愤怒”时,四肢直立、尾巴高举、双眼直视对方、呲牙咧嘴,发出低沉的“哼哼”声;猫在“愤怒”时,双耳直立、背毛竖起、尾巴变粗,并不时发出“嘶嘶”的恐吓声;马属动物则双耳后仰,身体后转,尽量将臀部面向来犯者。犬在“恐惧”时,头和身体会尽量降低,双目不敢直视,并将尾巴夹于两后腿之间,腹部下压试图溜走,正应了“夹着尾逃跑”这句俗语。大部分的动物在受到惊吓后,会四下逃窜,在确定安全后会寻找受惊的根源,家禽还会发出高亢的鸣叫声以警示同伴。动物对“思、忧、悲”的表现,往往体现在离群、丧子、断乳、屠宰等应激过程中,动物会不停地鸣叫,甚至出现饮食欲废绝等现象。

2.2 动物情志异常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与人类的“内伤七情”相似,动物在受到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时,如离群、失仔、断乳、打斗、过度惊吓、环境及主人的变化、遭受到主人呵斥或打骂等,也会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而引发疾病。

2.2.1 怒则气上 气上,即气机上逆之意。七情理论中“怒为肝之志”,过怒则会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故在肝气上逆时血会随气上升,出现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的现象。在兽医临床中,犬或猫经激烈争斗之后表现出的目赤舌红、呕吐甚至昏厥卒倒就属于此类情况。

2.2.2 喜则气缓 气缓,即心气弛缓之意。七情理论中“喜为心之志”,过喜会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表现为心跳加速,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现象。在兽医临床中,经常会遇到主人被自家宠物咬伤或抓伤的病例,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大多数是在与宠物玩耍时发生的。究其原因,动物在过度兴奋时,心率明显加快,以致心气疏散过盛,不能守神,严重者出现癫狂状态而误伤主人。

2.2.3 悲则气消 气消,即肺气消耗之意。七情理论中“悲忧为肺之志”,肺为“娇脏”,过悲过忧会阻遏上焦营卫之气的宣发,导致肺气闭塞,气郁则生热,热郁胸中,于是消灼肺气[9]。表现为气短胸闷、声音嘶哑、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现象。畜牧生产当中,在对仔畜的断乳、分群过程中发现,仔畜会因强烈的应激而表现出“悲伤”的行为,前期鸣叫不止,后期叫声嘶哑,被毛枯焦,卷曲在僻静处一动不动,均因过度“悲伤”使肺气耗损,肺失润养所导致。

2.2.4 思则气结 气结,即脾气郁结之意。七情理论中“思为脾之志”,过思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则运化失常。表现为饮食欲减退或废绝、脘腹痞塞、二便异常,甚至肌肉消瘦等。畜牧兽医临床和生产实践中,犬、猫、猪等多种动物都会因失子、转群等原因而出现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粪便异常乃至形体消瘦等病症。

2.2.5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气下,即精气下陷之意;气乱,即心气紊乱。七情理论中“恐惊为肾之志”,长期恐惧或突然受到意外惊吓,皆能导致肾气受损,肾气失固,则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犬、猫在受到惊吓后或是农村传统屠宰猪的捕捉过程中,此类现象表现较为明显,动物会出现不自主地排尿和排便反应,甚至四肢痿软,运动失衡。中医理论中恐与惊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亦偏于动心。因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会出现心跳加速、气急短促,甚至意识错乱等病症。日常生活中,行走在街道上的马车受到机动车辆突然鸣笛的惊吓后,会表现该类现象。

3 总结

动物在接触和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它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相应的情志反应。大部分动物表达情感的方式都是很直接的[10],它们也会像人类一样通过面部表情或行为姿态加以体现。早在1872年,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中就提出,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极为相似,特别是哺乳动物,在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它们可能利用了情绪[11]。从祖国古代医学和现代中医对七情理论的观点出发,中医理论中的“内伤七情”对动物情志反应及其致病机理同样适用。因此,在中兽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就不能仍局限在外感“六淫”,内伤“饥、劳、饱、逸”的层面上,确应重视“七情”异常变化对动物机体的影响,甚至在动物生产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动物的“七情”变化,充分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以求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1]滕晶,齐向华.中医情志致病学说浅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3):301~302.

[2]陈丽英,李青.内伤七情辨析[J].陕西中医,2011,32(10):1357~1358.

[3]梁英美.论七情致病与治病[J].光明中医,2011,26(5):885~886.

[4]李炜宏,李松林,李世通,等.“恐则气下,怒则气上”的两极病机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2297.

[5]严灿,徐志伟,吴丽丽,等.建立中医情志致病动物模型的思考[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5~157.

[6]申力,韩江余.国内近5年中医情志学说研究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73~75.

[7]赵宏波,陈家旭,姜幼明.情志致病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2683~2686.

[8]邹建,张健.犬的情绪变化对科目训练的影响[C].2009.

[9]薛芳芸.《黄帝内经》情志致病规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1998~2000.

[10]欧阳军.动物的情趣[J].大众科学,2013(9):32~34.

[11]吕传彬.动物的情绪之谜[J].世界环境,2012(3):82~83.

猜你喜欢
七情情志动物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论七情致病与七情治病
北海之殇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七情皆听命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