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训学员中国文化认同感培养

2014-08-15 00:52芳,张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汉语言我军

罗 芳,张 博

(1.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部,天津300161;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河南 洛阳471003)

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1]。外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来到中国后,其母语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注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冲突甚至排斥。增强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就是在训练中以“和而不同”为基础,通过各种途径与对策,引导其对中国基本国情、路线、方针、政策、民风等不断加深了解、增进认识、产生认同,进而增强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实现“培养对华友好力量”的主要目标。

1 外训学员中国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基本内容

在培养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的过程中,要主动了解其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充分利用文化的不同架构、不同种类以及不同视角,科学选择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保证对外文化传播方向的正确性和引导性、层面的合理性和丰富性,积极宣传、主动交流,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1.1 加强外训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外训学员理解、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不同民族之间、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不断交融与碰撞之中,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5 000 年文明史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英勇抗敌的浴血奋战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爱国、爱乡及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理念等,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精髓、之根基,所以要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宣扬以及培植作为培养外训学员中国文化认同感的首要内容。

1.2 加强外训学员对汉语言文化的认知

中国文化是与汉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的理性集结、悠久传承、深层诠释等皆渗透和溶解于汉语言之中,汉语言成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此,理解中国文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言基础。正因为这样,对外训学员实施汉语言学习、汉语言文化教育,就成了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和热爱中国、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传统观念以及管理体制等种种原因,外训学员在中国留学期间,既不能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也不能与中国学生同班生活,大部分外训学员虽然在中国生活和学习了很长时间,却没有交中国朋友的机会,在一定层面上失去了学习汉语言的理想空间,所以对汉语言的学习基本上只停留于个别词汇上。因此,要想方设法为外训学员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理解中国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1.3 加强外训学员对我军武德文化的理解

爱民、爱国,既是中国传统武德的最核心价值,也是当代革命军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武德文化本身就是“精忠报国”与捍族保民相统一的文化体系,从楚庄王的“保大”以及“安民”、孔子的“执干戈以卫社稷”,到《国语》中的“为国者利国之谓仁”等,无不揭示出中华民族传统武德文化核心价值的真谛。一部中国古代史中,那些被历史讴歌、被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大多是“精忠报国”“扶众安民”的志士、典范。我军武德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背景之下,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武德文化和西方武德文化的有益成分,摒弃狭隘的阶级私利性,全心全意地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存续、而发展,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先进的武德文化。这一先进武德文化集中体现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集中反映在我军伦理道德、价值原则、行为规范上,符合我军军事发展的方向以及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要求。通过让外训学员认识和了解我军的先进武德文化,能够在外军中强化我军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崇高形象,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军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聚心力。

2 外训学员中国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不可否认,因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的不同,外训学员对我军军事院校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等往往有不同的想法。对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训练与日常管理、友好工作与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关系,形成适应外训学员特点、符合外训工作要求、有中国特色的外训训练管理模式,努力做到既要正规有序又要热情友好、既要外松内紧又要宽严适度,通过科学管理、真诚服务、精心培育的方法和机制,增强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2.1 坚持管理、服务、保障一体化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重、以和为贵的管理理念,把做人的工作贯穿于外训工作的始终,在管理中突出服务、在服务中体现情感、在情感中赢得管理。一是始终做到关心人。即围绕外训学员的学习、生活需要,全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满足外训学员合理的个性化需求。如遇到外训学员国重大节假日,应适当安排调课休息、组织庆典、举办招待会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贺;外训学员家属来队,应妥善做好吃、住、行等服务保障工作,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以示温暖和贴心;对于信教的外训学员,应定期派专人送他们去附近相应的宗教场所参加活动,用真心创造良好宗教信仰环境以示尊重和包容。二是始终做到理解人。如注重与外训学员之间的对话、沟通和互动,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对存在某些困难的外训学员,应主动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困难的症结所在,力求使他们在心情舒畅中顺利结业,帮助他们为今后的发展不留遗憾。三是始终做到尊重人。如充分尊重外训学员的风俗习惯、个人爱好以及个性需求等,坚持文明礼貌、平等相待、共通共融;充分尊重外训学员所在国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思想秩序等,不以大国自居,不打听个人隐私,不议论他国政治等。通过上述优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增进外训学员对所在学院的感情认同,进而增强外训学员认同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坚持主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

外训学员来中国,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会有多接触中国、多了解中国的意愿,而我们培训外训学员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强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给外训学员留下自主活动的时间,做到课上课下齐抓共赢。一是通过优化主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和效果,使外训学员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更能获得中国教育文化、军训文化等的感染和熏陶。二是根据外训学员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向外训学员展示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文化、军营文化等,让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接触、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和现象等。三是为增强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全院范围内组织的相关活动中,尽量吸收外训学员参加,鼓励我军学员与他们之间的正常沟通和交往,并可挑选政治素质好、作风纪律强、外语水平高的我军学员与他们结成对子,开展互帮互学、互助友爱活动,以此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友谊,使外训学员自然祥和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

2.3 坚持内强素质与外示形象相结合

外训教学管理队伍和翻译队伍是外训学员认知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更是增强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极其重要的全程教员,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培养对华友好力量”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注重开展经常性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服务保障能力等方面的自身培训,既要着力保持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和翻译队伍的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能力,又要着力保持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和翻译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引导其熟悉和掌握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我国的基本国策,引导其较为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武德文化,引导其了解和认识与外训学员相关的各国历史、军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同时,进一步完善外训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向外训学员展示我军院校和军人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中国文化在外训学员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3 外训学员中国文化认同感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随着我军院校外训工作的不断发展,增强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意义更为重大、形势更为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应着眼全军外训工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增强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认同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与对策。

3.1 在改善学院环境上下功夫

环境氛围是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课堂、无言的老师,对增强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学院营房建筑、设施设备、绿化美化以及雕塑、标语、橱窗、板报等物质载体上做文章,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理念的包容与开放,通过丰富多彩、有理有节的校园物质文化,让外训学员的视觉感官时刻处于中国大文化符号的提示和引领之中;要在师生员工的干劲热情、精神风貌、军容风纪、礼节礼貌等精神载体上见力度,充分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通过张弛有度、谦和友善的我军精神文化,让外训学员的思想意识时刻处于我军军事文化概念的熏陶和冲击之中;要在日常教学、服务管理、校园生活、社会引导等行为载体上创优势,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主流形态的精致和豁达,通过气度不凡、雍容大气的公共行为文化,让外训学员的言谈举止时刻处于中国社会文化影像的带动和模拟之中。

3.2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随着战争形态的转型,各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公开、隐蔽的争斗已达白热化,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保障需求正逐步呈现人文化即软性化状态[2]。因此,在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针对汉语言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军事文化类、文学类、历史类、国情认知类等课程,应根据外训学员自然接受意向的先后,分批次、分时间段、分课程定位地进行设置并有理有节。切忌阵容拥堵、排列密集,以免引发其猜疑心理,认为我们有意灌输;切忌命题傲慢、语言空洞,以免引发其逆反心理,认为我们有不屑于他和大国倾向;切忌内容说教、寓意反复,以免引发其敏感心理,认为我们居心叵测、有既定意图。在课程结构层次上,要以全军院校外训课程设置总体规划为指导,突出中国大文化背景教育,增强课程及其内容的综合性、渊博性、影响性;在相关课程内容集结上,要突出我民族文化、文学艺术、军事文化教育,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能动作用,紧贴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把课堂内容及时转变为外训学员的思想感受以及实际应用,增强课程内容的主导性、自然性、娱乐性、操作性;在课程优化调整上,要从我国家外交及军事外交的大局出发,突出以我需求为主、兼顾对方需求的原则,增强课程的战略性、深远性。

3.3 在丰富教育资源上下功夫

在学院图书馆开辟外训学员专用阅览区、建立外训学员流动图书柜、开通外训学员专用网吧等,使外训学员能及时浏览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料和国内外相关信息。充分利用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外训学员到我国内地参观见学,加深他们对中国优美自然环境、欣欣向荣社会景象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强对我国的眷恋之情[3];利用校园运动会、艺术节和阅兵活动等时机,组织外训学员参与或观看,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我军军营文化的热爱之情。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通过社会观摩与军营相关实践活动,强化对外训学员的汉语言、中国民风民俗、中国相关艺术等的学习教育,让他们从语言、风俗、艺术等社会基础形态逐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引导他们的“中国符号”意识。针对我国台湾、妇女、人权、民族等外训学员既好奇又概念模糊的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既引导他们正确分析、消化中国的热点问题,又增强他们对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以此达到理性包容、认同中国文化之目的。

4 结 语

21 世纪的国际社会,各种风云变幻莫测,外交斗争纷繁复杂。我们应该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通过各种途径,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的优势,加强对外训学员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熏陶。这不仅有益于我国家外交和军事外交,还将有益于促进国际间合作,更有益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1] 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C]//张存武. 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3 卷.台北:华侨协会总会出版社,2002:407-420.

[2] 邓一飞. 论提升军队软实力[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46-48.

[3]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总政治部宣传部,2013:1-64.

猜你喜欢
认同感汉语言我军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我军特色联合文化时代内涵探析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