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4-08-15 00:52贾巨民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思维

焦 红,贾巨民,秦 超

(1.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物流系,天津300161;2.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天津30016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在1998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要教育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1999 年1 月,我国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造力来源于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生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必经的培养阶段和研究历程,这其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培养这根主线。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军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推动军事科学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培养和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从我军院校现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上看,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员发现问题的目光不敏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手段单一、毕业论文空洞等方面。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生源结构问题。军队研究生培养的军事指向性和定位不够清晰,研究生教育与部队人才培训体系的对应关系尚未明确界定,导致生源结构不尽合理。二是培养模式相对封闭单一。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军队院校教育长期以来自成一体、封闭运行。这种独立性带来人才培养的封闭性,院校与社会、部队难以互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三是教学方式陈旧。一方面,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缺乏讨论与研究的过程,束缚了学员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员很难有参加部队调研、随学员实习的机会,对部队情况变化掌握得不及时,导致某些授课内容与实际相脱离,从而影响问题研究的深度与针对性。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2.1 灵活的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员掌握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何以敏锐的目光发现问题,如何寻找多种途径并最优化地解决问题,如何将研究的思路、方法、过程以学位论文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养成科学的求真态度和严谨的学术规范,这一过程事实上是思维活动、思想方法、治学态度的体现过程。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员主要责任就是想方设法将这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展现出来,让学员得以观察和体会。这种展现不是毫无生气的“逻辑推演”,而是让学员跟着教员思维的脚步,在已知与未知的领域探索,寻找它们之间的桥梁;在多条解决路径间徘徊抉择,寻找方法与目标之间的最佳匹配;在灵动的即时探索中,展现创新性思维的魅力。

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学府名师间屡有体现。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求学经历与体会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学过量子力学,这是物理学中的一门基础课,当时,给他上课的老师是王竹溪教授,这位老先生备课非常认真,教得非常全面,也非常深入,这给杨振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来,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又选修了量子力学这门课程。上课的教师是当时只有三十几岁的著名物理学家泰勒教授。泰勒教授非常忙,通常不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有时就会误入歧途。这无意中使杨振宁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如何进行创新性思维,因为当泰勒发现他要出错的时候,就立刻想方设法弥补,此时他的思维异常活跃,像天线一样向四处伸展,探索到底哪个方向出了错误,哪种途径才能走得通。在这个关口,如果你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这一问题又有所了解的话,你的思维就会追随着他的脚步前进。他思考时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哪些问题是他心里觉得值得关注的,哪些方面只是雕虫小技,是不重要的。从这里,杨振宁看到了著名物理学家遇到问题时是如何思考的[1]。王竹溪教授的精心备课与泰勒教授的信马由缰,在杨振宁身上巧妙地结合,使他既掌握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学到了多维思考的技巧,这对他后来的创造性研究很有帮助。

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教员课备得很认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在学员面前表现出探索真理的曲折,在认真充分的备课过程中,多表现出发散性思维过程,将传统的东方式传授知识过程与现代的西方式创新思维过程有机结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创新性培养效果。笔者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与体会,就研究生所关心的课程学习、科研选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主题举办系列讲座,与研究生开展广泛的交流。既开阔了研究生们的视野,使他们对众多学术热点与研究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又使研究生们有机会认识和熟悉这些专家学者,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学术专长与主要贡献,特别是从这些专家学者的治学经历中,学到了在科研过程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2 活跃的学术氛围

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是诱发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沃土。当今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综合化与集成化,与此相适应,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善于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通才”。而对于某一具体的专业,学科方向却是越分越细,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掌握所有的知识,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交流,可以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和学术思想,使个人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思想更为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且,面对共同的目标,不同专业的人员在一起相互切磋,让各种思想进行聚合、碰撞、互补、催化,有可能产生出新的思想和成果。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一位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教师说,北大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学术的氛围,任何学生都会受其感染而奔走于五花八门的学术讲坛之间。同样,世界一流学府哈佛大学也充满着一种神秘的“哈佛氛围”,这种校园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哈佛的每一位师生,使他们不自觉地融入到哈佛的文化传统中,缔造出一代又一代英才。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例子更能说明学术探讨的重要性。1905 年,年仅25 岁的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学说,为此,他荣获了1921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仅如此,同年,他还发表了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否定了绝对的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两大成就是普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爱因斯坦为之所以能在同一时间完成2项划时代的科学研究,这与他爱好哲学和抽象思维有关,而另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则是他在奥林比亚科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1902 年6 月,爱因斯坦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后,业余时间都用来与几位朋友一起读书、学习和讨论问题。在短短的3 a 时间里,他们读书、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辩论,内容涉及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广泛的科学领域,使爱因斯坦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知识结构日趋合理,抽象思维异常活跃,终于在物体能量与质量的关系、光的波粒二象性、时间与空间的基本概念等诸多领域取得伟大成就,成为科学巨匠。

为创造学术氛围,鼓励学术探讨,军事交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并取得显著效果。近几年学院聘请多位院士、知名学者、专家来院讲学;请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做报告;开展博士论坛,让青年学者一展才华;组织跨部门研究团队,深度课题合作;开辟网上论坛,给每一位教研人员、学员发表言论提供平台。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使学院学术研究氛围大大增强,论文发表数量显著上升,学术专著、译著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版。许多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中,创新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论文撰写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2.3 必要的文化素养

当代不少教育家指出:21 世纪大学教育目标是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养[2],所谓“身需彩凤双飞翼”[3]。文化素养的含义非常广泛,笔者在这里不作探讨,仅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视角谈谈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好处及做法。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密不可分,其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唤醒每个人的潜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共鸣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如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另一种方式的抽象和描述,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文学艺术特别讲究形象思维,自然科学工作者注重加强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方面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数学家维纳认为,数学是一门精美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成果的创造最接近艺术中的诗歌创作。诗歌的美学准则是“豪华落尽,返璞归真”,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数学的美学准则是独创、简洁、对称、和谐。“独创的艺术风格”与数学追求的“在尽可能少的前提条件下,用最简洁的形式,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十分相似[4]。“直觉是发现的工具,逻辑是证明的工具”,这是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庞加莱100 年前的名言。没有发散的思维就不会有创新性发现,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汇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既在经济学上有突出贡献,又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高的造诣。有人读了《厉以宁词100 首》后评价他,“词工似古人,词情是今人,词境真才人”,在他的经济学讲座中经常欣赏到他这种以艺术家的风格来处理科学问题的特色。唯一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钱学森院士说:“科学发现的过程是先艺术后科学”,他还多次现身说法地谈起本人是如何在其夫人的艺术感染下得到科学创新思维启迪的。李政道先生自1987 年以来,经常从大洋彼岸回到国内,邀请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沙娜等绘画艺术大师相聚,请他们为物理科学的前沿学科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涉及高温超导、超玄、量子引力、重离子碰撞、粒子物理等领域。1994 年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物理学大会上,李政道先生用幻灯片向大会展示了中国画家用国画艺术描绘现代物理科学的一幅幅作品,并播放了由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龚镇雄和音乐家周廉洁为科学画卷谱写的音乐,引起了各国物理学家的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近年来,许多教育家、学者都提出科学应与艺术联姻,并身体力行。2007 年10 月12 日,“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2009 年9 月22 日,为迎接新中国60 周年华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文学艺术联合会等几家机构在北京召开了科学与诗歌研讨会,众多院士对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军队院校在培养学员文学艺术素养方面,较之地方高校还有差距。1995 年原国家教委开始在全国52 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至2006 年底,全国共有93 个基地、157 所大学进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行列[5]。这些学校在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经验,值得军队院校学习。清华大学近年来本着力求体现古今贯通、中西合璧、文理渗透、综合交叉的课程设计理念,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整合为8 大课程组,如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艺术教育等,向大学生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近年来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每年举办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举办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高雅的健康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国科学院在广大青年研究人员中开展“阅读经典,品味成长”主题活动,请院士、各研究所的领导给青年人推荐艺术书籍,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南开大学积极推进公共课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该校开设的世界科技文化史、科研方法论、数学文化、天文学概论、宇宙掠影等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公共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兼顾,力求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搭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平台。以上这些做法为军队院校加强文化素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 结 语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闪烁着创新智慧的璀璨光芒。创新精神催生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4 大发明;造就了老子、孔子、孙中山、毛泽东等伟大的思想家;培养了张衡、蔡伦、毕升、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钱三强等科学巨匠。伟大的发明创造和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都离不开创新性思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21 世纪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加重要。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的学术氛围、必要的文化素养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

[1] 杨振宁. 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J]. 高等教育研究,1995(5):12-15.

[2] 文辅相.21 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J]. 高等教育研究,1995(6):25.

[3] 杨叔子. 身需彩凤双飞翼[J]. 高等教育研究,1995(6):11.

[4] 徐利治.漫谈数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25-30.

[5] 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2):20-21.

猜你喜欢
研究生科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科学拔牙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