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结构

2014-08-15 00:54:11
科技视界 2014年29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刘 波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包含着众多教育要素的系统的教育过程,其生态结构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骨架”,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质量。在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大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它又具有价值观教育的独特结构与规律。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系统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主体生态结构、内容生态结构、过程生态结构和环境生态结构。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生态结构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最具活力的要素。主体生态结构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结构。关系性存在是人的本质特征,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于他们是以关系为存在本体的。主体生态结构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关系模型。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则是被动的教育对象。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从单一主体论,转变为“双主体”教育的认识。教育的“双主体”认为,不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作用是整个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主体的存在形式是主体生态结构的内在要素。前者包括个体、小群体、团体、集体等多种存在形式。相对而言,集体是有机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存在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往往是以个体出现在课堂中,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则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个体与群体的不同人群形式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过程与效果。

群体的内涵与存在形式是我们认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主体生态结构的关键。通常而言,群体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拥有共同价值观、相似特征并为了共同目的的人群集合体。当一群人当中有共同的问题或利益,为了达到同一目标,就能够形成群体。特别是围绕着既定的共同目标,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采取有组织的群体行动时,就是一个高度群体化的集体。每个院校招生后组建的自然班级正是这样有着明确目标、共同利益的集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常采用大班教学方式,大班往往由2-4个小的自然班组成,大班教学形式使班级教学管理相对松散,也难以开展课堂讨论。如何在大班内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团队研究和讨论,是形成高度有机化集体的关键,这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主体形式。

从主体的内在需求角度看,大学新生有着非常强的求知欲,以及建构自身独特价值观系统的需求。特别是中学向大学的转变中,很多大学新生面临的重要现实困境就在于,如何明晰自身的人生目标,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我们在课堂调查中,很多学生都提到,进了大学之后,感觉未来迷茫、困惑,对大学目标认识不清,对人生方向迷茫,对职业方向不明,缺乏人生规划。在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是引领大学生建立自身理想信念,形成科学价值观的价值标杆,成为大学生主体需求的价值支柱。

但是,这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讲述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而是以课堂为基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逐步摸索、建构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此起着导向、引领、感染的作用。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生态结构就在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展开,它以师生的内在需求为前提,以课堂和课外团队探究为主要形式,在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内在心性及其行为模式的整体培育。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生态结构

内容生态结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支撑结构。它包含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生态关系,以及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生态关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内容的确立、教学与学习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内容。在此,应从以下三个关系建立和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生态结构。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间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得以明确,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自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入”论,成为学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思路。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和2011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同样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教材内容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它转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从思想、价值的“融入”转向为学习主体为切入点,并最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统称。在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前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价值主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教学内容之间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材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与实际状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其方式包括引领、“融入”、凝练、结合、具体化、现实化、再造等,从而形成符合学生特点,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内容、课堂语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向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转化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准备工作。大学生真正接触的则是课堂上老师以现场方式展示的教学内容,它以现场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立体地展现出来。这是一个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这一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有机融合的产物,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生态结构

过程生态结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它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学界对它的认识观点多样。但有一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成条件和过程的成分的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成条件主要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的构成成分是指由三个主要条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教育目的、任务、内容、途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效果等。[2]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教育过程的组成条件仅仅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过程的构成成分,后者才更直接地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生态建设:

一是教育过程的组成条件之间的生态关系。它表现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主体生态与内容生态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在于主体需要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应结合社会环境,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境况和内在需求出发,处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二是教育过程的构成成分之间的生态关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目的、任务、内容、途径、方式方法及其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其中起着设计、选择、编码、引导等主导作用。但是,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学习主体,才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化,并转化为个体意志、观念的主导者,应基于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从教育的综合过程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三是心理过程、态度形成与改变过程、价值观与信仰形成过程之间的生态关系。心理过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环节,是认知转化为意志、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及其心理倾向,直接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形成。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正确态度的培育,科学价值观的引导与形塑,应以信仰的树立为依归,并在对核心价值观念的逐步认同、内化中,内塑大学生的科学信念与信仰。

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生态结构

环境生态结构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域,其生态状况与生态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长效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生态,包括社会环境生态、高校环境生态和大学生具体生活环境生态三个层次。

社会环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宏观生态环境,它是社会价值观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生成的原发地。同时,它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现实生活基础。社会环境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效应,在于它以环境支撑为基础,以社会价值观为价值中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社会环境生态基础上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由此,形成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互动生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态势。

高校环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观生态环境。它以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为核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关键性环节。高校核心价值的生态状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目标的选择,并塑造大学生具体价值观念。高校文化环境成为文化育人的文化生态支撑,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感染和文化熏陶作用。

最后,大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观生态环境。大学生具体的生活圈与行为模式,是大学生自身独特价值观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大学生生活的微观基础,就是大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以大学生生活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推进大学生生活环境的优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生活,发挥生活育人的重要方式。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2]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9-130.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