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几个控制性问题探讨

2014-08-15 00:54:11李学峰
科技视界 2014年31期
关键词:农地土地利用整理

李学峰

(宁夏遥感测绘勘查院,宁夏 银川 750021)

0 引言

在当今世界上,土地整理并非新鲜事物,其历史悠久,现在己开展得相当普遍,尤其是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土地整理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相对较晚,才刚刚起步,但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通过农地整理,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农民增产增收,拉动内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的土地整理正成为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 土地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耕地具有其他生产资料无法替代的生产力。耕地生产力就是可供满足人类物质文化和环境消费需求的产出能力。耕地不仅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而且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还是一种绿地;耕地利用不仅有生产功能(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效益)和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效益)。未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三大挑战:食物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性、农民经济收益,而且这三大问题互相关联,它们都与耕地保护有关。因此可以说,耕地保护处在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位。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适时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即指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还要略有增加。土地整理的另一目的就是增加耕地面积。不可否认,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在所难免,那么,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显然,由于我国宜农的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开垦需要极大的投入,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大量增加耕地面积是很困难的。因此,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益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条较理想的途径。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走内部挖潜之路,增加耕地。但是,在此应注意一个“量与质”的协调问题,即整理增加的耕地和建设占用的耕地应是质和量的协调平衡。因此,整理出的土地,还必须通过投入,使土地肥力得到培养,产出率达到或超过建设所占用的耕地;另一方面,就是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由数量的扩张变为质量的提高。这是土地整理的基本要求。

2 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规划问题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改造土地、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活动。其前提是土地利用规划,即土地整理服从于土地利用规划,统一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继续,是土地利用规划的进一步实施过程。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一定的区域开展土地整理活动,必须要有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只有用统一的、合理的规划作指导,才能实现土地利用的宏观效益最佳,整个系统整理最优,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通过土地整理才能进一步深化。土地整理尽管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规划或者没有合理的规划作指导,在整理过程中就有可能只重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给土地利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 土地整理与景观及生态保护问题

由于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片面理解,或者过分强调耕地保护,一些地方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了毁林开荒、垦殖草场、围湖造田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土地整理不是立足于短期的单纯的地块合并,调整和改造,而是要着眼于长远的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平衡。

农地整理不仅要考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要考虑景观设计和生态平衡。通过农地整理,村庄整理、坟地复垦、田块平整、林网构建、路渠配套等,既改变了原区域的局部地形地貌,又改善了水土结构和农田小气候,景观生态环境也会有明显的改善。但在目前的农地整理中,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即过分追求高品味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沟渠。混凝土替代天然绿地,就会减少动植物的栖息地面积,不仅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也使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化,不利于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应尽可能改善农村生态系统现有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注意景观多样性的建设,促进系统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过多的使用水泥、混凝土从长远看只能说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找害。整理目标定位过程中,如果对景观生态设计不够重视,就会影响农村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物和遗迹很多,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较为悠久的建筑物、构筑物要注意保留,不追求新,更不能“破旧立新”,将历史文化遗产在土地整理中毁于一旦。

4 土地整理与农村城镇化问题

中国现代化实现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体现在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规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这一集中的过程实质上体现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

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惯的支配大多是散居式的,农村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以自发为主,缺乏规划约束。因而带来浪费土地、多占耕地、生活不便、就学就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对农村村庄实行改造,把散居的老百姓向中心村集中,除了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外,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新盖住房包括建筑质量及水、电、路、医院、邮政电讯等环境大为改观;二是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场所、电视、广播等载体到家到户尽快成为可能;三是便于管理,包括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四是利于教育,包括小孩入学、青壮年扫盲、农技推广等等;五是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在土地整理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及生态景观的建设,消除了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的工程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也就是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土地生态建设措施和手段。

[1]范金梅.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探讨[J].中国土地,2001(08).

[2]李东坡,陈定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01(01).

[3]汪峰,吴次芳.农村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伦理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

[4]靳取货.基于耕地等级提升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猜你喜欢
农地土地利用整理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向何处去?
武汉市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