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平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安徽 蚌埠 233000)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小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生活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学生身体防御能力未健全,更易诱发疾病。小学生需要在家长监督指导下使用某些药物,为了解小学生家庭用药情况及影响因素,笔者于2014 年3 月对蚌埠市的一所小学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小学生家庭用药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蚌埠市一所普通小学,1~6 年级各抽取2 个班,共抽取12 个班,有学生624 名。采用自愿填写不记名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出问卷624 份,收回有效问卷612 份,有效回收率为98.08%。
首先对调查人员和调查点校的协助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要求。然后由协助人员负责维持纪律,调查员负责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并告知研究对象所有调查内容将严格保密。取得学生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测评。问卷内容包括小学生近一个月曾经使用过的药品名称、类别、使用方法、是否联合用药等情况。问卷填写完成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并现场检查问卷的遗漏情况。
共为178 种,药物以口服药为主,其次为外用药物,其他较少。很多小学生曾经同时使用两数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见表1。
表1 小学生曾经同时使用的药物品种
保健药品所占比值最大,其次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药品。见表2。
表2 小学生使用药物类别构成
对小学生近两个月曾经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进行统计,发现有502 名小学生使用过抗生素,使用频度最高的抗生类药物名称见表3.
表3 小学生常用抗生素类药物构成
多数学生家长不是医务人员,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孩子一旦出现不适症状,特别是有些家长医学常识缺乏,就医怕耽误孩子上学,仅根据孩子不适症状自主用药,并多种药物(如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多多益善,误认为总有一种药物能对症。这样盲目用药,配药不当会产生拮抗作用以致降低疗效或根本无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以感冒为例,多数治疗感冒药物属非处方药,具有退热止痛等作用[1],如:药品主要成分是乙酰氨基酚的药品有百服宁、必理通等,而感冒复方制剂往往含对乙酰氨基酚如扑尔敏,有白加黑、日夜百服宁,新速效感冒片、康泰克等。如患儿出现头痛、发热就买百服宁等服用,为缓解流涕、打喷嚏又加用感康等,甚至有的家长为快速减轻汉子症状自行加大药量或缩短用药间隔时间,就极易造成对乙酰氨基酚的重复和过量使用,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与同时应用的药物品种数成正比,甚至有些不良反应比原有疾病更严重,应引起家长重视。平时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种类,必要时咨询医生。
本次调查问卷中有502 张曾使用过抗生素,其中有196 张问卷中存在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孩子只要一出现流涕或咳嗽,家长就急于抗生素治疗,误认抗生素能治百病,吃了就药到病除,起码病情不会加重。存在对抗生素的许多误解:抗生素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用量越大越好、用量越小越好、联合治疗效果好。一发烧就用,家庭应常备抗生素。这些错误的观点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首先抗生素是药,古人云是药三分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对发育期的小学生,然而更可怕的是长期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则是这类细菌今日如此盛行的导火线[2]。
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不看药品说明书或只看药品说明书的疗效部分,无为中成药认为安全可靠不可能有不良反应而随意随应用。中药应用安全有效,但并不说明中药就百分百安全。如中药甘草的用途广泛,在小儿镇咳祛痰的中成药中都有,但甘草量大也可引起头痛、血压高等不良反应[3]。
小学生年龄小,用药靠家长指导,口服药主要涉及服药时间、次数、疗程等,多数药物需要维持比较恒定的有效浓度才能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调查中发现:(1)很多家长在给药的间隔时间认识上存在误区,随意性大,一日三次药可以随时给予服用,导致可能会影响药物吸收出现不良反应。(2)疗程不足。(3)该停不停时超量服用。(4)随意换药: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随意换药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5)以病试药。(6)不重视个体的用药:小学生时期给药一定要注意对其生长发育影响,问卷中发现小学生腹泻使用氟哌酸,氧氟沙星,家长认为此类药物治疗腹泻效果佳,实际上这类药物禁用于小儿,可能引起关节病变如影响软骨发育。所以学生用药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对小学生给药要慎用。
现在家长对保健品越来越青睐,认为可以通过服用保健品增加小孩的体质。但各种保健品都有其使用范围,如果盲目应用会给健康带来害处。调查中发现约有25.3%的小学生常服用各种保健食品或药品,常见的有深海鱼油、各种护脑健脑的口服液等。其实大多数小学生只要饮食合理,注意锻炼,完全没有必要额外服用保健品。再加上现在的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没有专业知识的家长很难正确选择。特别是有些小学生在服用药物时同时服用保健品,这样就容易因联合用药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1]江明性,杨藻宸,王浴生,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7-420.
[2]陆得源,任中原,陈仁搏,等.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7-301.
[3]吴永佩,王宏,许树梧,等.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