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方法与设备》“工学交替”教学实践

2014-08-15 00:54孙桂英
科技视界 2014年30期
关键词:工学专业课程工厂

孙桂英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中国 天津300451)

1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作为与之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成为我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校作为一所以职业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已经成功由校内课堂型教学的模式转化为“2+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 校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校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借鉴已有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实践、探索本专业“学校教学——工厂实践——学校教学——企业顶岗”的“工学交替”教学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对焊接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过增加的“工厂实践”教学模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工厂实践结束后,能够通过后续的理论学习,印证现场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从而学会将来工作时处理专业问题的方法,巩固学习成果,激发不断学习的热情。

3 校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教改实践专业课程的选定

我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专业课共18门,包括:《焊接方法与设备》、《金属熔焊原理及材料焊接性》、《焊接检验》、《电气焊安全上岗培训》、《焊工中级取证》等7门核心专业课。我们教研组经过对核心专业课程的比对、分析,最终选定了《焊接方法与设备》这门课程进行教改实践。因为该课程从内容上不单讲述了各种常见焊接方法的原理与特点,同时也给出了不同焊接方法的生产实例,并与其他核心课程联系紧密,完全符合选课的要求。

3.2 《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工厂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

为了延续“2+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点,较好地进行课程教改的实践探索,我们进过认真的研究,决定对《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学校教学”环节进行调整,期间增加“工厂实践”的教学环节,以弥补原教学环节中“校内实训”无法达到的生产一线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同时对原教学环节中的“企业顶岗”环节予以保留。

3.2.1 课程教学计划设计

《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教学课时为72学时,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期内完成,为了增加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环节,在第13周,安排了40学时的“工厂实践”教学环节。

3.2.2 “工厂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

此次教学实践的内容是按照工厂实际产品的图纸,完成产品的下料、装配和焊接工作,具体教学内容有入厂安全教育、识读结构图纸、切割下料、划线、打磨除锈、装配、焊接、焊后检查等。

3.2.3 “工厂实践”教学师资安排

我校在学生“工厂实践”过程中全程安排一名“双师型”教师进行全程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日制的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密切学校教研与企业培训之间的联系,获得将来教学的方向性意见。合作企业安排两名师傅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迅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提供建议。

3.3 “工厂实践”教学的收获

通过十几天的“工厂实践”教学,参加的学生都感觉时间很短、收获很多。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来到了生产一线,在实际的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的言传身教,并切身体验企业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

学生通过“工厂实践”教学,加强了组织纪律性、树立了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操作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初步掌握了岗位安全风险的辨识、强化了岗位安全风险意识。

4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评价

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教学,使学生直接了解了企业一线生产岗位的职业需求,锻炼和提高了职业操作技能,为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同时,经过在工厂的观察、学习和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在实际岗位上的应用产生了好奇,对实践过程中专业问题的发生有了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返校学习时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他们的所有疑惑,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学习、掌握怎么去学习,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技能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教学,能够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为企业锻炼出一批很快适应专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参与其中的教师与技术工人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同时也能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对专业知识领域最迫切的需求,及时调整和充实授课内容,促进专业教学工作的提升。

5 结论

我校在《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上实行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在总结本课程成功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它核心专业课程也进行相应的教改设计,形成以《焊接方法与设备》为核心、其它核心专业课为辅助、“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由专业带头人带头实践,使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真正贴近社会的需求。

[1]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猜你喜欢
工学专业课程工厂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盐工学人
——李 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工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