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新要求、新体现,是实事求是在新世纪新时期发展深化的结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工作中应该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师的本职工作也在不断的扩充与更新。在现阶段,人民教师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完善自我,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大工程,需要国家与全社会各方面的巨大投入与各项支持。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教育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对很多人而言仍然是“一考定终身”;地区差异使得教育存在差距;大学生很多,但实用的人才缺少等等。
对于教师而言,面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有很多因政策性的问题而身不由己,但是教师也有可以做出努力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提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身的底线,不人云亦云,将“教书育人”的信念贯穿教学的始终,要做好长期奋斗,艰苦作战的准备。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指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影响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信息传播活动。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就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者是学生,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依据。学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发展和认知能力设置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活动,这就是遵循教育规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个规律提出的。这些规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
教育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教学的理念需要更新换代,教育的视野需要不断的拓宽。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依据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现阶段受教育者的情况,在原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等的基础上拓展视野,不只聚焦眼前的教育、身边的现状,也要有清醒的头脑取他山之石,使教育能不断融入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方式方法及手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应该削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应该是课堂的引导着、纪律的监督者、任务的发布者、案例的示范者和成果的评价者,等等,一切围绕着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教育需要培养能适应国情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有独立人格尊严、有宽容与合作精神、有理想与科学探索精神、有道德守秩序、有爱心知责任、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具有初步科学知识与兴趣。教师本身也需要从这些方面来不断提升水平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生经常把教师看作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由于知识水平和方法的局限,教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不定时的研修培训、学术交流、政策学习等来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根本,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教师则能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僵化的教育体制,对教育的目的有客观、完整的认识,为教学质量把关,更还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断提供高素质人才。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R].2003-7-1.
[2]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3837/10921216.htm?fr=aladdin[OL].
[3]金钊.党员手册[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李胜章.实事求是研究的新视角: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少云.以实事求是精神引领教师教学思维[J].考试周刊,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