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山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建国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生产波动期。1949-1977年我国钢铁生产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钢产量波动较大。1958年生产的1108万吨钢中,合格的只有800万吨,造成亏损达50亿元。国家于1961年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压缩基建投资,缩短生产线,很多钢铁企业退出了行业。60年代中期,钢铁工业在西南、西北发展,兴建攀枝花钢厂和酒泉钢厂。文革时期的动乱,使钢铁工业发展全面陷入停滞,出现大幅度倒退。
生产正常增长期。1978-2000年,我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491万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钢材需求量的增长,自1998年突破1亿吨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供大于求矛盾突出。面对这种形势,国家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总量控制等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从2000年开始,钢材市场逐步好转,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回升。
生产迅速增长期。从2001年至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成宝钢、鞍钢、首钢等众多重点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钢铁工业的拉动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固的基础。但是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国际综合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贸易摩擦等依然存在。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努力实现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钢铁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以下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我国在钢铁产能上我国与日本、美国等国家大体接近,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却比这些国家低。由于集中度过低,势必导致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时,钢铁企业的大量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行业内过度竞争,制约了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粗钢生产上以小高炉、小转炉为主体的钢铁厂数量较多,导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直接造成中国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吨钢耗水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吨。
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按靠近铁矿原料产地,利用国内资源为主,依托大城市的原则逐步形成的内陆资源型布局。经过多年的发展,钢铁产业布局调整逐步从资源依托型向临近沿海、沿江地区和靠近钢铁产品消费市场区域转变,但主要产能仍然位于内陆地区。产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既不适应铁矿资源结构的变化,又不顺应市场选择和环保优先的原则,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技术创新能力弱。钢铁工业在工艺技术与装备上已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虽取得一些成果,但创新能力仍不足,技术创新还处于吸收、模仿和集成阶段,与世界先进钢铁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钢铁工业尤为缺乏原始性的技术创新,绝大部分小企业污染严重,研发投入几乎为零,使得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附加值产品不足,产品结构差,同时,高端技术装备、高端产品国内企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进口依赖性强。
钢材品种结构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明显。建筑钢材在中国钢材产量中的比例达50%以上,其生产线投资较少、生产技术较简单,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投资建设建筑钢材生产线,导致低端建材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其次,部分高附加值的关键钢材品种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国内市场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高,部分仍需要进口。
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目前,中国仍有大量落后装备用于生产,这些小型装备的能耗水平普遍高于大型设备。大量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存在是造成中国钢铁工业能耗指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尽管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钢铁产业的产能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在地方和企业的投资冲动下,一些高端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苗头。
山东省是全国产钢能力最突出的省份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大幅扩大,设备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是山东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生产规模跃上新台阶,工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产品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初步实现了做大的目标。五年来,山东规模以上钢铁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36%,利税增长223%。2010年山东省生铁、粗钢、钢材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2%、8.7%和8.5%,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大省。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H型钢等品种从无到有,数量逐年增加。济钢中厚板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莱钢成为全国H型钢产能最大、规格最全的生产基地。
工艺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建成了3200m3高炉、210吨转炉和4300mm宽厚板轧机等大型、先进生产线,五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68万吨、炼钢产能526万吨。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中全省钢铁企业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76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8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566项。
2012年山东钢铁产业出现亏损,2013年钢铁企业的主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主要原因是:
产业布局不合理、生产运营成本高。地处沿海是山东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但目前只有20%的钢铁产能布局在沿海,80%的能力布局在城市周边和发展受限的内陆地区,受环境容量、土地利用、运输条件、水资源和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发展和生存的压力不断加大。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与先进企业差距加大。全省达到钢铁产业政策准入条件的炼铁、炼钢产能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1%的炼铁产能、15.7%的炼钢产能属国家限期淘汰产能。整体装备水平落后于国内同类钢铁企业,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高端产品的开发、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循环经济的深化。
产品结构不合理。现有产品以普通热轧一次材为主,产品档次不高。经济发展需要的高铁用钢、高磁感取向钢、核电用钢等钢种基本不能生产,高档汽车板、家电板等关键钢材品种不能生产或产量很小,一些关键品种及规格基本不能生产。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和先进钢铁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还处于吸收、模仿和集成阶段,原始创新较少,还没有真正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1]世界和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 http://www1.chinaccm.com/00/0004/000401/news/20020923/121714.asp.
[2]高亢,关书生.中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经济论坛,2012,10.
[3]何维达,何丹,张孟.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
[4]李传峰.山东钢铁工业发展方式探讨[J].山东冶金,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