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的研究综述

2014-08-15 00:54:11陈国霞
科技视界 2014年32期
关键词:导乐初产妇产后

陈国霞

(洪泽县中医院,江苏 洪泽 223100)

0 引言

1968年Pitt首次提出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一种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症[1]。它是女性在分娩后一段时期内容易出现的一种威胁女性心理健康的心理疾病,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动、烦躁为表现,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有时陷入错乱或昏睡状态[2]。按产后抑郁症分类,可分为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症和产后精神病三种。

产后抑郁症主要是因为怀孕期间和生产以后,身体内部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引起的。另外,过度紧张、身体疲劳、睡眠不足、身体不适,以及对自己现状不满,缺少他人关怀和支持,对作为母亲这个新角色既新鲜又恐惧等心理问题都可以导致出现产后抑郁症。

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伴随着复杂的情绪,有害怕、紧张、期待和喜悦等,这个群体在产妇中患产后抑郁症的概率偏高[3]。初产妇在分娩期承受着精神及躯体双方面的压力,均促进产后抑郁情绪的发生,患者经常哭泣,易发怒,有罪恶感。初产妇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健康,对婴儿也有影响,所以对产后抑郁症应给予充分重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随着我国医药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学者、护理一线工作者对产妇产后抑郁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出许多切合实际的观点。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等两方面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初产妇产后抑郁干预与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精神情感性障碍为产后抑郁症的本质[4]。产后抑郁不仅严重危害产妇自身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母子关系、破坏家庭和谐[5]。因而,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上世纪80年代,产后抑郁一直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从90年代开始研究产后抑郁,很多学者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相关研究。

1.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引发初产妇产后抑郁,就此孙录[6]从基于社会因素视角,提出居住地近郊区、居住条件困难、孕次、有流引产史、本次剖宫产和生活事件是产后抑郁心境发生的危险因素,B型血、社会支持、产后居住条件优越、2人居住的家庭结构是减少产后抑郁心境的因素。张欣[7]通过研究认为初产妇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张红卫[8]借助实证数据,通过心理量表对586例农村初产妇产前及产后分别予进行测评,得出产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孕产期的社会支持系统、个体的认知观念这三个因素是农村初产妇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

1.2 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也是产后抑郁的诱因。郑美凤[9]提出独生子女初产妇,对产后身材恢复的问题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担心产后会失去工作和家庭的关注与宠爱,这些压力长时间的积压,势必容易导致产前抑郁的爆发。王小霞[10]认为初产妇对分娩过程认识不足,包括产时疼痛、胎心、胎儿性别及健康状况、对医护人员的照顾缺乏信心等,同时女性在妊娠分娩时期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等产生巨大变化,这些均易使初产妇产生焦虑不安、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刘兰芬[11]的研究表明,产妇在产前存在较高的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发生率,其危险因素包括丈夫职业、对分娩的心理准备、家中待产准备、家庭组成和关系、分娩的心理准备、性格的内在与外在表现等。

1.3 身体因素

女性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体内激素的显著变化。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身体激素剧变引发产妇产后抑郁。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孕妇体内激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雌激素的变化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甲状腺激素及其他身体激素的影响均可引发产后抑郁[12]。高孟娟[13]对孕期心理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孕早期和孕晚期心理情绪与产后抑郁发病有密切的相关性,提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孕产期围生期内分泌代谢紊乱有一定的关系。

1.4 产科因素

李禾[14]从产科相关因素着手研究对产后抑郁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孕期检查次数、产褥期疾病、喂养矛盾、产后睡眠状况、生长发育状况等因素与产后抑郁有关。陈春新[15]通过以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借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定量分析,表明学历、意外妊娠、妊娠合并疾病、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均是处产妇产后抑郁的因素。

1.5 角色的转变

目前,产妇角色的突然转变也容易导致初产妇产生抑郁。产妇一时难以胜任母亲这一角色,面对照顾新生儿让其无所适从。产后由于家人对宝宝性别的关注,对产妇不如产前那般热情,产妇自身角色的转变及其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除了生产引发的巨大生理变化,还需要考虑各种诱发产后抑郁的社会因素、心理压力、身体因素、产科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角色转变等都可能成为引发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2 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相关医疗单位对产妇心理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妇产科医生对产后抑郁症应有足够的认识,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消除产妇产前焦虑,疏导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痛苦,避免产后抑郁对产妇及孩子和家庭的危害。据此,很多学者对产后抑郁护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议。

2.1 重视产妇保健

重视产妇保健,尤其要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心理指导,对孕妇进行分娩知识宣传,指导孕妇学会适当地情绪宣泄、自我调节等,从而消除产前焦虑和紧张心理,对抑郁症的预防、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俞水娣[16]认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有利于改善初产妇产前焦虑、抑郁的程度,且能够提高产妇对分娩方式的认识,减少产后出血量,但是,由于焦虑、抑郁、分娩方式等与社会支持、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情况存在相关性,有关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能否对这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刘俊[17]认为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向产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减轻产后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适时实施心理护理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孕产妇的心理卫生保健,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尤其是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18]。

2.2 加强心理干预

由于在此时产妇常会有哺乳婴儿的要求,如果采用药物治疗,则产妇和婴儿必须承担相应的用药风险,可能会不利于产妇特别是婴儿的身体健康。所以,对于产后抑郁的产妇,在临床工作中首选的防治措施应为心理干预[19]。

采用的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针对初产妇个体的不同心理状况,对症下药,着重解决她们的文化水平和年龄、住院环境、对分娩和怀孕的痛苦心有余悸、婆媳关系及丈夫企盼生男孩的程度、医务人员及孕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产妇改善心理症状,消除产妇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初产妇的焦虑、抑郁状况,减少她们的产后焦虑、抑郁的发生[20]。陈起燕[21]认为基层卫生服务应重视产后访视人员安排,最好选用产科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管理此项工作,同时需强化社区医务人员心理知识培训,提出产后访视适当心理干预对消除焦虑、悲观情绪,改善产后抑郁有积极作用,解俊[22]等也提出相似的观点。

目前,导乐分娩成为一种新的心理干预方式。袁华[23]提出导乐分娩是一种合适的社会——家庭——心理干预方式,可以通过改善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影响整个临床效果,可以降低剖宫产率、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产后住院时间。彭婉仪[24]探讨了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认为导乐陪伴分娩可明显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周敬珍[25]和朱玉芹[26]通过研究,得出类似的研究结果:导乐陪伴分娩可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

2.3 积极寻找外部支持

叶晓明[27]强调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外界环境资源,各种支持类型重要性从高至低依次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评价支持、信息支持。它们与初产妇产后抑郁的产生、发展与防控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有效重视可以有效降低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切实保障母婴健康。

2.4 探索与推广社区干预

目前,国内产后居家护理以及社区护理尚不完善,还没有在全国推广,但是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钱序[28]等对上海53名接受过产后访视的妇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产后社区保健中增加6个月的产后指导,将会对初产妇学习育儿技能、调节自我心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有着良好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但由于样本量过小,影响了其结果的科学性;Gamble[29]则指出社区干预的效果与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及其具体实施情况有关。颜君[30]认为社区干预可有效减低初产妇产后第3个月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3 结束语

目前,初产妇产后抑郁问题得到了产科临床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社会群体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多篇参考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出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为社会因素、心理压力和生理因素、产科因素、角色转变等几方面,其中,重视产妇保健,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心理指导,积极开展心理干预、积极寻找外部支持、探索与推广社区干预几方面对产后抑郁进行全面护理,以寻求解决产后抑郁的有效途径,改善产妇产后抑郁情绪,力求降低不良情绪影响。

[1]胡巧红,宁玉萍.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3,18(12).

[2]乐杰.妇产科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1.

[3]胡春菊.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2).

[4]赵加玲,周东升,于国林.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

[5]高惠芳.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

[6]孙录,何萍,赵静波.广州市老城区正常初产妇产后抑郁心境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

[7]张欣,席薇,苗汝娟.产后抑郁妇女抑郁状况的追踪[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

[8]张红卫,等.农村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相关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04).

[9]郑美凤.1304例初产妇产前抑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3):64-65.

[10]王小霞.针对性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63-64.

[11]刘兰芬,张志华,赵贵芳,等.产后心绪不良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43-44.

[12]何凤娣,等.产后抑郁症预防与调理[J].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41-44.[13]高孟娟,黄素芹,李美莲.孕期心理情绪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4-25.

[14]李禾,等.产妇产后抑郁的相关产科因素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70-171.

[15]陈春新,蒋树芬,等.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1-3.

[16]俞水娣.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初产妇产前焦虑、抑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72-274.

[17]刘俊.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71-173.

[18]孙伟,陈瑛,李青华等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265-1267.

[19]黄静,高红雁.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122-123.

[20]王小霞.针对性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63-64.

[21]陈起燕,陈烈平,叶宝凤,等.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1):32-34.

[22]解俊.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262-1264.

[23]袁华.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10):937-938.

[24]彭婉仪,汤艳请,黎彩银,刘丹,胡秀英.导乐陪伴分娩可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0):1743-1744.

[25]周敬珍,尹春艳,贾晓江,等.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488-1489.

[26]朱玉芹,胡玉美.导乐陪伴分娩与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191.

[27]叶晓明,袁燕.社会支持与初产妇产后抑郁关系探析[J].当代医学,2012,18(281):118-119.

[28]钱序,梁霁.妇女对产后访视服务的体验与需求[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8):488.

[29] Gamble JA, Creedy DK, Webster J, etal.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debriefing or non-directive counseling to prevent postpartum emotional distress[J].Midwifery,2002,18(1):72.

[30]颜君,何红,杨巧红.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社区干预措施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0(04):442-443.

猜你喜欢
导乐初产妇产后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0:44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如何避免产后大出血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4
叙事病历中的人文关怀——导乐陪伴手记
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