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锐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一个国家的文化想要繁荣和发展,就必须依赖于理论文化的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深刻认识当前条件下中国文化建设方面的特征,创新党的文化理论,丰富党的文化内涵,坚持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建设文化强国。
十八大提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这是当前条件下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各个国家的多种思想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而十八大中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则更明确的体现出社会主义独有的价值体系,是体现出中国特色与民族特点的重要表现,也是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为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基础[1]。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在西方文化不断侵蚀下的当代中国,更应在重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牢固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如果一味崇洋而抛弃了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无异于舍本逐末,将国家传承的脉搏割舍。在十八大中,所有领导人在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达成了共识,也推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脚步。
在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方面,还要对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将其放在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发展。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发展前提,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民众思想、道德观念、文化基因等方面全面系统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现阶段对文化领域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方面的矛盾层出不穷,为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带来很大程度的困难,但是,现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我国全面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改革时,需要强调其与全面改革的同步性和统一性。在十八大报告中,将文化体制的改革列入到全面改革的六大任务中来,可见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将注意力放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方面,以加大国家对文化的发展动力。
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意识形态也可以起到支配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发展和建设中,是否有一个适应国情、健康良好的意识形态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关系到党的健康发展,党的建设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是互为依存、休戚相关的。然而,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党在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严抓意识形态工作,将国家的管理权与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以开拓出新的发展局面。
要对当的文化理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应用,就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这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前提。在把握文化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文化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十八大以来,要求党和国家在继承传统优秀理论的同时,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只有在创新的前提下,文化理论才能平稳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便提出了中国梦这一创新性的文化理论,以适应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方面更加重视,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理论的建设更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其重要作用,在运用时,不仅必须要保证前进方向从始至终的正确,而且要切实有效的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迸发出新的活力。
虽然我党十八大以来在文化理论创新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党要在发展和建设的同时,找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便有目标、有计划的建设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工程,缩小理想中文化生活与现阶段发展状态的差距。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强调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断深化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努力打造适应国情的意识形态等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主要体现,并对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相关启示做出研究,最后强调了找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对我党未来对文化理论的发展建设有一个系统明确的理解。
[1]金炳镐,熊坤新,张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与时俱进[C]//“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2]何运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的实践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新疆社会科学,2011,08(26):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