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琴
(赣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江西 赣州 341000)
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的自尊心,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对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种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校园就像一个社会,学生开始离开家庭转向独立生活,人际关系也趋向复杂。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在校大学生出现了种种心理现象,许多大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郁闷、孤僻、自卑、抑郁、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大学生存在的种种不健康心理问题不仅对学生本人产生不良影响还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大学生思想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对策。
有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甚至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劳动,比如说洗衣服和被子,如何整理内务等;有的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着想,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很难和其他的同学相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从而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因为胆小,不敢再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迷恋父母以及中学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产生寝食不安,情绪压抑的抑郁心理。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种种不适应,不免产生失落感、自卑感,从而影响了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但是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自信,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复杂化的人际关系难以应付,容易和同学或朋友闹矛盾,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协调是大学生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校大学生处在一个群体之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学习时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的动机功利化。很多学生进校后就是抱着混一张文凭的目的,学习时不刻苦,只想及格就万岁;对自己以后的发展道路也不知如何去规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学生难以选择,内心充满了困惑。大学生就业时给自己定位较高,注重功利。以为追求高收入和高报酬的职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高校应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一体化的育人体系。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成长环境。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针对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再次,将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同时家长把学生在家的状态反馈给学校。学校和家长都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致力于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为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员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保障。
大学生应该学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打下基础。首先要认识自我,优化自我形象,这是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先决条件。一个人的形象会影响到一个人交往的质量。其次学会主动沟通,主动与同学、朋友表达自己,传达信息,形成良好的交际。再次学会用得体的语言,人与人沟通时要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人物使用最为合适和得体的语言,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最后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地认识自己,正视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自己的不足和短处,不断的完善自己。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不被淘汰。大学生应该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学习是提高自身能力,并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甚至决定今后命运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建立自己个人学习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适,学会释放学习压力,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中。作为高校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以增加对不同职业有所了解,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减少大学生因选择失误、发展受阻而造成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成熟而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本领和技能,以适应这个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作为高校而言,需要继续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心理氛围。
[1]关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探讨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112-113.
[2]高月林.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和改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62-163.
[3]郭开龙.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2):74-75.
[4]马福奎,陈择明,徐俊杰.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对策研究[J].德育研究,2012,6:75-76.
[5]魏莉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79-82.
[6]崔筠.大学生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