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江
近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印发,标志着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开启。人们期待公车改革,可以解决“车轮上的铺张”,因为奔跑在马路上的超编车、超标车,消耗的不仅仅是汽油和钞票,更透支着党的信用。
这些年,老百姓最看不惯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对小车存在的依赖性。党员干部天天坐小车,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相去甚远。有人给某些党员干部“双脚离地”的“漂浮”生活“画像”:一扇车门,关上了与群众交流的大门,“两耳不闻车外事”;两对车轮,驱动了干部身上的“官气”,“一心只图己舒服”。如此下去,是危险的。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步行到湖北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视察工作。当时雨很大,积水过了脚面。习近平卷起裤腿,踏着积水,自己撑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谈了10多分钟,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的核心精髓。
走出小车,联系群众才能“深”,调查研究才能“真”。1954年冬,周恩来同志听说群众乘公共汽车比较困难,就决定作一次考察和调研。在一天下午下班坐车的高峰期,周恩来带着秘书、警卫员去乘公共汽车。在车上他被乘客发现,大家纷纷给周恩来让座,但为了体察民情,他始终不肯就座。下了公共汽车以后,周恩来又去换乘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里转了大半个北京。调查后,他很快召集会议,就安全岛设置问题、人行道设置问题、快车道慢车道画线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党员干部不能天天在“小圈子”里活动。长时间触摸不到百姓脉搏,不知道百姓疾苦,脱离群众那是必然的。像周恩来、习近平同志那样,走出小车,体验一下老百姓的生活,与群众唠唠嗑,与群众贴得近,群众的呼声听得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