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英译与文化软实力探析

2014-08-15 00:53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实力

毕 冉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尽管多化元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但文化霸权同样存在。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来源和基础。在与强势文化的竞争中,向西方推介蕴藏中华民族五千年伦理道德、形态观念的典籍,具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指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和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力等。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狭义上讲主要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力。广义上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表明我国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着眼点。当代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更是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体现。文化的伟大复兴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二、典籍英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一种文化只有传播出去才能增强该文化所在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典籍是文化长河中最富有生机的部分,“典籍文献的流传是读者对典籍文本不断进行阐释的合集,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聚合而成民族文化软实力。”(辛红娟,2009:50-52)。中国典籍蕴含着中国五千年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典籍的大量翻译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越来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汉语的广泛使用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开办,都证明了世界人民想要了解中国的愿望。在这样的形式下,典籍英译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它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融合,保持中国固有文化身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一种特殊的财富——精神财富。典籍文化只有“在国际社会广为传布并为目标国民众所普遍认同,乃至于同化对方,其文化才能成为一种软实力”(李智,2010:105—107)。如果我国优秀的典籍文化不对外传播,就谈不上别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更不谈不上接纳,当然所谓的发挥其潜在的力量——软实力也就无从谈起。通俗来讲,文化软实力就是用我们自身的文化去影响他人的意识观念、思想、行为。而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要在世界上更好的传播蕴含中华民族精髓的典籍文化,使其“泛化”为普世文化,借助于典籍英译这一重要的手段是不可避免的。当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直非常注重通过翻译向别国输出承载其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在扩展本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其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因此,若要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重视典籍翻译,通过对外宣传介绍典籍文化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典籍英译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典籍英译的现状

近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地得以传播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还相差甚远。正如许钧教授所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声音不响、被认同度不高,影响也有限,与向来以数千年文明而自豪的中国人的期望相去甚远。”(赵芸、袁莉,20l0:17-29)。我国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2004年参观中国翻译成就展时指出:“中国在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中,贸易额比为16:1,出现严重逆差。”我国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比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多得多,而世界上知莎翁者多,知关翁者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进一步地重视典籍英译工作,对外传播中国典籍文化精华,让世界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中国,真正展示文化软实力,对此翻译界责无旁贷,自不待言。

2.应对措施

为改变典籍英译现状,切实做到通过典籍英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官方与民间需共同努力,达成共识,互相配合。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此项工作,为此笔者建议:

(1)壮大本国翻译队伍

壮大本国翻译队伍,培养优秀翻译人才是当下解决典籍英译所面临的窘境的重中之重。中国典籍不能靠外国人来译介,一是某些居心叵测的国外学者,有意歪曲中国文化;二是中国典籍文字的特点使得外国译者很难准确地将中国典籍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外国读者。中国典籍文字是说一指二,意在言外的文字,正如王国维对中国的诗词语言特征说过一句名言:“一切景语都是情语”。以《诗经》中的句子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国译者将其翻译为: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杨柳依依”译成Willows shed tear杨柳垂泪。传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不但传递了意义,也传达了情感。而外国译者将“杨柳依依”翻译成Willows fluttering杨柳飘扬,无法做到达意,更不用说传情。

(2)加强英汉本族语译者之间的合作

汉语学者对本国语言及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要比外国学者更深刻,对中华典籍中的一些深层文化元素(如风俗习惯和伦理纲常)更易察觉,所以翻译过程中就会少一些理解失误、文化误读,译作会更忠实于原作,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外国专家对外国文化及语言文字比我们了解的更透彻,翻译出来的语言更符合本国人的思维习惯。通过合作,即能保证译著的“信”和“达”,又能通过外国学者的修改润色,使译著达到“雅”的境界,从而使典籍既不失中国文化之真,又能自然地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因此加强中外译者之间的合作对典籍翻译有着重要意义。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要重视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大力支持典籍英译工作。首先,政策上给与支持,拨出专款,作为典籍英译相关研究的基金。其次,设立专门的典籍英译管理部门,对要翻译的典籍统筹规划,有组织、有指导地对已翻译及待翻译的作品进行统计、研究,协调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翻译、出版及对外传播。最后,在注重新一代人才培养的同时,发挥老一辈翻译家的余热,高薪聘请翻译界的老前辈继续为典籍英译献力献策。

结语:中国文化典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而典籍文化只有传播到他国,并对别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时才真正具有软实力,而翻译是实现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要把中国典籍翻译与传播列入国家战略。中国典籍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应当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然而,中国典籍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要加强翻译团队的建设,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做到提高翻译质量,使优秀的中国文化丰富并影响世界文化,使世界人民了解、接纳中国文化。

[1]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辛红娟.“文化软实力”与《道德经》英译[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3]李智.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J].湖南:求索2010(03)

[4]赵芸,袁莉.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J].上海:上海采风2010(03)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实力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实力抢镜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