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审美探究

2014-08-15 00:53郭映彤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词作质朴首词

郭映彤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一、前期风格

(一)明快之美

李清照词的明快之处在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年少的她,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家乡中度过的。当时,北宋统治阶级腐朽,但表面很繁荣。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大家闺秀不可能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但她可以跟着家人接触社会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不仅她生活在一个不被束缚的家庭环境中所成长,而且是生活在宋代相对宽松的环境之下,浓郁的市民文化和相对较为自由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充满相对朝气和活力的女性性格,使其不被传统礼教束缚,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去感知自己认识自己的世界,用女性主体的身份去行使女性话语权,写出向往自由、热爱生活的诗词。

李清照的《点绛唇》就是明快之美的代表,描写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的勾勒出一个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用时间、地点烘托了人物娇美的容貌,以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情感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而且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也就是说,靖康之变之前,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是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前期词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二)质朴之美

李清照形成质朴之美的风格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这样严肃的文学观点,给了李清照一定的深刻影响,真实、质朴正是她创作的根源,愁情词也是年轻时代李清照诗词的最大特点。

在她的《如梦令》中,表现出对质朴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相对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后期风格

(一)清新之美

由于社会的变迁,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赵李两家相继被卷入,并都蒙受了重大打击。在此环境下,李清照悲痛忧愤,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促成了她诗词艺术风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这种凄苦寂寞中又不失语言的清新之美。

例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这首词与以往作品不同,这首词用现在和以前作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悲情。这首词通过两种元宵节情景的对比,抒写慌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借景抒情,下片抒发国破家亡的愤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本首词寓情于景,景中有情,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由今天写到往昔,又由往昔写到今天,形成了古往今来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有内涵,并且语言朴素、清新,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感染力极强。

(二)凄清之美

在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丈夫去世,她目睹了国破家亡,自己度过了冷冷清清的晚年生活。《声声慢》这首词是晚年词作的代表。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描写手法纯用赋体,写了环境、身世、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本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这首词没有多余部分,真真切切的语音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结语:从上述来看,李清照的词风随着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前期的诗词作品主要侧重于写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离愁别恨,沉醉于个人的情感世界中。后期的诗作则主要抒写了她的政治见解和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担忧。但无论是明快词还是愁情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均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杨艳秋.《论李清照词创作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审美主张》2010年第2期.

[2]邹帆.清代李清照研究[D],山东东营职业学院.2004(06):34--36.

[3]王延梯.漱玉集[C],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

[4]《李清照全集评注》徐北文主编(初版)济南出版社1990(增订版)济南出版社2005.

[5]《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现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编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词作质朴首词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神回复
山有桂子
我在我质朴的心原流浪
宋高宗的眼力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诗词曲五首》(选二)阅读理解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