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峰
80后独生子女作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逐渐进入婚育期,并日渐成为中国婚姻家庭的主体。他们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激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关系着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家庭的稳定,以至于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因此,加强对80后独生子女的婚姻伦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80后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到底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对此情况在江西省不同的地区进行了调研。本文以《江西省80后独生子女婚姻家庭伦理状况调查问卷》为基础,对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伦理进行考察,并以此探究对影响我国婚姻家庭伦理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
调研以六大群体,即政府公务员群体、企业群体、教师群体、医生群体、新兴群体、弱势(困难)群体为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课题组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形式综合调查,总体看来,问卷调查与其它方式对同类问题的调查结果大多基本相同或相似。在江西全省各地区共投放问卷433份,回收433份,回收率为100%,收回有效问卷246份,有效问卷率为56.8%(无效问卷:不规范作答,答案缺失等)。有效问卷中男性96人,占总数39%,女性150人,占总数61%。
1.家庭人口结构:被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于28—35岁之间;从家庭人口结构和家庭类型看,调查显示,以三四口之家为主,其中三口之家占36.5%,排第一,四口之家占25.0%,排第二,这与我国独生子女时期,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此外,两代人或三代人同住的家庭中,“与公婆/岳父母同住的”比重最高(59.6%)。这些都是与独生子女生长的综合因素相称的结果。
2.婚姻生活状况:所调查对象大部分为已婚,占76%。大部分是在五年之内结婚的,夫妻共同居住生活。调查显示,90%以上夫妻生活在一起,有5.2%的夫妻因工作两地分居,因感情原因分居和因住房困难分居的各占0.4%。
3.家庭收入状况:本次调查对家庭收入状况的调查,选择使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我们观察与受访者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受访对象的随意性或判断不清,具有较强的客观性。67.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收入居于中等水平;觉得自家的生活水平属于“中等偏下”的为11.2.%和“低水平”为10.3%,“中等偏上”和“高水平”分别为7.6%和3.2%。这一结果与我国目前社会的正态分布和社会收入分配的常态相契合,应该是客观的、正常的。
此次调查主要从婚恋价值观、家庭观及家庭成员关系、生育观和邻里关系四个方面入手考察80后独生子女婚姻家庭伦理状况。
调查的433个家庭中,大多都强调爱情在婚姻中的基础地位,认为爱情是婚姻的首要价值。82.7%的人认为“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没有爱情就不会结婚”;10.2%的人认为“婚姻中有爱情更好,没有也没办法”。他们大部分人还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相爱的人心灵的结合,是爱情最神圣的象征。在对“所找配偶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选择上,56.8%的人选择了“非独生子女”,这体现了独生子女群体特有的婚恋观。在“选择配偶最看重的是什么?”的问题上,46.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人品”、“爱情”、“教育背景”;31.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人品”、“爱情”、“家庭背景”;只有17.2%的人选择“人品”、“爱情”、“经济条件”;4.3%的人选择了“爱情”、“形象”、“经济条件”。可见大部分人对“人品”、“爱情”都有较高的认可度,而在第三个选项中出现了多样性的趋势,说明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婚恋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择偶标准上比以往更加理性和现实。
在婚姻的缔结上,婚恋自由是主流。在受访者中,87.6%的人认为婚姻应该“由自己做主”;主张听从父母意见或由父母包办的只有10.3%,其余的人认为无所谓。在爱与性的关系方面,彰显了独生子女一代开放与传统并存的特点。53.7%的人认为应该“先爱后性”,45.2的人认为“爱和性可同时产生”。在婚前性行为方面,大多秉持认可的态度。56.5%的受访者认为“只要两厢情愿,可以接受”;33.7%的人认为“只要不是自己,至于别人无所谓”;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应该禁止或反对。
调查发现,由于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我国家庭现在正经历着结构性的变革,即由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在被问及“你的理想家庭模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31.5%的受访者回答是“主干家庭(祖父母,父母,小孩)”;76.2的人认为是“核心家庭(父母,小孩)”;在对“家里总共有几代人”的回答,大部分也都选择了三代人或两代人;在“你和谁一起住?”的回答中,59.6%的人选择了“单独住”,32%的人选择了“和丈夫的父母一起住”或“和妻子的父母一起住”,这反映了年轻夫妻追求自由空间的需要。
在家庭成员关系方面,夫妻恩爱,与父母融洽相处。夫妻关系方面,76.5%的受访者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家庭是人心灵的归宿;61.5%的人认为婚姻家庭的首要价值是“相互扶持,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在回答“你认为维持夫妻关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方面,大部分受访者都选择了“相互关心和照顾”;在家庭伦理中最重要是什么?大部分人也都选择了“夫妻和睦”、“尊重长辈”。在与双方父母关系方面,传统的孝道思想依然存在,但方式有所变化。调查结果显示,67.3%的受访者认为与夫妻双方父母相处融洽,31.6%的人认为关系尚可,只有1.1%的人认为关系不好。孝敬父母的方式,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关心父母的健康与起居”、“用自己的成功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及“尽量与父母住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较少有人选择“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服从父母意愿”等传统观点。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方面,大部分家庭强调“父慈子孝”,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比较强调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
在家庭生活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处理矛盾方面,大多家庭采用了协商解决的方式。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彼此独立,平等相待,同时,加强沟通,民主协商。在被调查的家庭中,有76.8%的家庭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事业与追求。在家庭经济收入方面,51.3%的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基本差不多,有20.1%的家庭妻子收入高于丈夫。但是,89%的女性还是认为“丈夫是家长,应当维护丈夫权威”;大多数受访者不赞成“婚前财产公证”;37.8%主张“家庭经济AA制”,23.6%的人对此主张中立。家庭的“财权”由谁掌管的问题上,62.1%的夫妻认为“小事各管各、大事共同商量”,22.8%的家庭由妻子掌管,11.8%的家庭由丈夫掌管,只有3.3%的家庭主张彼此各管各的。
与异性结合成夫妻,生儿育女,把孩子抚养成人,传宗接代,一向是婚姻的目的,夫妻的的义务,是一种传统的生育制度,但目前,这种传统的生育观正面临着改变。大部分夫妻对“结婚后的生育态度”是“无所谓”或“顺其自然,接受一切”。调查显示,15.6%的受访者不想要孩子,15.5%的人认为生不生无所谓,68.9%的回答“想要孩子,因此结婚”。对生男生女的态度方面,高达86.3%的人认为“无所谓”。在“你觉得生养孩子的最主要意义是”的回答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父母的婚姻结晶和感情精神寄托,几乎没有人选择“继承家产、保持家族的昌盛”、“家庭养老的需要”等传统观点。
由于独生子女特有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与其父辈在邻里关系方面有较大的差异,42.8%的受访者认为与邻里“关系一般,基本和气”;11.6%的人认为“关系淡漠,互补往来”;40.6%的人认为“邻里团结,互相帮助”;还有5%的家庭与邻里之间“关系紧张,有时争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有序运行与和谐发展的基础,婚姻家庭伦理不仅规范着婚姻的稳定、家庭的和谐,也是人类整个传统伦理文化得以生成、存续的逻辑起点和有序保障。在中国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就是传统的婚姻家庭伦理思想维系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婚姻家庭的稳定,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如今他们又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体,他们既是家庭的独子,又成长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伦理价值观不断涤荡,他们的婚姻家庭伦理思想既继承传统,又反传统,兼具群体特征和时代特点,对我国传统婚姻家庭伦理构成了强烈冲击。
综合起来分析,在80后独生子女身上,中国传统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诸多因素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他们婚姻伦理思想基础。但由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不同于以前,因此在婚姻家庭伦理观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80后独生子女群体婚姻伦理形态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实体意识的式微,个体意识的逐渐上升,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婚姻伦理图景。
在传统婚姻家庭伦理中,家庭是直接的和自然的伦理实体;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不是个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而是个体性的人与家庭实体之间的人伦关系,都遵循“神的规律”。每个个体性的人的行动和现实都必须“以家庭为其目的和内容”,这种伦理样态是维护家庭这个实体存在的前提,也是全部伦理的基础。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出现,各种价值观的此起彼伏,婚姻家庭伦理实体的神圣性正在被解构,而婚姻家庭伦理实体意识的动摇,使伦理精神丧失了自然的和直接的基础。“人伦关系”开始向“人际关系”蜕变,即个体性的人与他的实体之间的关系向个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关系蜕变,家庭成为个体的集合,家庭中的“个人中心主义”代替了传统的“家庭实体意识”。这种家庭中的“个人本位主义”使得家庭矛盾激化,离婚率上升,从而引起子女抚养、单亲家庭的生活困难、父母赡养等一系列的问题,处于这种状态下,即使是一些非极端的矛盾和冲突,也会演变成不可调和的“极端”状态,影响社会和谐。因此,由家庭成员的个人本位主义而导致的家庭伦理危机,是当前正在面对的而又是必须解决的。
任何领域及时代道德认同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在独生子女普遍化的今天,传统的婚姻伦理标准已经遭到严重削弱,蕴含“集体失忆”的危险;另一方面,利益多元产生的婚姻家庭价值观的混乱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伦理与个体道德悖论,导致道德价值多元化、道德标准多样性。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道德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集中表现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调查中发现,在独生子女群体中,由价值标准混乱所导致的试婚、傍大款、未婚同居、婚外恋、情人潮、家庭暴力等现象增多;离婚率上升;单亲子女增多;啃老、弃老现象时有发生,家庭亲情关系淡泊等等这些现象,虽不是主体,只是少数,但这些占比例很小的多个现象一旦相加,就占相当大的比重,都是婚姻家庭伦理价值观混乱及其道德认同危机的表征与结果。
80后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中,呈现出继承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同时也出现了婚姻家庭实体意识的退隐、婚姻伦理道德认同危机等突出问题。这些特点及问题既是80后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伦理观的体现,也是当前我国婚姻家庭领域道德建设的所必须重视的,是我国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更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对传统家庭伦理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诠释、价值提升和实践指引。尽快构建既具历史传统,又兼具时代特色的婚姻家庭道德标准。以此实现超越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合法化危机的理论基础;形成建构伦理道德认同的现实实践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