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亚群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从古代社会阶级的产生开始就存在男尊女卑”。男人主宰,女子被动依附。这在中国文字形成的开始也有体现。如在甲骨文象形字中的“女”字就是一个上身直立,两腿弯曲,朝左方向跪立的妇人形。“妇”字就是跪立的女子旁有一把扫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妇,服也。也就是服从的意思。在封建礼仪的影响下,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基本的人权,甚至不准在公开场合露面,女子能够参与的活动也受到很多限制。婚前,女性只能呆在自己的闺阁;婚后,女性也不准与外界其他人接触,只在家尽妇道,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古代,女子的活动受很多因素的限制,怎么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古代盛行舞蹈习俗,舞蹈是一种可供人欣赏和调节的艺术,用以欢乐生活,调节情绪,解决人们的情绪抑郁和筋骨不适,具有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呼吸、循环、增强身体柔韧性、安定神志的作用。这对于调节女性当时的身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各个朝代不同女子舞蹈养生概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女子舞蹈养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是中国女性体育萌芽的时期,也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原始舞蹈、女性的石球游戏等能了解到女性体育兴起的萌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因宗教祭祀和对生活的娱乐逐渐形成了原始的舞蹈。《诗经·大序》在谈到舞蹈的起源时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窿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生活在各个部落的氏族成员,每当取得丰收的时候,或在祭祖祀天的时候,或在部落集会上,用石块敲打拍子,踏着节奏,模仿各种动物自然形态,手舞足蹈,以此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演练现实生活的细节,抒发彼此欢畅愉悦的情绪。
原始舞蹈既可以弥补“咏歌之不足”,抒发内心的情感,还可以通过手舞足蹈的活动,调节气血,舒肢健体,也是一项很好的身体活动。除了原始舞蹈外,还有女子石球游戏。舞蹈不仅是原始人求生存的生理需要,也是原始人表达喜怒哀乐,抒发感情等心理活动的需要,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原始人的休闲娱乐密切相关。舞蹈是原始体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教育、劳动、保健、祭祀等都涉及此项身体活动,一切都具有娱乐意义。民族学者将原始舞蹈的内容分成生产舞、性爱舞、巫舞和战争舞4类:
1.1.1 生产舞
采集、狩猎是远古先民主要的劳动内容,黄帝时期的歌谣《弹歌》只有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表达了打猎归来后丰收的喜悦,由此产生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的快乐心情。
1.1.2 巫舞
商周时期统治者迷信巫术和祭祀,通过舞蹈用于巫术祭祀,与神沟通和表达对神的虔诚,世界各地虽然祭祀的(对象)不同,但祭祀活动大都通过舞蹈形式。
1.1.3 战争舞
原始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武王克商之战的前夜,巴人整夜舞蹈,凶悍的舞风令士兵望而生畏,这种祭神舞蹈演化为后世的“大武舞”。
1.1.4 性爱舞
主要的讲述的是苗族男女求爱的舞蹈场面。
远古的宗教仪式演化了商周时期的宫廷舞蹈,分为祭祀舞蹈、庆典舞蹈与娱乐性舞蹈等功能。形式上有大舞、小舞之分。周代宫廷的乐师负责教贵族学习舞蹈,同时负责宫廷祭祀和庆典;舞师负责教授一般百姓子弟习舞,并负责搜集整理民间舞蹈和主持地方的祭祀典礼。“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按年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材,循序渐进,到20岁,才学《六舞》中的《大夏》等舞。殷商时,充当管理宗教祭祀的“巫”可以由女子担任。以舞祭祀,驱除灾难,降临福气。后人称为“巫舞”,“击石抢石,百兽率舞”,生动地向我们传达了古时候乐师敲石时如醉如痴的形象,以及百兽率舞的热闹场面。“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同时它也能“健人”,能使每个舞者,起到健身作用。上述舞蹈一直被历代沿用,直到唐代以后舞蹈内容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秦朝,舞剑也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方法。《史记·项羽本记》中就载有著名的历史故事,项庄舞剑。古代《公莫舞》就取材《鸿门宴》的故事,愤怒类舞蹈表达的是项羽宴请刘邦于鸿门,席间令项庄拔剑起舞,欲杀沛公。舞剑不仅能使人领受形体美的感觉,且还能达到,寄寓状怀,陶冶性情培养人的高雅情操和勇敢精神。舞剑属于阳刚的舞蹈,它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得到部分的休息,而让另一些细胞获得适宜的兴奋,可以锻炼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振奋精神、强壮肌肉、防止衰老。
皇宫贵族为自身娱乐欢庆,在宫廷里豢养很多精通歌舞的乐姬。那些技艺高超的宫廷乐人因皇帝的宠爱而显赫一时,著名的有景武、丙疆等。还有武帝卫皇后卫子夫,原来她是平阳公主的歌姬;武帝的李夫人是中山人,先前也是歌舞乐伎。少帝刘辨的唐姬、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等都能歌善舞,且都是因精于歌舞而得宠[6]。因为精通歌舞受宠而荣华富贵成为当时平民女子的愿望,当时很多平民女子也希望能够凭其高超的舞艺而被皇室贵族接纳,成为他们的女乐,这种风气对当时女性的身体锻炼也起着显著的作用。
汉古墓画像石的《蹴鞠舞》刻画的就是蹴鞠与舞蹈融合后的形象。伴舞的是拿弓男子,表演蹴鞠的是穿长袖舞衣的女子。由此可见,当时的蹴鞠其实就是娱乐的产物。
在汉代,我国士大夫阶层在举行宴会时就流行跳“交谊舞”。自舞养身,这是通过自身跳舞达到解郁健身的娱乐行为。
文化交流带来了越舞的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风格的变化,初唐盛行的十部乐中,北朝时期传入的高丽及西域乐舞就占了八部。在盛唐时期,舞蹈种类繁多有软舞、花舞、健舞、字舞等。人们伴着“杂有四方之乐”的乐曲翩翩起舞,都是用跳舞的方法来表达情绪,展露心中的喜悦和悲愤。早在唐尧时期,还发明了一种被称作“大舞”的舞蹈,唐太宗还根据民间流行的《秦王破阵乐》改编的大型舞蹈《破阵乐》中就有各种阵法变化和击刺动作借此表现武士们雄壮豪迈的气慨。武则天时还有由140人表演的大型舞蹈“圣寿乐”。踏毯舞,原名叫“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这既是一种绝妙的表演艺术,又是很好的健身运动。剑器舞,舞者手持双剑,合着乐声节奏,翩然起舞。杜甫六岁时(公元715年),曾经在邱城街上看见过公孙大娘“玉貌锦衣”表演剑器舞。52年后(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又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表演的剑器舞,由此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名篇。
我国古代的《霓裳羽衣舞》《雅舞》等都是喜悦类舞蹈动作姿态高雅、节奏明快、表情欢乐、舞蹈动作优美、令人欢乐。古代帝王宴享,朝贺所用者大多都是用这类舞蹈,因此含有喜庆的意思。
自舞养生,明末清初时蒙古的郭尔罗斯的勤劳善良的吉尔格勒老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儿,后来女儿得了“安代病”全身无力,多方求知无效。在女儿奄奄一息的时候,为了抒发内心哀痛,老人绕着女儿边唱边舞,正当老人越唱越悲伤时,女儿就站起来和阿爸边唱边跳,当尽情歌舞完后,女儿的病居然奇迹般的全好了。这种安代舞后面成为具有自我娱乐和健身的民间集体舞蹈。
我们清楚地看到:古代盛行舞蹈习俗,用以欢乐生活,解除忧虑,调节情绪。其功效早在原始时代就被人们广泛的理解和广泛的应用。中国女子舞蹈有着悠久历史,历史上能歌善舞的女子很多,如唐代的杨贵妃、汉代卓文君等。在各朝各代观赏歌舞、戏曲和自舞养生等也是各朝代女性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舞蹈的形式和种类在各朝代不同的经济发展下也不相同,但是也不难看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时代,女子的养生形式还是非常的局限的,不同阶层的女子养生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当时对于促进女性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刘兆杰.中国体育养生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2]高彩艳.从《红楼梦》看古代女性养生健身[J].体育文化导刊,2012,18(2).
[3]陈建国.试论我国女性休闲运动的演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1).
[4]路光辉.西方学者关于古希腊体育运动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5).
[5]喻丙梅.论体育运动中的女性主义[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
[6]张建萍.中国古代女性休闲方式及其特点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3.
[7]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