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吴国村
(1.广州体育学院科学实验中心;2.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广东省跳水队) 广东广州 510500)
跳水运动是一项集力量和智慧为一体的表现难美性竞技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登上了体育艺术殿堂的高峰,近年来备受世人青睐。竞技跳水运动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奥运优势项目,我国跳水领先于世界的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一个重要保证。
跳水项目特点用五个字概括就是“难、稳、准、美、齐”。
“难”,从世界范围来看,跳水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对运动员要求越来越高。
“稳”,要求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时候一定要难中求稳,每一次都不能出现失误。
“准”,技术动作要合理,入水角度要准确。
“美”,整个技术过程要连贯、优美,视觉效果好。
“齐”,双人配合时一定要做到同时起动,动作节奏一直,整体划一。
“齐”要求运动员“早起动、早准备”,训练中要注意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解决配合运动员之间差异的地方如节奏、协调。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发现只有难度是难以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于是进一步提出了从“难、稳、美”多角度寻求突破的知道思想。进入90年代,由于双人项目的出现,“准”和“齐”对于比赛制胜的作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被纳入制胜因素之中。此后,根据多年训练和比赛的实践,我们又提出了“高难度高质量的结合是制胜的法宝”、“别人没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有的,我们质量更高”,更加明确地指出了难度和质量的重要性,并将“高质量”归纳为“稳、准、美、齐”四方面,同时指出“稳”是“高质量”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我国运动员吸收欧美两大流派的技术之长,并结合中国人的特点加以发扬。我国运动员的起跳“早上手”技术;向后多周打开运用视觉的技术;擅长四组多周翻腾技术;以及压水花技术都有其独到之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同样,创新也是跳水运动的灵魂,是跳水运动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跳水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站在世界跳坛的领奖台上。
跳水有七个技术环节,包括起跳、连接、空中姿势、看目标、打开、打开后控制、入水技术,把这些技术分开训练,通过提高每个环节的技术质量,来促进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分解练习的整个流程:模仿练习起跳—蹦床练习—陆上板练习—弹网保护带—水上1m板保护带—3m板保护带—5m台诱导—10m台。流程中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都是我们不断进行创新获得的。整个训练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级增加技术动作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看目标技术是各个环节的纽带,承前启后,在一个完整的高难度、高质量的动作中,它贯穿了动作的全过程。跳水运动不论规定或自选都要凭借眼睛看目标,看目标就是借助于视觉通过大脑分析器官和感觉器官来判断身体和水平面处于什么位置(对水的感觉)和对周围物体进行正常的水平和垂直的平衡反应,跳水运动员是有了对水和对周围物体的水平和垂直的平衡反应,人体才获得了在空中的自身的水平和垂直感觉。看目标训练最大的作用是提高了动作的稳定性和质量。我们在训练中发现,看目标训练既能提高起跳技术的稳定性,又能提高翻腾入水的控制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心理素质,使运动员做到心中有数,感觉清晰。
运动员跳水技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每个技术环节都做到正确无误,而是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地补救,从而顺利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技术,最后顺利地入水。即使是水平再高的运动员也不可能做到每次的技术动作都完美,所以挽救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两个常用的训练手段:(1)陆上训练:(蹦床训练结合保护带)帮助完成整个技术动作。通过这种辅助动作,帮助运动员体会技术动作,形成初步的动作概念。(2)水上使用保护带:使用水上保护带练习体会陆上的学会的技术动作,首先可以防止摔伤,其次可以克服初学者的心理恐惧感,让运动员更放心大胆的完成动作。
个案分析:谭舒萍(全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个人特点:向后起跳技术好,概念清晰;向前起跳技术差,没有正确的概念。在进行挽救技术训练时,要求其只训练向后起跳的训练,向前起跳练习正确的技术。
注重跳水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地培养新生代运动员。首先,要培养他们对跳水的兴趣,让他们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动作,克服其对水和台高度的畏惧心理。其次,跳水是以跳入水中以结束动作的,必须熟悉水性。特别要掌握水上的呼吸规律,以及适应头朝下入水的要求,这样在头入水时就可以往深处钻,而不会因抬头挺胸而造成扭腰的伤害事故。再次,一定要掌握由低到高的顺序,应在运动员能够在空中控制住自己身体的前提下,从高器械上跳下,否则会造成拍打而增加畏惧心理。学习动作,一定要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不要急于求成。最后,在陆上首先要做好水上动作的辅助练习,特别要适应头朝下的感觉。弹网和陆上跳板,是行之有效的辅助练习器械。
赛前训练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赛前训练准备的好坏直接决定比赛成绩。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一些赛前比赛的经验。
一般我们提前比赛3天进入赛区,在赛区受场地、器械限制,我们不能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训练,大大减小了训练的量。比赛前的训练我们一般都会安排大强度,使身体接近极限状态,这样在比赛中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就会超量恢复,以保证以良好的竞技状态进行比赛。
以5个月的准备期为例,我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3周的准备期,主要解决运动员体能、思想上的问题,使运动员有充足的体能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8周的上量期,这个阶段的训练要把运动量冲上去,以保证在比赛中有良好的耐力储备;6周的攻难突坚期,主要解决运动员技术动作方面的不足,提高运动员运用关键的动作的能力;最后是3周的赛前准备期。
两种赛前训练方法的运用:(1)“模拟训练”(临战模式),模拟训练是在长期训练比较系统的情况下,紧扣前面阶段的训练模式进行的。模拟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训练以完整动作为主,模拟比赛的程序进行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水平。(2)“实战训练”,通过跳、打分、报名,刺激运动员兴奋,使运动员深切体会比赛气氛,提前适应比赛节奏。
赛前准备要做到以下三个精心。
(1)精心策划:给运动员设计动作时,难稳动作搭配要合理,要突出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关键动作的选择一定要适合运动员的风格。
(2)精心组织:确定重点项目(单人或双人),准备几套方案,以应对突发事件。
(3)精心指挥:做到察言观色,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要做到仔细观察。
个案分析:孙淑伟,1990年亚运会赛前8周接到该运动员,其在赛前准备活动中,为了节省体力,只做规定动作,不做自选动作。发现问题后迅速将其纠正,该为两种动作都做,并且每天对其训练做详细的记录,最后取得很好的预赛成绩。跳水运动员在平时的一堂课训练中要跳180~200次,而且每天的早操几乎全是陆上的体能训练,这种大强度的训练完全能够应对比赛体能的需要,所以赛前节省体力的想法完全没有必要。
概括起来讲,当前世界跳水技术向“难、高、稳、美、小”的方向发展。
难——世界跳水技术向高难度方向发展,其原因有四:首先,由于多年来国际游联的保守倾向,跳水动作难度发展缓慢,因而使板、台的难度发展,大有潜力可挖。其次,近几年来国际游联中,一些著名跳水教练员参加进去,他们积极主张发展难度。再次,国际游联已在1981年通过决议,在难度表中增加了3.1~3.5的高难度动作,并从1982年9月起开始使用,这将大大促进各国运动员的难度的发展。最后,近几年来中国运动员在“走在世界难度表前面”的口号鼓舞下,发展了一大批高难度动作,这无疑将对世界跳水强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高——即动作质量高(1982年世界跳水锦标赛上,美国洛加尼斯在跳板得分高达725.67分,这就是高质量的典型代表)。起跳高和完成动作高,我国运动员在这方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有着明显差距,特别是我男子跳板的起跳高度约相差40~50cm。
稳——成套动作稳定性高。过去是靠稳、美取胜,今后必然是难、稳、美的高度结合才能取胜。
小——水花小。不仅高台压水花;而且跳板也压水花,且压水花技术向声音清脆入水笔直、水花几乎没有、入水深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训练理念:以质为本,以难争分,以稳取胜。我们训练中要遵从“三从一大”的原则,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通过千百次的不断尝试和训练,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过去的努力造就了今天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跳水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跳水运动项目特点,做好训练实践创新,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周继红.跳水运动科学训练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关系探讨[J].游泳,2006(2):34-38.
[4]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7.
[5]郭梁,邹亮畴.立定跳板跳水起跳动作协调性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6(30):75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