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勇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棍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器械之一。明代著名武术家俞大猷在《剑经》一文中写道:“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由此不难看出,棍在武术器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有“各利器之法”之说。尤其是明代武术家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图说》一书,其中对于棍的技法原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棍法技术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然而,在历史上,棍法技术的发展与枪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古代武学涉及到枪法的论著中,不乏有对棍法技术的记载和描述。本文通过对古代武术枪法论著《手臂录》一文中关于棍法的记载和描述,从侧面丰富我们对于古代棍法技术的了解和认知。
明代是我国武术重要的发展时期,“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武术流派”。[1]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武术已有“拳法十一家、枪法十六家、刀法十五家、剑法六家、杂器械十家、钯法五家、马上器械十六家等”。[2]此外,由于明代长期存在军事战争,因此明代非常重视军队武艺训练和军事力量建设。而在这一时期,明代政府军队中陆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武术家和武学专著。如唐顺之《武编》、俞大猷《正气堂集》、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少林棍法禅宗》等。而《手臂录》正是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手臂录》作为一部主要论述枪法的武学专著,成书于明末清初康熙年间。作者吴殳集平生武学,以及参考历代,尤其是明代的武学书籍,最终形成的一本武学专著。作者吴殳(1611-1695),明末清初人。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吴殳一生酷爱读书,学识渊博,精通诗律。少年时期习骑射,读孙武和戚继光等人的武学专著,甚为痴迷。二十岁时跟随石电(敬岩)习练枪法。中年之际,在河北遇到程真如之徒朱熊占,习练峨眉枪法。期间,曾向“渔阳老人”习练剑技等武术。67岁时,融一生武学,写成《手臂录》一书。《手臂录》是一部主要论述枪法的书籍。全书共四卷,加附卷上、下则共六卷。本书对明代以来的枪法进行了总结和对比,是我国古代论述枪法较为详细全面的珍贵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枪法的历史发展和技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手臂录》是一部论述枪法的武学专著,然而,在文中却多次提到了枪与棍的区别,并认为枪优于棍和其他兵器。如《手臂录·枪王说》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同时指出:“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真儿戏也。”书中还收录了《梦绿堂枪法》,借以说明枪棍的优劣地位。如书中写到:“然枪之为器,则与棍迥异。古语云:枪为诸器之王,棍乃枪家之奴婢”。另外,书中不但将枪比喻为“诸器之王”,而且认为在技法上,棍也趋于劣势,并举出“降枪势所以破棍”《手臂录·枪王说》的例子证明棍法不如枪法。在《梦绿堂枪法》中,作者认为棍法技术“更无变幻,御之非难”。而且棍法的基本技法“革”,还不及枪百之一二。
在武术历史上,枪棍技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征。在历史上,少林棍法技术中就带有枪棍合一的特征。明代武术家程宗猷所著《少林棍法禅宗》一书中讲到:“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少林棍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少林尚棍也有多种说法。如程大力认为:“《少林十戒》规定僧徒习武仅用于自卫,从理论上规定了这种限度的范围。棍是钝器,且为木质,杀伤力远逊于刀剑等金属利器,使用木棍,显然较为符合仅能有限度地运用武术的佛门弟子身份实际。”少林尚棍在《少林棍法禅宗》一文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说明。如文中记载少林棍法名称有小夜叉六路、大夜叉六路、阴手六路、排棍三路和穿梭一路,同时文中附有棍谱和图示,这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明代少林棍法兴盛的事实。
少林枪棍合一可以在其棍谱中找到。如《小夜叉》棍谱中就有“偷步扎三枪”、“进步扎三枪”、“拖枪出迎转霸王上弓”等名称。在《棍式五十五图》中也有“单手扎枪势”、“提枪势”、“朝天枪势”等名称。而至于为何少林棍法中皆有枪法名称,程宗猷对此解释到:“打人千下,不如一扎”,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少林棍枪合一的缘由。当然,枪棍合一并非仅仅限于棍法技术,在诸多流派的枪法技术内容中,也含有大量的棍法技术,枪棍技法混淆不清当时已经成为各派枪法技法中的普遍现象。如《手臂录·评程真如峨眉枪法》载:“余汇集诸家之枪,遂得五百余法,以皆棍杂枪故。至如枪、棍木二器,岂可等视逐末,法愈多而枪意俞失。”又如《手臂录·石、沙、杨、马、少林、冲斗六家枪法说》载:“马家之诸六合枪及二十四势,名目甚繁,少枪多棍。”
枪棍合一是少林棍法的一个重要技法特征。然而,在《手臂录》中,对于少林棍法这种枪棍合一的现象却给予了批评。吴殳认为,少林棍法虽然名震一时,但是由于少林寺的特殊位置和自身的限制,少林武术缺乏与外界民间武术的交流,故而少林枪法中夹杂了较多棍法,最终导致了少林枪棍技法混淆不分的现象。如书中载:“少林之八母,鱼龙平列,已失枪家正眼,其广布诸势,全落棍法。……少林自擅棍家绝业,意不能己,于枪而又自矜其名不肯外学,乃移其棍法中之似枪者,益扩充之以为枪,终为朱紫之相乱,所不足处又纯用棍法。盖棍为神骨与肉,而枪为之皮,其混杂视马尤甚矣。”
吴殳认为少林枪棍技法合一是缺乏与外界交流的结果,这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作者吴殳本人的主观,但是,在历史上,也的确能找出相关的资料辅证吴殳这一观点。据《正气堂集》记载,明嘉靖年间,著名武术名家俞大猷奉命南征,路过少林寺,“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现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棍术)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于是他“携其僧之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俞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后来俞大猷又将其棍法专著《剑经》授予宗擎,后把所学之技授予众僧,对于少林棍法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段史料表明,《手臂录》作者吴殳认为少林枪法与棍法混淆的现象来源与少林枪法技法自身的匮乏,并非历史无根据。少林武术尽管辉煌一时,但是也存在发展低落时期。就近代而言,少林寺屡遭焚烧和破坏,对于少林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破坏。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期,少林寺武艺精绝者只有恒林和尚等少数人,其发展远非明人王世性在《嵩游记》中:“寺僧四百余,武艺俱绝”那般兴盛。
吴殳认为,少林枪法由于融入了太多棍法,故枪法用力过于刚猛,失去了枪法技法的本意。他认为枪有六品,一曰神化、二曰通微、三曰精熟、四曰守法、五曰偏长、六曰力斗。枪法技击方法讲究“借软用硬”之说,而少林“枪棍为力所使,以致掀天揭地,失少林强弱互用之意,其病正同。”正因为吴殳认为枪法与棍法技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他认为区别枪法与棍法是习练枪棍的首要。如在《手臂录?枪法微言》中阐释到:“初学者须先知棍与枪之辨,次须知马、沙、杨之辨,则不惑于邪说。余三十年来,每问枪师云:枪与棍皆有革,何革为枪,何革为棍,能对者绝少。嗟乎,枪棍犹不能辨,况深处乎。”
《手臂录》是一部论述枪法的武学专著。然而,通过对文中有关枪法技法的论述中,却能找到大量有关棍法的记载和论述。从这些论述中,不仅反映了棍法与枪法的关系和渊源,也从侧面为我们了解古代棍法的技法提供了参考。中国的棍法技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直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古代棍术套路流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关棍术的技击技法、实战要诀以及练习方法多以失传。因此,收集和整理古代武术文献,找寻古代武术文献资料中隐含的有价值内容,颇具意义,更是我们今后武术研究努力的方向。
[1][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37,245.
[3]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96.
[4]俞大猷.剑经,摘自马力,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程宗猷.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6]吴 殳.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戚继光.纪效新书,范中义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8]马明达.说剑丛稿(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