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人公。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她的评价不断变化,过去贝克、威尔逊等人认为她是“坏女人”、“魔女”。本文以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文本为中心,对勃莱特·阿施利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做重新分析,指出她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新女性,同时是父权社会里的一位具有反叛意识的不幸受害者。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于192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勃莱特·阿施利是《太阳照常升起》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因其纵情和叛逆的生活方式被界定为 “魔女”和“20年代致命的女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作家指出,勃莱特不是什么魔女,而是西方20年代的一位新女性。本文旨在给予一个典型的新女性形象--勃莱特·阿施利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解读,勃莱特是20年代的新女性,同时也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作品中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反叛精神的新女性,我们对这一人物的创作,应该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一战后妇女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倡导女权主义和婚姻自由,对旧有的女性道德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性压抑”的理论不仅被大大强化而且被曲解,更多女性在性意识上觉醒,她们不再有“贞洁”的观念,而是主动满足自己和男人一样有的性欲要求;最后一方面,众多年轻人受战后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等因素的影响,滋长了及时享乐,放纵自我的思想。因此海明威创作的勃莱特的角色就是来自当时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只有剖析这些社会因素,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对勃莱特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勃莱特·阿施利是一个34岁的漂亮女性,她有过两次婚姻,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女人。她曾经在一战中当过战地护士,战争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也给她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勃莱特·阿施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身边异性的目光,罗梅罗、罗伯特·科恩、比尔·戈顿、杰克·巴恩斯、米比波普勒斯伯爵和迈克·坎贝尔,其中,她的崇拜者有:比尔·戈顿和米比波普勒斯伯爵,其他人都在感情上跟她有着理不清的纠结。换个角度的话,本小说也可以说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六个男人的情爱故事 (张叔宁,2000)。
1、外表时尚
勃莱特·阿施利可以说是当时新女性的代表,外表时尚,同时引领了男性化装束的潮流。海明威(2004:36)在书中对勃莱特头发的描写:“Her hair is brushed back like a boy’s,”意思是像她的头发像男孩子那样倒梳着,而且她还穿着一件针织紧身套衫和一条苏格兰粗呢裙子,紧身套衫使她的整个体型毕露无遗。从中可以看出她的男性发型和时髦穿着在当时的年代确实是特立独行的一种表现,在战争时代,勃莱特的时尚外表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2、思想独立,渴望自由
勃莱特是一个具有完全自我独立品质的新女性。她是个按照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人,而不仅仅是与男人能力相抗衡的女人。书中米比波普勒斯,一个用金钱换取爱情的老手,竟愿出一万美元引诱勃莱特去度假,勃莱特毫不动心,坚决地拒绝了他。从中可以看出勃莱特不为金钱所摆布,是一个独立的新女性。她的思想独立还放映在她的生活信条上,书中写道:“我不在乎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所了解的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由此可以知道勃莱特有着对世界的理解,极力想摆脱现有的痛苦,寻求生存的意义。
勃莱特极度渴望自由,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她周旋在多个男人之间。但是在当时迷惘的社会环境中,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小说中勃莱特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自由,试图通过宗教信仰的途径,但是失败了,因为她在教堂门口被拦了下来,理由是她没戴帽子。我们可以看出勃莱特是渴望自由的,也极力尝试获得内心的自由,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她的渴望没有能够实现。
3、不受婚姻关系的束缚
勃莱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结过婚也离过婚。可以说她是一个追求幸福的完美主义者,当她发现婚姻中的不信任和不开心时,她会毫不犹豫的结束婚姻关系。她不受婚姻关系的主宰,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当她的第二任丈夫阿施利勋爵脾气很差,对她不好时,她毅然决定和他离婚,而没有选择被捆绑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之后她和迈克订了婚,却不喜欢他的尖酸刻薄和酗酒。杰克虽然是她深爱的人,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失去性能力,使她无法和他真正结合在一起,她无法忍受在婚姻关系中只有精神的结合而没有肉体的结合,所以她没有和杰克在一起。后来勃莱特被年仅19岁的斗牛士罗梅罗深深吸引,但勃莱特最终还是选择和他分手,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给他带来一些消极变化,而且她还意识到罗梅罗会要求她为他而改变,比如叫她不要戴那顶男性化的帽子,让她留长发,多穿女性化的服装。勃莱特不想别人为自己改变,也不想自己为他人而改变,所以勃莱特作为一名新女性,不想受制于婚姻。
我们在分析勃莱特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新女性的同时,也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她其实也是当时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上依附男性
勃莱特精神上的迷惘导致她整天无所事事,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她经常出入于酒吧等场所喝酒、跳舞和狂欢,但是她没有钱,她的一切消费都需要由她的男友、情人或同居者买单。她的生活离不开男人,因为她在这个父权制社会里没有完全的经济独立,在经济上她必须依附男人。这一点也反映了当时的父权思想,即男人应该掌控女人,女人在经济上也要受到男人的控制,没有完全的独立。
2、意识上依附男性
一战后大多数人精神空虚,勃莱特也是其中受影响的一员。她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导致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整日过着放纵的生活,可以说她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当时“迷惘的一代”女性的一种反叛形式。但是她的这种所谓的反叛方式是不理智的,她在意识上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是到处寻欢作乐,让自己的意识依附在男性身上,但是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反而使她陷人更深的迷茫之中。她依然无法摆脱社会结构中的男性文化霸权,她仍然生活在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父权社会里。
海明威在小说的结尾写出了勃莱特内心脆弱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精神世界的极度苦闷和颓废,战争不仅使她失去了爱情、信念、生活激情甚至自我肯定。不管如何与自己的悲惨命运抗争,她始终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上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经济和意识上还是必须依附男性,被男人掌控,成为父权社会里的不幸受害者。
勃莱特显然是历史阶段的真实女性形象,她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勃莱特虽然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新女性,海明威在书中表达了他对生活在父权社会里的新女性的同情和理解(郑青虬,2003)。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勃莱特是有别于那个时代传统女性的新女性,但是她在经济和意识上还没有完全独立,她仍然被男性主体意识所奴役,是父权社会里的受害者。
(闽南师范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