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弋
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作品里感知和塑造的世界令人沉醉,值得虔诚。国画家周玲子就是这样,她以谦卑之态体验生命,以纷繁生活中的一份定力,在作品里耐心地调和了生命的情和意。
周玲子的作品兼具工笔和写意的技法及审美趣味,这与她受的艺术训练和创作经历有关,作品追求实现的是她的艺术要求,她擅长于柔和而坚定地将看似矛盾的元素转化为协调舒展的画面整体。她自幼滋养于朴实的田园生活,受训于雕塑家父亲的雕塑与绘画训练,养成了敏锐的艺术思维,绘画成为她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快乐之源。大学毕业后她专攻绘画创作,逐渐成长为省内杰出青年美术家,而后离开一片赞誉声,赴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经历艺术视野的拓展和艺术定位的挑战,勇敢地探寻成长的自我也感知社会民生情怀,协调艺术状态起伏中的各种矛盾,在质疑声中归来,静心沉淀数载,理清自己的艺术特质,明晰沉淀自我艺术个性的人物造型和女性题材特色,对生命、亲情、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现代人的关系理解逐渐深入,创作之路豁然开朗,但她保持清醒的思考,既着迷于艺术长河的博大无限,也严肃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理性的大规模淘汰。她的“谦卑”在于知晓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小,也能以艺术品质定位的“定力”远离名利诱惑。看来,周玲子决意不让自己迷失在当下的积累,为自己的绘画设定了一些思考难题,是为了让前行的步子走得更慢,也更坚实。
温暖的作品基调一直是周玲子作品予人共鸣的切入点。这是周玲子历经生活体验和思考之后,探寻到自己艺术内涵与生命体验的契合点。她作品的温暖感源于对“情”的珍重,她感慨生命的无常与惊艳,对生命因怜惜而珍爱。在她看来万物皆有情,人和任何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生物,都是宇宙中一闪而逝的过客。有了这种对生活事物体知的移情梦想,她在自由自在的幻想形象中融入自己对生命之谜的解释,这些述诉的愿望作为认识的需要令她心动并促使产生视觉形象表达。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主题创作,当艺术家进行自我创造时都会融入具体情境中成为与作品共存的崭新整体,这为作品在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及感受、所处情境思考的问题千变万化时更新了意味,令作品在具备风格的同时富有新鲜的活力。
这种生命在作品里温暖生长的亲切感体现在她系列作品《早春》 《初夏》《秋凉》 《八月》 《田园》 《梦回家园》中。在这以家园情怀和时节感知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她融入了对自然时节变化时的萌动与渐进的体悟,画面以女人、植物为主体,捕捉不同时节中人与自然的共处状态和微妙关系,敏锐地嗅到人与自然的精神相通及信息交互所产生的意味,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触摸人物精神状态、品味自然面貌的新认识源泉。女人,历来是周玲子作品中的主体人物形象,她笔下的女人是她生命成长方式的记录,倾注着她生命中的不适和欣喜,焕发蓬勃生机地与观者神会。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这些女人形象眉目细长、一点朱唇、面部轮廓柔和、身材圆润有曲线,头发浓密乌黑,神态娴静自如,她们坐、立或卧于与自然节令特征相协调的植物环境中,目光迷离地观望植物,欲语还休。在技法上,她用柔韧有力的线条勾勒形象,采用大块云絮感的团块写意渲染设色。她选择了花青、石绿、黄、赭色为主导协奏着沉着与明丽的色彩和弦,令人感受类似印象派的斑驳光感,却又淬去了跳跃的色彩明度,沉淀着冷色调为主的温朴厚重。而对分布在画面中大面积的繁茂植物,她以对生命的尊重之情细致描绘,工整地描绘了微妙变化的姿态、渲染了丰富的色彩层次。这种工笔的收敛与写意的泼洒并存的画面,呈现了周玲子自我实现的热切期望与矛盾,她的画面是纯洁的,而又是温情感官的,既提供了直观的性别之美又营造了抽象的意境幻想,自然地呈现了她生命与艺术的契合状态,直面观者的心灵,开启了观者通往自我感知活动的多层次感知探索,以独特的视觉指引并唤醒人在感知活动中对画面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解读和意义重构。她创造的艺术世界让观者的心沉静下来,融汇入各自的梦想,进入幸福的幻境。
这一类女人与植物的田园系列作品成功地奠定了周玲子的创作意向。她以对人与自然环境相处关系的高度感性和知性内涵,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与处境,从容地越过纵横交错的种种生活事实,更为专注地在绘画创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创造了一个包容物象平等和鼓励生命价值的艺术世界。
作品图像的范式发育是艺术家精神发育的镜像。随着周玲子生活阅历和专业眼界拓展,田园主题所代表的闲适、唯美内化为支撑她精神成长的安全感与自信,她有了更强的精神自觉,思考着身处都市生活的当下精神生活状态,进入了都市题材的创作。
作品《临风之一》 《梦蝶》 《都市天空》 《千山万水走过》 《一匹马》展示的是现代人与现代文明亲近或保持距离思考的姿态,多是室内场景的单个人物,间或以小鸟、蝴蝶、蜗牛、盆栽植物等生命形象错落其间,它们是周玲子生活里演变出来的精神指向,是组成画面意境的重要元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内涵。周玲子常以塑造单个人物形象的方式昭示人物独立的精神状态。即使如在作品《都市天空》中塑造了城市天顶露台一隅聚集的6个都市人物,人物之间的视线也并无一交集,各自沉浸在自己的遐想里,每个人的脸上笼罩着莫名的落寞、孤独,连画中的一赤足小童也是以手掩口不语。周玲子小心翼翼地截取了都市人的寂寥状态,将现代人对现实生活难以界定的多样性的惆怅,对深邃精微内心探测的迷惑,对都市天空所象征精神自由的神往都蕴藏在人物丰富的身体语言、眼神的意向、体现人物身份状态的细节描绘以及猫、盆栽植物、飘舞的风筝等形象中。这些形象在作品里构成了相互关联的具体细节,浓缩了都市人繁复心境信息的意义,体现了各种形象愿望的不同意见。
在都市题材的作品里,周玲子的画面内容较之田园系列时期更单纯,绘画语言更洗练,对人物形象的选取多以特写的方式只选取具典型性的形体部分,少有全身形象。她有意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以数量极少的形体,以一当十,承载她辽阔的思想,这种在关键部分寻找艺术经验把握的自信,呈现出她在艺术表现上的定力。作品《一匹马》中一名若有所思的都市女性手持线装古籍侧身而立,在她如云气蒸腾的黑发右后方,一匹长颈、清瘦的白马嘴衔桃花枝反向而行,城市建筑虚化成迷蒙的灰调剪影背景,水墨的笔触在生宣纸上晕开自然形成了飘渺的空间层次,以线精细勾勒的女人和马身上的色彩以写意方式干脆利落地不规则大块着色,挥洒中体现出对结构与用笔意象控制的精准,凸显质感和形体感。都市女人和都市中的一匹白马,一同出现就有着一种生命的神秘感,都市的巨大空间给了女人和马的精神相通的可能,隐藏着艺术家对生命平等的怜惜之情。周玲子从不避讳自己画面中一目了然的象征意味,如线装古籍象征着传统文化、白马代表归隐、桃枝寄托烂漫纯真理想,女人形象就是不同状态的“我”。她的画不以时尚的姿态,也不以时髦的构图取悦观者,她乐于在平凡生活中提炼不易洞察的事物特质,心平气和地用画笔与自己的经验对话,探析并揭示生命过程的矛盾与平衡,使之清晰可见,易于为观者感知。她画的都市女性个性鲜明、神态怡然多样、服饰配饰雅致、手势优美蕴含禅意,耐人寻味。人物背景多为用心构设并晕染的大块云絮状肌理,包含着未知事物的部分形式、颜色和内容共同构成的画面空间结构,少就是多,看见得少或在什么也看不见的地方,观者反而更会探寻融入其中的机会,会从时隐时现云气里多层次的感知深度中获得生命的动机。在画面中对部分事物的隐藏是为了供人深入观察,从而进一步探寻尚未发现的事物。周玲子遵循女性的感觉,以女性身份体知生命并创作作品,流畅地在作品中陈述并强调自己的艺术叙事观点。她的绘画作品是一个在她思考运动中自身正产生作用的令人感动的体系,这样的艺术作品有生命力,是活的。
而在周玲子心目中,伟大的艺术不仅是对内在一贯的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与突破,也该是从个体情感经验表述走向探求人的精神之美,这是以艺术的方式对有厚度的生命意味表达敬意。她的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时8000湘女响应祖国边疆建设号召,扎根边疆生活一辈子的历史故事。8000湘女离家时是豆蔻年华,返乡探亲时已是白发苍苍。她以同是湖南人、女人的身份想象这些身材娇小的南方女子所需适应边疆“大漠孤烟直”的陌生环境和生活的强大意志。她在情感上深深地怜惜她们,更钦佩她们为祖国建设舍弃个体安逸生活的大爱情怀。历经两年多的实地调研与认识积累,她将湘女们定格在正要乘军用运输车开始长途跋涉上天山的的一幕。一脸稚气的湘女们身着崭新戎装,在军用运输车前专注地做好出发前的最后准备,纯真的眼神、自然的形体姿态显现出湘女们对上天山选择的坚定,而行军包袱、网格袋提的瓦罐辣椒酱、防风马灯、医药箱都提示着湘女们将要面对的艰苦边疆生活的磨砺。她勾勒人物形象的线条有着边疆沙粒吹打面部的粗砺感,这是湘女们经历边疆生活的抽象写照。湘女们足下淡墨色的地面朴素而沉稳、宏伟远山的虚化轮廓将视线引入无限的空间遐想,灰黄绿色调笼罩了整个画面,凝聚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令观者深受震动,更令亲历的湘女们在画前驻足良久,感慨万千。周玲子这幅作品不是为了再现历史的表象,她留驻了时光里来自平凡人的大美精神予人的深切感动。
周玲子的艺术从人的生命体验出发,展示了她深沉珍爱生命的艺术特质,作品在她追求和谐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体验运动中产生活力。这种活力令作品更具独特性,指引人去深入观察和认识自我和自然。谦卑与定力,驻守在周玲子艺术世界中,融汇在她的作品里,满怀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