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昨宇
(四川师范大学 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初看剧情,已感受到命运的打击,最沉重的莫过于拿到一纸HIV阳性诊断书,间接地被剥夺了生的权利。在这迷茫无助的时刻,人人都会唱出那样迷茫无助的声音……LifeSupport的成员们手挽着手,站起身来。遥远而优美的和声,层层叠叠,如同溪水渐渐汇成海洋,声音轻柔却是悲怆有力的叩问。命运,这便是命运!这样的场景使人震撼,也使人无力。既然今天如此,明天呢?我能从昨夜的噩梦中醒来吗?我能逃脱既定的命运吗?我能忘记过去,重新开始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一线希望,从名叫Gordon的年轻成员之口流露出来。尽管面对绝境,“但我要超越自我,面向未知的世界。因为理性告诉我,我本应在三年前死去。”此时此刻,我还活着,这岂不是命运的恩赐?一味地埋怨命运是无用的,不应只想到今后的不幸,而忽略了眼前鲜活的现实。
我不知道怎样给《RENT》归类,但就我个人的观点,它不是悲剧。尽管它的确拥有一个悲剧的结局(死去的Angel),但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超越任何一部喜剧的。什么是波西米亚人?骨子里的坚强、高傲和乐观,使他们没有向虚无的命运低头。热爱生活,这样一件事不必等到明天来做,而是此时,此地,此刻!这样强悍的,压倒一切的生活信念,出于身染绝症的十九岁少女Mimi之口:Nootherroad,Nootherway,Nodaybuttoday。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评选‘最短至理名言’,非‘Nodaybuttoday’莫属。假如我们一定要从这部剧中找到某种“核心精神”的话(波西米亚是一种精神么?有人并不以为然),也是这四个单词而已。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信条吗?——活在当下,别无他日,惟有今天!
我爱这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在笑声中体味命运凄凉,细细琢磨时,便发现这种价值观的可取之处:即使看透了人生的悲哀,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依然要乐观地去爱,去生活。尽管卡夫卡说:“有无限的希望,只不过不属于我们”,有希望总比没有好。由此观之,JonathanLarsen有着普遍神经脆弱的美国人少见的旷达坚强。老美们热爱大团圆的结局,迪斯尼动画果然也部部是喜剧(据悉连《巴黎圣母院》都改成喜剧),说悲剧会打击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云云。百老汇的剧不同于英国剧、法语剧,自然也是轻松愉快,喜剧居多。无怪乎Larsen生前从未相信该剧能如此卖座—一部讲述非主流生活的悲剧题材音乐剧,拿下普立兹奖和四项托尼奖,除去音乐本身的魅力,应该还有别的原因吧?对黑暗的蔑视,对生命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剧中无处不在的生命激情—这是《RENT》的灵魂。
这种可贵的生命激情,在听过《LaVieBoheme》后感受尤为强烈。这是全剧的高潮,波西米亚的年轻人们一进餐厅就发现了Benny及其岳父等中产人士,后面的表演自然也是围绕着一个目的:赶走他们。剥去资产阶级的虚伪,繁复而无味的食物,衣冠楚楚的装饰,矫揉造作的品性,抛弃这一切!留下自我的张扬,率真,音乐,食物,性,电影,时装秀,摇滚,政治,想象,创造。即使面对贫穷和疾病,对未来的绝望,也要大声喊出“ActualReality—Actup—FightAIDS”这般强硬的口号。即使抛开电影版的精彩表演,《LaVieBoheme》的音乐也给人以过耳不忘的强烈震撼,你能感受到那喊出来的爆发的激情,感受到年轻艺术家们的抗争,爱情与眼泪。贫困,疾病,被人误解的创痛,都不能成为不热爱生命的理由。爱在此刻,生活亦在此刻!
情节在展开,但无论Angel的逝去,或是Mimi的苏醒,都不是大喜大悲的故事。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喜悦。“我爱故我在”或许是波西米亚人的信仰,让他们永远淡定、执著地面对生活。结尾的Final把Withoutyou和NoDayButToday两种旋律融为一体,男声的旷达坚定,女声的柔情似水,久久地回荡、交织在一起,用共同的力度和决心阐释着生命的真谛。每当听到末尾,我的思绪总是游荡到电影版的全剧开端—八个人站在明亮的聚光灯下,笑着,打着拍子,高声唱那首著名的《SeasonsofLove》,太短暂的生命,太多的疑问,生命又有太多的美好。用什么丈量你的生命?答案如此简单,而又有力:用爱丈量,用爱丈量生命。
随着电影版的上市,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这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而每个人的欣赏尺度良莠不齐,我无从辩驳孰对孰错,只是想就作品本身阐述一下我的想法:
改编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这部电影只有两个小时多一点长,却被填进了近三十首歌曲,结果影片就像一个吃得快要撑死的人一样动弹不得。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成了一段段MV的集合,根本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发展情节、酝酿感情,结果使有些原本很能煽情的歌曲如‘I’llCoverYou’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种求全也许会使影片失去了充分发挥的潜力。
其实《RENT》作为一部电影再失败,它在忠实原著上是没有问题的,片中也确实有让人感受到歌舞片魔力的段落,只是不多而已。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有:‘Today4U,Angel’的跳跳舞,虽然影片的编舞并不出彩,但这段独舞的热力实在难挡。
‘TakeMeorLeaveMe’精彩的二浪女斗牛舞,从“宣叙调”转换过来的歌曲中最自然流畅的一曲。
‘Lightmycandle’则完全把暧昧轻佻恰到好处地藏到了音乐里。
‘LaVieBoheme’,经典段落,经常会让我想起《WestSideStory》里的某些段落,但其实比那要热血自由,挑衅放肆一百倍,最能彰显这群人物的至性至情和理想追求的“波西米亚颂”。
真要跟舞台剧比,电影里ROGER跟MIMI的感情发展要有逻辑的多。舞台上的ROGER怎么看都只有一副自怨自艾的表情,而电影里ROGER这个人物更立体了,看上去更真实,到最后一幕也不会让人觉得他的感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写到这里,想到从网上看到的别的一些评论,不禁要问问:“电影难道非要给出一个所谓光明的尾巴,才算得上是优良的艺术品吗?”
其实说来说去,这出戏不是什么寓言戏,没有要教给人们如何去生活。它反应的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态度。至于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对待,该采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来感受,是留给每一个看戏人最自由、最充盈的思考空间,它有着太多的可能,有着这样那样、各式的结果。
《RENT》的编剧琼纳森·拉尔森(JonathanLarson),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的。他写这部音乐剧,足足用了11年的时间。为了生计,一边在餐厅打工,一边写作。生活得十分凄贫艰苦,但却在自己理想的支持下完成了这部音乐剧。悲剧性的是,在公演的前一天晚上,《RENT》的创作者,琼纳森·拉尔森,突然病逝于心脏动脉瘤,年仅36岁。
很遗憾,拉尔森没有看到他的作品被译成16种语言,在21个国家超过150个城市演出。获得过几十个奖项。如:1996年普利策戏剧、1996年获托尼奖中的:最佳音乐剧奖、最佳作曲奖—JANATHANLARSON、最佳剧本奖—JANATHANLARSON、最佳音乐剧男演员奖—WILSONJERMAINEHEREDIA、1996年获奥比奖中的:最杰出剧本、音乐和作词奖—JANATHANLARSON、最杰出导演奖—MICHAELGREIF、最杰出合唱表演奖等等。成为至今为止百老汇史上赢利的第一名。人们这样褒奖道:
“使你回到家时有一种受到过净化的感觉。”---MARGOJEFFERSON《纽约时报》SOURD《加内特杂志》
“近十年来最非凡、最原汁原味的美国音乐剧。”---RICHARDZOGLIN《时代杂志》,这部他用生命谱写的音乐剧,终于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和辉煌。拉尔森虽然已经逝去,但是它的精神,他的思想依旧留在这个世界上,并将永久不衰的留传下去。
记得很久以前,曾听过这样一个无聊的问题:如果不幸流落到荒岛上,只准带一部书,那么你会带……?据说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红楼梦》,我不反对,那是一部写尽人间百态的著作,只不过太过悲凉,不能打破荒岛的冷寂气氛。
若问题改成“只准带一部音乐剧电影版”(虽然这个假设有些荒谬,荒岛上存在电源、DVD机、遥控器……这还是荒岛么),那么,该选……不错,通篇的论述仅为了这一个答案——《RENT》。
这看似“真实平淡”的《RENT》,确向我们—不论是否置身于荒岛—提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问题:“如果,你被命运逼到绝境,甚至,知道你的生命很快将要结束,你将如何面对生活?”
JonathanLarsen用他36岁的短暂生命和他7年创作出的RENT,告诉了我们一切——光明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生活在此处,不在别处。
也许,会有另一些人如此作答:“当世界背叛了你,你也背叛世界”。不错,这是一条路,可惜不免有些自欺欺人,我们个人毕竟不能脱离社会生存。另一条路是被悲惨的命运彻底打倒,跳楼、上吊、服毒、开枪……不一而足。面对诸多之疑问,JonathanLarsen只是淡淡一笑,用他的音乐回答了问题:爱在此刻,生活亦在此刻。
[1]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2]廖向红.音乐剧创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徐元勇.通俗唱段演唱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