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哲
摘 要: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采编工作由传统手工化向信息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演变,社会信息量庞大,图书馆的文献量的快速增加,采编工作业务外包也成为了必然。
关键词:图书馆;采编工作;业务外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图书馆事业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模式,而承担图书馆文献的搜集、整理、加工、分类和编目等任务的采编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采编方式、内容、途径、流程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自动化集成系统已被广泛使用,图书馆采编工作已经进入到全新的网络化采编流程了。采编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献采访;二是文献分编。文献采访就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经费状况等实际情况,通过选择、采集等方式建立馆藏;文献分编文献分编则是对到馆文献进行数据标准化制作,包括馆藏文献著录、文献标引等,从而形成一个可供读者检索的体系。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看出采编工作如何从传统模式演变到网络化模式。
1 采编业务工作内容
1.1 传统的采编流程
我们拿纸质图书来举例子。首先供货商(即书商)发来行业汇总的纸质图书目录,工作人员根据馆的性质和馆藏情况进行仔细筛选,经过馆藏查重、反复讨论后敲定此次采访图书的目录。由于早期图书馆并没有网络化,所以查重工作也是比较艰难的。此批图书到馆后,工作人员便开始进行图书采访,首先进行图书的拆包验收,登记每批书的总括登记帐,对每本书进行盖流水号、盖馆藏章等一系列前期加工。采访工作做好后,便进入到分编工作了。由编目人员根据中图法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校核、入藏、黏贴书标等工作。这里要强调的就是早期的图书馆并不是像现在用网络软件系统手段来登记馆藏信息或图书编目的,而是人工书写图书编目信息卡片,再根据需要将卡片复制出几份,分别存放在采编部、外借部等,还要在图书内贴上书内卡,登记该图书供读者借阅的信息。可以说传统的采编工作是采访人员按照订单圈定所需图书,编目人员则是关起门来自己进行图书分编,无任何参考,所以编目人员的专业素质都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这种分散的、封闭的采编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1.2 网络化下的采编流程
随着社会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现今的信息资源载体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光盘型和网络型等,多种文献信息资源并存的格局,迫使图书馆打破其传统的纸质图书为主的馆藏形式,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馆的性质、经费、场地、读者需求等,优化馆藏,以构建自身的特色馆藏。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也使得图书馆采编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地网络化。就采访工作而言,已经从原先单一的书目订购发展到现在的网络采访和现场采访等模式。网络采访是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采集、整理,然后按馆藏需求在网上书店进行查找、筛选、预定、付款等,现场采访则是工作人员到各大图书市场进行现场购书,采访人员通过亲眼看样书,最直接了解图书的各种详细信息,避免了许多因为文献细微的信息差别而导致购错书的情况发生。
文献采访过后的分编工作才真正体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每个图书馆的书目著录信息都不一样,并且有很大的差异,机读目录CNMARC标准化编目规则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以往分编工作的手工式信息著录模式,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文献进行规范的信息著录,不仅统一了图书的各项信息,更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数据资源共享,技术的普及使得编目方式向联机编目发展。联机编目是大型图书馆对图书进行规范统一的编目,成为联机编目数据源,这些数据源规范性、专业性较强,标准化程度高,用来提供给各类型图书馆作为参考、下载以及采用。书商们都利用国家图书馆编目数据中心及本地省联编中心的数据,作为购买图书的附赠内容直接提供给买方图书馆。联机编目使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以往的闭门造车和独立的手工操作,而是进入到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工作模式的改变注定图书馆要合理优化采编业务工作流程,联机编目则是为书商提供图书馆的采编外包业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2 采编业务外包内容及意义
2.1采编业务外包内容
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是指图书馆通过招标的形式,由评标小组对各投标方的资质情况、实施能力、供书保证、服务承诺、让利折扣等多项因素进行综合评议,最后确定中标的供货商。接着,供货商向图书馆提供各种订购书目,根据采编部分的实际要求进行图书配送,和完成圖书采编工作。加工好的图书和书目数据送至图书馆后,经过验收直接进入图书馆的流通系统。
业务外包分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两种模式。全部外包顾名思义则是指从图书查重、采购、验收、编目、入藏、上架等一系列加工工作都由供应商或外包公司完成。部分外包模式是指根据各馆的具体情况,某些业务由书商完成,而部分业务和必然程序由该馆采编工作人员完成。例如,图书到货后的验收、盖馆藏章、黏贴防盗磁条、粘贴条码等前期加工由书商或外包公司完成,接下来由馆内编目人员根据书商提供的联机编目,结合该馆的实际馆藏情况,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随后进行粘贴书标、入藏、交送等系列程序,此举有利于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每个图书馆都可以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外包标书。
2.2 采编业务外包的意义
2.2.1 提高采编工作效率
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文化传播,图书馆购书经费随之增加。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名额有限,依靠业务外包采访人员不需要到处搜集文献资料,减去繁复的查重、验收、盖章等加工程序,编目工作更由于联机编目更加轻松快捷,规范准确地著录文献信息,大大提高了采编工作效率。
2.2.2 缩短了图书分编的时滞期,加快信息传播速度
图书馆的职能是信息传播,而文献采编工作繁琐,以往从新书到货直到上架流通一个周期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现今采编工作外包后缩短了编目的周期,新书很快就能上架流通与读者见面,适应信息快速新颖的传播特性。
2.2.3科学分配人力资源
采编工作全部或部分外包后,工作人员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馆藏资源整理、特色馆藏建设以及资源统计等图书馆馆藏规划中去,提升读者服务质量。
2.3 采编业务外包的弊端
2.3.1 外包商资质有好有坏,加工质量难以保证
某些的外包商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节约成本,或是聘请的加工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都会导致采编加工工作工质量不过关,或者出现错漏的情况。
2.3.2 某些程度上加大采编人员的工作依赖性
采取业务外包,不管采访或编目都会很大程度上减轻采编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去繁琐的加工程序后工作人员容易对外包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其专业能力有可能下降。
作为市级图书馆或中小型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又想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可以采取采编业务部分外包的模式,这样既能快速让新书上架,又不会打击采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在馆藏资源建设上也能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构建属于自己的特色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