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华
朱自清:学生通融和提携老师
1920年,22岁的朱自清修满北大学分而提前一年毕业,被推荐到浙江第一师范工作。朱自清从没想过要教书,连基本的“教育学”之类的书都没翻过。尽管北大读书期间他在夜校教过学,但仅仅属于扫盲之类的文化辅导,不算正规的授课。
当年轻的朱自清面对这些同龄的师范学子,甚至比自己大四五岁的“老学生”时,顿时手足无措,浑身发抖,非常机械地背着教案,根本谈不上组织教学。正如学生回忆的那样:“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过多少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然而由于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
幸运的是,这些“老学生”愿意耐着性子听下去,觉得他教学认真又待人诚恳,加上崇敬这位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大家亲切地称朱自清为“小先生”。朱自清也向学生吐露自己一时难以适应教书的惶惑和痛苦,得到这些“老学生”的充分理解。朱自清在学校遇到风波,都是学生替他摆平,处处帮他壮胆。
浙江第一师范宽松的环境中,朱自清迅速将文学潜质发挥到课堂上。短短五年内,朱自清辗转江浙一带多所中学和师范,还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小说,结交了一大批文艺界、学术界的挚友。到1925年朱自清就因文学上的造诣被特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很快成为清华园一张亮丽的名片。
胡适:被学生问得冷汗直冒
1917年,26岁的胡适便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胡适的年轻气盛,让那些岁数同他相差无几甚至更为“年长”的北大学子看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后,公推“意见领袖”傅斯年试探一下胡博士,以决定是否让他继续教下去。民国初年的北大,学风非常开放,学生如果觉得教授的课未达到理想,可以建议学校解聘。
即将对胡适开火的傅斯年,向来以“大炮”“老虎”的绰号著称,在读书期间便是闹学潮、赶教授的领头雁。北大学生可以自由听课,傅斯年便带着试探胡博士的“神圣使命”来到课堂,把胡适问得冷汗直冒,双手都有些颤抖。好在胡适的学问功底深厚,应变能力又极强,非常善于回避对方锋芒,攻击对方软肋,很快镇住了场面。
傅斯年由此敬佩胡适的学术造诣,很快成为胡适的忠实“粉丝”,从此这对师徒结下了30年的患难之交,彼此推心置腹又相敬如宾。据说傅斯年容得下自己的父母被人骂,却绝不容许哪个说胡适的半个不字。若有人攻击胡适,傅斯年便挺身而出,使出惯有的“大炮”风格:“你们不配骂适之先生!”可见傅斯年是何等崇敬和爱护心仪的老师。尤其抗战胜利后,人们公推傅斯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而傅斯年却把这等好事让给了远在美国的胡适。
鲁迅:第一堂课讲生理卫生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受邀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卫生教师。学医多年的鲁迅也算有了用武之地。可初涉讲台,他便遇上难题:生殖系统的知识怎么讲?时值清末,性的话题在公开场合仍然讳莫如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鲁迅还是觉得性在教学中是回避不了的话题,应该坦坦荡荡地去讲。而鲁迅敢于讲生殖系统,在当时绝对属石破天惊之举,足见其胆识惊人。
他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个条件:“在这些时候,‘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的人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破坏了。”为了避免尴尬,他在教案和讲课中都尽量用古语代替敏感字眼,并以文字符号为图示:“也”字表示女性生殖器,“了”字表示男性生殖器。
鲁迅并没有刻意追求课堂的精彩效果,而只关注如何把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彻。授课非常成功,很难想象这位不苟言笑的老师是初登讲坛的“新人”。课后,本班和外班的学生纷纷向他要讲义。令学生惊讶的是,鲁迅的讲义非常简单,却清晰地道出了教学的中心和各个环节。
很多年后,有人归纳鲁迅的授课风格:“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鲁迅向来不乏幽默感,是个非常风趣的人,这在他后来进入高校讲授文学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早年的科学课堂中,他选择了循规蹈矩和庄重严肃,并以其授课内容的“前卫”,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沈从文: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1929年,27岁的沈从文受聘到上海的中国公学大学部担任讲师,主讲现代文学选修课。初次上课,沈从文做了充分准备,足够讲一个小时以上,以至胸有成竹而一不带教案,二不拿教材。可刚上讲台,莘莘学子好奇的神色,顷刻化作无尽的威压,沈从文顿时脑子一片空白。
一分钟,两分钟……起初,教室里不断起着人声;五分钟过后,教室里的声浪逐渐低了下去;众目睽睽之下,沈从文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到这时,满教室鸦雀无声。而且,沈从文的紧张似乎还传给了某些学生,场下有人替他冒冷汗了。
终于,沈从文开始授课了,他一边急促地讲述,一边在黑板上匆匆写些提纲。然而,预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沈从文忙迫中竟用十多分钟便讲完了,剩下的半节课,实在无话可说,陷入了更大的窘迫。万般无奈中,他只好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消息传到教师中间,有人说:“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中国公学)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校长胡适闻讯后却不觉尴尬,只是笑笑:“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沈从文在中国公学迈出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后来他又到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名校任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离开学校。十六年的教书生涯中,沈从文不但提携了一大批文学新秀,而且自身的创作也达到顶峰,特别以其代表作《边城》轰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