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从“污染重镇”到“最美羌城”的华丽转身

2014-08-13 21:07王建宏
当代县域经济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磨碉楼羌族

王建宏

汶川、理县、茂县和北川是中国四大羌族聚居地,但秉承了羌族建筑的传统与创新、实现了羌族建筑从“羌寨”到“羌城”再到“中国最美羌城”华丽转身的,却是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岷江支流寿溪河畔,东连都江堰市,南与崇州市毗邻,接壤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基地和三江镇国家AAAA级生态旅游区,距离汶川县城82公里。水磨古镇历史悠久,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称老人村,后改名水磨至今。明代的古戏台、清代的大夫弟……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叹。

顺着国道213线一路前行,来到紫平铺水库和寿溪河交界处,从寿江大桥往左拐,用不了20分钟,就到水磨古镇了。呈现在眼前的是颇具羌族建筑特色的巨大黄泥碉楼,这就是水磨古镇景区入口;碉楼上中国国家旅游局颁发的AAAA景区标志牌也赫然在目。穿越威严、大气的古镇城门,跨过顺德大桥,就来到了羌碉广场。广场边上矗立了一座最具羌族文化代表的笔挺建筑——碉楼,只见其上镶满碎小白石,“水磨羌城”四个红色的大字耀眼夺目。

昔日:“小江南”变“污染重镇”

家住水磨镇老人村,73岁的姚向东见证了水磨镇几十年来的变迁。“如今,水磨镇看天不扎眼了。”这位老人说,重建后的小镇又变回了他年少时的那个小镇。

自古以来,水磨镇一直以农业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边一带居民称为“小江南”。姚向东所居住的老人村更是充满传奇。

这里与外界往来素少,但山水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相传,一名为范贤的外地人,下半生定居老人村,一直活到131岁才离世。

但是,这中间曾走过了20余年的弯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水磨镇的山清水秀划上了句号。由于地势开阔,靠近都江堰,1985年这里被规划成为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区——"5·12"汶川地震前,这个仅有18个行政村的偏远小镇,却容纳了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单从这些看似不太大的数字,我们已经不难想象出那时的水磨镇的天空不会有多么的湛蓝,流水不会有多么的清澈。当然,这也绝对不只是我的想象,而是水磨镇的居民们都还清晰地记得那弥漫的黑烟与发臭的寿溪水。

工业发展形成规模后,镇上烟囱林立,终日不断排放的烟尘使天空阴霾密布,天生丽质的沿江小镇满是尘烟。烟尘的排放量十分惊人,姚向东曾听说:“一家铁合金厂曾投资建环保设备,专门收集工厂排放的粉尘。一天下来,设备所收集的粉尘达到4吨。”

如今:一副美丽的“水墨江南”画

灾后重建中,阿坝州为水磨拟定了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的重建思路。一份关于社会、经济统筹考虑的发展规划正式提出,其将水磨镇的发展定位确立为“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在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建工作者的帮助下,重建后的水磨镇已成为阿坝州的教育、文化和旅游发展区。

重生的水磨古镇,传统文化在这里延续,羌藏汉建筑风格在这里融合,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乡土风情、民族文化、人文景观及校园风情交相辉映、和谐统一,春风阁、西羌汇、寿溪湖、禅寿老街、水磨羌城,一湖四区、六桥飞架……如诗如画的美景,勾勒出浓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文化魅力相结合的“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涅槃的水磨古镇已成为镶嵌在阿坝大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2010年,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授予水磨镇“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猜你喜欢
水磨碉楼羌族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GHOSTS OF GUANLAN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