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回指语的解析
——从其反讽效应谈起

2014-08-13 08:28刘艳春
关键词:回指另类先行

刘艳春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150001)

回指语的核心功能是指代或代替语境中出现的某个成分,这一点从回指的定义即可看出。学者们定义回指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对这一首要功能均达成共识。回指就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1]“回指语”是指一个语言单位用于回指前面已经提到的单位或意义。[2]但在实际语篇环境中,有些回指语并非只为完成替代任务,而是还具有更重要的职责。因此,将那些完成“替代”使命之余,还兼职完成其他使命的语言单位称为“另类”回指语。这些“另类”回指语通常表现为习语或长有定描述语。进一步讲,这些“与众不同”的语言单位是回指语中的一部分,其功能不唯一,通常身兼数职,如替代语篇中先前所提到的意义或单位、传递新的语言信息、制造修辞效果等。

然而,关注“另类”回指语的研究并不多见,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回指研究上着墨不少,但几乎所有的回指研究者都注意到名称(包括专有名称和类属名称)在语篇中经常被用来引入新实体;也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长有定描述语的中心词以外的附加成分有时候是与提取*“提取”与“替代”并无太多差异,只是“提取”比“替代”更加强调回指语在语篇中的动态表现。无关的,而是用来传递新的信息或制造特殊的修辞效果。[3]然而,关于这些“与众不同”的回指语的文献甚少,有的学者在对回指进行分类等研究时不同程度地提及了回指语的修辞功能。鉴于此,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那些“另类”的、“不走寻常路线”的回指语在完成替代功能之余,如何制造修辞效果,权作对回指研究的一个补充。但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其制造的众多修辞效果中常见的一种——反讽。

一、理论依据

反讽也作反语讲,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4]英语反语(irony)和汉语反语,无论在种类、作用还是运用方面都基本相同。[5]鉴于此,本文分析均选择汉语语料。此外,本文之所以将“另类”回指语制造的修辞效果聚焦在反讽上,除了考虑回指语制造的修辞效果繁多,篇幅有限外,还因为反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非直义句,它一度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和认知科学界学者们的浓厚兴趣。据统计,在流行的电视访谈节目中,平均半小时出现四例反讽[6],可见反讽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出现频率之高。但“另类”回指语与反讽的产生有何关系?它如何制造反讽效果?二者似乎并无关联,然而,追根溯源,即可为此找到理论依据。

反讽频繁出现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因而反讽的释义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反讽的释义势必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Yus将与反讽有关的语境信息分为七类[7],分别是:

①百科与事实信息(Encyclopedia and factual information);

②互显的客观环境(场景)(Mutually manifest physical environment);

③说话者的非言语行为(Speaker’s nonverbal behavior);

④听者所了解的关于说话人的背景知识(Addressee’s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addresser’s biographical data);

⑤相互知晓的信息(Mutual knowledge);

⑥对话中的前序话语(Previous utterances in the conversation);

⑦语言线索(Linguistic clues)。

以上可看作是一个人的认知环境组成。反讽的产生与发话者和受话者*本文中“发话者”兼指作者和说话者,“受话者”兼指读者和听话者。的认知环境息息相关,究竟是哪个因素或哪几个因素起作用,这与话语本身、发话者和受话者有直接关系。但有一点是坚定不移的事实,语言线索可以制造反讽。根据Yus的观点,语言线索指发话者所选择的能够表达其反讽意图的语法、词汇线索。从广义上讲,回指是具有指称功能的语法形式,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手段,所以回指语是语言线索之一。因而,从理论上说,“另类”回指语在言语交际中有制造反讽效果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很难界定哪些反讽是单纯由回指语产生的。大多情况下,反讽效果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语境信息、百科知识等。本文只关注“另类”回指语在反讽产生过程中的角色,其他因素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二、“另类”回指语的反讽效应解读

1.“另类”回指语的反讽效应产生原理

修辞性唤醒功能是回指语与提取无关的功能之一,是“‘另类’的,非核心功能”[3]。指代或代替上文语境中出现过的某些成分时常附有新信息,这是回指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在“另类”回指语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新旧信息的叠加在丰富语篇内容、推动语篇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额外效果,如传递新线索、制造修辞效应。借助于Yus对语境的分类及高卫东对“另类”回指语特征的描述,可推导出它们在语篇中产生反讽的基本原理。

如上所述,“另类”回指语通常表现为习语或长有定描述语,通常身兼数职。欲产生反讽,这些回指语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首先,它必须为语境提供新线索,蕴含新信息。新信息通常依靠词汇特征、句法形式等语言线索呈现出来。这是产生反讽效应的必要前提。其次,在蕴含新信息的前提下,这些“另类”回指语必须完成两个任务——先提取旧信息,实现替代功能;而后,激活受话者的认知域,提取出储存于受话者大脑中的常识及惯有信息。最后,新旧信息综合后产生的衍生信息与受话者认知域中的惯有信息冲突对立、不协调、不一致,此冲突对立等异常表现是产生反讽的关键因素。以上是“另类”回指语产生反讽效应的基本原理,下文将通过一组例句*例句①②③④⑤⑧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对此进行阐释,请见:

①(小明是个懒惰的孩子。星期六的早晨,妈妈让他收拾自己的房间,半天时间过去了,他仍旧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看着脏乱不堪的房间,妈妈对爸爸感叹。)

妈妈说:“儿子真懒啊!”

爸爸回答说:“话不能这么说,他还是蛮勤快的,已经连续学习六个小时了,丝毫没有休息的意思。”

②妈妈说:“儿子真懒啊!”

爸爸叹口气,说道:“真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孩子啊。”

③妈妈说:“儿子真懒啊!”

爸爸回答道:“哦,多勤快的孩子啊!你见过学习这么久,还不知疲倦的孩子吗?”

因为本文从认知角度入手,所以语境信息必不可少。三个句子共享一个语境,先行项均为“儿子”,爸爸迥然不同的回答引出了不同的回指语,亦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例句①中,爸爸的回答产生了反讽。但“他”这一普通回指语并未蕴含任何新信息,反讽由发话者的后续表达、听话者和发话者的背景知识、相互知晓的信息以及双方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由此可见,缺乏新信息的回指语未能参与制造反讽效应。在例句②中,回指语“令人无可奈何的孩子”中蕴含着新信息,为制造反讽效应提供了前提条件。回指语激活了受话者的认知域,受话者推导出如下信息:小明很懒惰,只顾玩游戏而不收拾房间,这孩子真令人头疼。而回指语中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为:爸爸感觉很无奈,对懒惰的儿子不知如何是好。衍生信息与受话者认知域中的信息并不冲突对立,而是一致,因此并无反讽产生。在例句③中,回指语“多勤快的孩子”和“学习这么久,还不知疲倦的孩子”中蕴含了大量的新信息,传递了足够的新线索。回指语提取旧信息、综合新信息后得出的衍生信息为:小明很勤快,发奋学习,不知疲倦。而回指语激活的存储于受话者大脑中的惯有信息为:小明很懒惰,只顾玩游戏,房间也不打扫。衍生信息与受话者认知域中的惯有信息相冲突对立,至此,受话者只能回归语境,重新解读发话者的真实意图表达:爸爸说反话是为了制造反讽效应,在冷嘲热讽中,流露出了爸爸无可奈何的态度,此处回指语的“另类”之处可见一斑。

由第一个句子可看出,若回指语中缺乏新线索和新信息,则没有参与制造反讽效应的机会。从第二个句子可看出,回指语中虽蕴含新信息,但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与受话者认知域中的惯有信息在语义上协调一致,不冲突对立,因此亦不能产生反讽效应。由第三个句子可看出,回指语传递了新线索,蕴含新信息,同时,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与受话者认知域中的惯有信息在语义上冲突对立,受话者只能借助语境,重新解读发话者的真实意图,至此反讽效应产生。为了更清晰地阐释此原理,图1再从受话者角度展现此反讽产生的基本过程。

图1 “另类”回指语的反讽效应图式

2.异先行项“另类”回指语的反讽效应阐释

为了深入研究,下文将分类讨论。关于回指的分类,学者们的区分角度和标准不同,因而划分结果迥异。Halliday和Hasan[8]从指称形式上把指称关系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Sag和Hankamer[9]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将回指分为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从语篇分析角度,Quirk等将回指分为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两大类[10]。许余龙[11]根据先行语的不同形态和句法特征,将回指分为八大类型,这里不一一赘述。本文将参照许先生的分类方法,按照先行项的差异将“另类”回指语分为四大类:名词性先行项回指、动词性先行项回指、零形式先行项回指和复杂性先行项回指。这一分类方法简便直观,易于揭示先行项不同的情况下,回指语在制造反讽效应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1)名词性先行项回指。名词性先行项回指即先行项为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另类”回指语,这里所说的名词并不是光杆名词,通常是长有定描述语。名词前通常带有冠词、形容词等修饰成分,名词短语亦通常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等修饰。回指语一般表现为代词替代、名词重复或二者兼有之。反讽效果多数出现在回指语为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情况下,但“另类”回指语往往不是简单重复先行项,一般包含新的信息或者和先行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上下义等。反讽效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新现信息(通常蕴含在修饰语中)或者取决于发话者精心选择的名词或习语等。见例④:

④她渐渐摆脱恐慌,镇定下来,说道:“来吧,到吃饭的时候了……真是让我胃口大开的情绪哦。”

在上面的句子中,先行项和回指项分别是“恐慌”和“让我胃口大开的情绪”,“情绪”与“恐慌”之间存在上下义关系。首先,“真是让我胃口大开的情绪哦”之前的表达均为旧线索,无论从字面意义、句式结构还是词汇特征上,都并无反讽效果产生。当发话者说到此句时,“让我胃口大开的情绪”传递了新信息,为受话者带来了新线索,为反讽产生埋下了伏笔。其次,“情绪”提取了语境中的旧信息“恐慌”,而后,激活了受话者认知域中的信息:“恐慌等不快情绪常常让人胃口败坏”。最后,当受话者带着被激活的信息欲理解发话者的会话含义时,发现认知域中的惯有信息与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恐慌让我很有食欲)在语义上对立。发话者的实际表达为“让我胃口大开的情绪”,这显然与受话者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让我胃口败坏的情绪”不协调。因此,受话者只能将此冲突置于语境,重新剖析发话者的真实意图。发话者正话反说,显然是用反语自嘲。由此看出,发话者选择此回指语主要目的并不是替代先行项,而是制造反讽效果。

⑤甲:“小李真过分,怎么能把你的秘密泄露出去?”

乙:“呵呵,知己嘛。”

例句⑤中,反讽产生的过程与例句④相同,但与例句④相异之处在于例句⑤中回指语简单至一个词“知己”,无任何修饰成分出现。发话者精心挑选的回指语远非为了替代先行项,而是为了制造反讽效果。“知己”一词产生了十足的反讽意味,发话者以此对自己交友不慎自嘲。

(2)动词性先行项回指。动词性先行项回指即“另类”回指语的先行项为动词或以动词为中心词的某种形式的短语。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为先行项的情况下,先行项一般凸显动作。回指语提取旧信息时,激活受话者认知域中的动作链,成为反讽产生的基础。而后,在此基础上勾勒动作链上的各类角色,如施事者、动作的方式、过程、结果或影响等,“另类”回指语通常表现为动词对应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同义词,也可能是与其意义上并不相近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等。在此过程中,动作链上的某一环节与回指语所凸显的动作结果、内容或影响等相对立,受话者只得将此对立放置于语境,寻求发话者的真实意图表达,隐藏于话语中的反讽此时则浮现出来。

⑥丁四:(穿)怎样?

娘子:挺好!挺合身儿!

大妈:就怕呀,一下水就得抽一大块!

丁四:大妈!您专会说吉祥话儿!(老舍《龙须沟》)

例句⑥选自老舍的《龙须沟》,邻居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开会,丁四也换了一身新衣服。先行项是动词短语“就怕呀,一下水就得抽一大块”,回指语是名词短语“吉祥话儿”。首先,回指语提取了先行项中的旧信息,并激活了受话者认知域中的动作链“提醒或预言:衣服洗起来可能缩水→使人穿上新衣服后的愉悦心情大打折扣→得出结论:此番提醒或预言可谓大煞风景”。此动作链辐射给受话者的结论便是:这是不耐听的话。而回指语“吉祥话”与此动作链凸显的结果恰恰相反,这使得受话者只能带着对立回归语境,寻求发话者的真实意图,反讽亦由此产生。丁四俨然是以此回应大妈并对此表示不赞同。

(3)零形式先行项回指。零形式先行项回指即“另类”回指语的先行项在语句中没有明确出现,受话者往往依靠百科知识、背景信息等来确定先行项。此时,对回指语的解读往往依靠受话者的认知域。由于缺少先行项,反讽效果的产生也多依靠回指语与语境的互动。但先行项并不是完全缺席,事实上,回指语中通常暗含文中缺失的先行项,或者回指语通过认知域激活隐含的先行项,此时,回指语需提取先行项并激活受话者的认知域。而后,回指语中蕴含的新信息与受话者的认知域在意义上或形式上产生对立或冲突,受话者只得协调此冲突与语境的关系,寻求话语的真实含义,反讽效果亦由此产生。

⑦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在上句中并未找到回指语“狠心贼”的先行项。但依托认知域,回指语“狠心贼”足以激活隐含的先行项,即“丈夫”,实现了替代功能。同时,回指语激活了受话者的认知域,受话者的大脑已储存了这样的信息:狠心贼指心地残酷的坏人。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为:丈夫是狠心贼。当受话者带着已有常识去理解衍生信息时,发现妻子的话语似乎有悖常理。但当受话者将其置于语境,重新协调衍生信息与语境的关系时,发现妻子将丈夫说成“狠心贼”实则指丈夫去打鬼子,弃小“家”不顾,而是为了保护大“家(祖国)”。因此,回指语“狠心贼”并非指责丈夫心地残酷,而是表达了对丈夫强烈诚挚的感情,对去打鬼子的丈夫怀有无限的牵挂和惦念。从而,幽默诙谐的韵味在此生成,反讽也由此产生。

(4)复杂性先行项回指。复杂性先行项回指即“另类”回指语的先行项为句子或段落等。不同于以上,此处的先行项较为复杂,确定起来较难,有时候需要跨句或跨段落寻找。回指语多表现为名词、名词短语或代词等。尽管先行项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它们有一共同点:先行项中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其信息量大于其他形式先行项所提供的信息。回指语通常亦具有一共同点:它们通常对先行项中的事件结果、性质或过程予以总结、评价等。回指语提取先行项中信息时,激活了事件范畴和受话者的认知域,而后提取出存储于大脑中的固有信息。随后,受话者参照根据认知域推导出的结论去理解衍生信息或实际表达时,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对立冲突,为此,受话者只能在语境中重新推敲发话者选用此回指语的意图,反讽则是其中之一。

⑧妈妈说:“儿子又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爸爸说:“好事啊。”

在上句中,先行项是句子“儿子又打碎了一只玻璃杯”,回指语是名词短语“好事”,是对先行项中事件的总结。先行项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孩子又惹乱子了。在回指语“好事”中,“事”提取了旧信息并激活了事件范畴:孩子又打碎了一只玻璃杯,同时激活了受话者的认知域:按常理,孩子不只一次打碎杯子,这是令家长不悦的事情;而“好”这一额外信息的出现,为回指语的释义提供了新线索,衍生信息亦生成:儿子又打碎玻璃杯,这是好事一桩。受话者不得不带着衍生信息,参照认知语境,对父亲有悖常理的回答进行重新解读:父亲正话反说,实则是对孩子调皮捣乱的无奈。至此,反讽效果水到渠成。

⑨“真是荒唐之至!”刘思杨忍不住笑了起来,“打了败仗,国民党国防部还要厚起脸皮宣布和平,真是别开生面的大杰作!”(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红岩》)

在例句⑨中,先行项由复句充当,回指语则是名词短语“别开生面的大杰作”,回指语对先行项中的事件作出了评价。回指语中的核心词汇“杰作”首先提取了旧信息:国民党打了败仗;国民党国防部厚着脸皮宣布和平。同时,回指语激活了受话者的认知域:自私自利的人若用冠冕堂皇的词汇描述其举,实属脸皮厚。其次,回指语中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为:国民党打了败仗,还厚着脸皮宣布和平,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好做法。最后,通过被激活的认知域,受话者得出结论:国民党打了败仗还巧言令色迷惑群众;此举说明国民党国防部厚颜无耻。受话者带着此结论去理解衍生信息,却发现衍生信息与从其认知域中提取的结论相悖。因此,受话者只能再次借助语境信息,重新理解发话者正话反说的真实目的:制造反讽效应,对国民党厚颜无耻的嘴脸进行揭露。

⑩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鲁迅《阿Q正传》)

上句中,先行项跨段由一组句子充当,而回指语只有一个词“勋业”。先行项中的系列事件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与信息,而回指语对先行项中的事件作出了总结。回指语“勋业”指上文中“阿Q走近伊身旁……一面赶快走”,即阿Q的言行举止和小尼姑的反应。回指语通过提取旧信息激活了受话者大脑中的事件范畴:挑逗与戏弄异性实属不光彩的行为。回指语中的新信息为:阿Q将自己的行为称为“功勋和事业”。因此,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为: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还自认为是了不起的功业。受话者以被激活的事件范畴为基础,得出结论:阿Q的行为举止很恶劣。当受话者带着从认知域中推导出的结论去理解衍生信息时,发现惯有结论与衍生信息强烈冲突,因此,受话者只有将此冲突置于语境,重新理解发话者的真实意图表达。“勋业”一词将反讽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及欲为自己内心的屈辱报仇的心理。由此可见,回指语“勋业”一词对此段制造反讽起到了不可缺失的作用。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另类”回指语在实现替代功能的同时,还经常完成其他使命,这使得它们显得与众不同。这些回指语在替代前面提到的单位或意义的同时,通常还传递新信息、制造修辞效果,反讽仅是其制造的众多修辞效果之一。Yus的反讽理论为这些“另类”回指语制造反讽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回指语作为语言线索完全可以产生反讽。但欲产生反讽,“另类”回指语必须蕴含新信息。在提取旧信息时,它需激活受话者的认知域,提取存储于大脑中的惯有信息。回指语中的新旧信息综合后的衍生信息与受话者认知域中的惯有信息相互冲突对立。因此,受话者只能回归语境,重新解读发话者的真实含义,反讽在此过程产生。先行项不同时,“另类”回指语在反讽产生过程中的表现亦不同。对“另类”回指语反讽效应的研究可对其功能有更深的理解,这对回指的本质进行甄别显得尤为重要。但“另类”回指语制造的修辞效应远非反讽的一种,它的功能也远非制造修辞效果。因此,“另类”回指语的研究领域尚待开垦,今后将对此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

[2]CRYSTAL 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3rd ed.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17.

[3]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8.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96.

[5]胡曙中.英汉修辞跨文化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21.

[6]涂靖.反讽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4(2):7.

[7]YUS F.On reaching the intended ironic interpre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0,10(1/2):33.

[8]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31.

[9]HANKMER J,SAG I.Deep and surface anaphora[J].Linguistic Inquiry,1976(7):398.

[10]宋宏.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23.

[11]许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一项基于汉语民间故事和报刊语料的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猜你喜欢
回指另类先行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另类四不像”登场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包含复杂限定语的回指关系浅议
基于角色与值的指称关系分析
另类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