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华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调整,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发生深刻变化。江泽民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中国实际,提出“六大社会阶层”的新论断,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做出新的界定,多措并举促进阶层和谐,这是对社会阶层理论的创新与贡献。对扩大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深入推进国家政权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社会阶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阶层和谐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3-0101-04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创始人,一直把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为其理论特色,并下定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对中国阶级状况做出科学分析,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形势下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做出新的判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使这一社会阶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解放和社会地位,进而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扩大为“两个阶级一大阶层”。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基本经济制度做出重大调整,引起了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新的利益群体出现。江泽民立足实际,对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作出了科学的分析。把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归纳为六大社会阶层,并把其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是江泽民主政十三年间在阶层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对于群众路线的贯彻,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提出“六大社会阶层”的新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阶层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3]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是导致我国社会阶层发生深刻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逐步改变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促使我国阶层状况出现新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以迅猛之势增长,在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从业人员迅速攀升,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者、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其他劳动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或群体,并呈现越来越庞大的趋势。在分配制度方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不断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5]。人们除了劳动收入之外,出现了利息收入、股金红利收入、技术信息收入等多种收入方式,收入来源多元化。同时,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效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开启了中国社会阶层大分化大组合的时代。经过多年实践,区域、城乡、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开,导致社会不断分层,出现新的社会阶层。
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从业人数迅速增加,日益成为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在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35575万人,占50.0%;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口16009万人,占22.5%;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19566万人,占27.5%。”[6]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工业与农业的简单社会分工体系和劳动者内部工人与农民的基本划分标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具体,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劳动越来越专门化。这对阶层状况带来直接影响,加剧了社会的分层,形成许多新的阶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以及阶层分化重组仍然继续的趋势,运用阶层分析方法,将我国社会成员分为原有社会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和新社会阶层两大类,并把新社会阶层归纳为六大社会阶层,提出了六大社会阶层的新论断。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7]286。这一论断囊括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新社会群体,使我们党对现阶段社会结构认识更为具体、科学、全面,是对中国共产党阶层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新界定
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合力机制的完善。按照中央统战部《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的界定,“这一新社会阶层从业人员约1.5亿人,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税收。”这说明,新生六大社会阶层的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国家政权的认同度,影响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江泽民必须为党创立一个新思想,把新的社会阶层囊括其中,否则就无法顺应潮流,很快就会失去合法地位”[8]452。对此,江泽民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7]28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新社会阶层的科学定位,给予新社会阶层正当的社会政治地位。这一定位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与突破,在实践上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客观实际。
“六大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一切社会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劳动”范畴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不能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来界定劳动者的概念。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7]286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劳动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不仅仅是呈现出有形的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提供无形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抛弃过去那种只承认体力劳动是劳动、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价值的旧观点,把经营管理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专业技术性劳动等纳入劳动的范畴。新出现的六大社会阶层以他们的管理劳动和其他特殊形式的劳动,通过诚实劳动、工作或合法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理应成为重要的劳动者。
在现阶段,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除了极少数敌视和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敌对分子外,所有一切赞成、拥护、支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拥有多少财富、文化程度如何,都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社会基础和依靠力量。我们党“要经常注意考察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动情况,努力把各种社会力量团结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来。”[9]把新社会阶层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没有改变作为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的人民民主专政,他扩充了人民的内涵。人民不再限于工人和农民,正如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所言,意指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8]452这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就由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扩展为包含新社会阶层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
三、促进阶层和谐,巩固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把新生的“六大社会阶层”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纳入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基础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但是,新社会阶层“一般具有动态性、广泛性、复杂性、异质性和价值取向多样性等特点”[10],这就容易导致利益主体在利益分享上出现不平衡,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利益关系的不协调,又从社会基础方面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和冲击。在现代政治发展中,政权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人民对政权的广泛认同,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能够充分尊重人民的利益,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阶层和谐,从而获得广泛的政治认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一)共享改革成果,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认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首先,“最广大人民”的概念,涵盖了新社会阶层在内的一切支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当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始终是人民的主体。其次,利益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人民的利益要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对人民根本利益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深化的。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江泽民的视域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1]429。他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7]294然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努力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求。
1.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1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1]67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
3.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精神文化利益是人民利益需求的最高形式。“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276先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站在历史的高度,努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利益整合,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7]279要处理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就要求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利益整合能力,进而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
1.加强社会主义利益观教育。“共同利益是社会力量实现联合的基础,是化解各阶层利益矛盾的有效手段。”[13]现阶段,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此共同利益为纽带,把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联合起来。这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利益观的宣传教育,加强全社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和价值取向。使人们形成对共同利益的认同,自觉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格局。
2.利用政策的协调功能理顺各种利益差距。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利益群体的分化,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个人之间差距逐步增大。在调整地区结构过程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部崛起计划,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调整城乡结构中,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社会保障,促进了城乡结构的优化。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过程中,规范收入分配的制度化建设,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同时,政府加大调节再分配的力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理顺分配关系,力求做到利益公平。
只有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把各阶级阶层人民利益矛盾协调好,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8.
[3]陈永杰.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若干分析[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92.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9.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李培林.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7.
[10]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33.
[13]闫志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抓住调节利益关系这个关键[EB/OL].人民网,2006-7-7[2013-07-17].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68042.html.
责任编辑:孔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