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从军滇缅诗词创作考评

2014-08-12 23:19赵燕梅
考试周刊 2014年44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

赵燕梅

摘 要: 王昶,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清代格调派副将”,1768-1786年罢官,曾入滇缅军营效力八年。考察王昶从军滇缅这一时期的创作发现,不仅内容别开生面,为诗人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当时文坛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从军滇缅 力尽关山 别开生面 文化交流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时又以兰泉、琴德为号,江南松江青浦县(今上海青浦)人。王昶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著有《春融堂诗文集》六十八卷,《明词综》十二卷,《国朝词综》四十八卷,《湖海诗传》四十六卷,《续修西湖志》、《青浦志》、《太仓志》、《陕西旧案成编》,《云南铜政全书》皆刊行于世。其未刊行者,则《滇行目录》三卷,《征缅纪闻》三卷,《蜀徼纪闻》四卷,《属车杂志》二卷,《豫章行程记》一卷,《商雒行程记》一卷,《重游滇诏纪程》一卷,《雪鸿再录》二卷,《使楚丛谈》一卷,《台怀随笔》一卷,《青浦诗传》三十六卷,《天下书院志》十卷。身为乾嘉汉学著名学者,王昶的一生并不像其师友那般坦顺平易,他曾以一书生从军滇缅,磨盾草檄,备涉奇险,这是同时代的学者所不具备的经历,他以生花妙笔记录了行程所遇之奇险诡绝。

一、磨盾草檄的从军滇缅经历

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这十年间,王昶一直在朝为官,仕途平稳,且屡有升迁,生活内容无外乎充任考官、入馆修书、随驾出行三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王昶春风得意,生活安闲舒适。

乾隆三十三年(1768)王昶因两淮盐引案被革职。王昶革职时,恰巧西南边陲有战事,缅甸未靖,乾隆派阿桂为兵部尚书定边右副将军,总督云南贵州。阿桂素知王昶学问与才能,便奏请其随往军营效力。王昶自撰文记道:“余以乾隆戊子十月十日从副将军阿桂公赴滇,至樊城,余取水道行,明年乙丑正月抵永昌(今云南保山),然后至于腾越,途次所历为驿一百二十余,为里九千一百余,为日一百有二。”可谓关山万里,备涉奇险。

王昶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抵达昆明后,不久即赴前线腾越,三月份至腾越,八月随阿桂抵蛮暮,在此与傅恒、阿里衮会合,三路合兵一处,由蛮暮顺江而发,驶抵老官屯,向对岸的缅兵发起进攻。杀气如山,阵云如墨,双方攻守数合,彼此都多有损伤,缅兵虽被杀伤无数,但老官屯营垒甚是坚固,竟是久攻不下。这时,阿里衮将军竟由于瘴疠之害,病殁军中,“炎陬瘴疠蒸,军垒烽烟乱”,清军中也有很多士兵染病而亡。此时缅酋慑于清军攻势,已有求和之意,最终两军在虎踞关议和。王昶有两句诗很能代表他在军营中磨盾草檄的生活:“忽催传羽书,磨盾缺明烛。就炊吹湿薪,浓烟苦眯目。据地挥秃毫,淋漓两三幅”(《寄查观察恂叔》)。

二、从军滇缅对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王昶自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在军中八年,殚心军务,未尝有一日懈怠,耗费了大量精力后已心神交瘁。他在《答吴冲之学使书》中记道:“迩来疲惫已甚,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军书如猬毛,此时若得觅一精舍,偃仰其中,作十旬休暇,已不啻天际真人想,何敢遂作莼鲈之梦耶?”来往万里,遍历河山,烽火连天,老友亡故,托身戎旃,怎不令人泪下潸然。此时王昶早已“虎头无复问封侯,垂老心情忆故邱”(《发京师二首》)。内心渴望的是“安得乡园老兄弟,青蓑同上钓鱼舟”(《旅夜怀南北旧游》)。从军西南对其思想之影响可见一斑。

久在戎幕,间关百战之余,王昶已看淡生死,他对友人说:“裹尸马革寻常事,寄语休嗤作计偏”(《将往云南》)。这是一种豪情满怀的告白,又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缘自适。八年从军西南,久历蛮荒,使原来仅为一介书生的王昶愈加沉稳内敛。这样的生活无疑也锻炼了王昶的志气,升华了他的壮心,表现出对生死置之度外:“时倘死馁,马革本非恋。随地有青山,荷锸最称便。”(《鱼门以诗赠行次韵》)甚至认为自己从军是“请缨差遂平生志”。这样的经历看似挫折,更是一种升华。

古代诗人中多有漫游四方者,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壮游一方面是一个坚忍的锻炼,另一方面使诗人作品更添奇情壮彩。王昶则不同,他不是主动去西南的,而是带着一种负罪的心情离开京师的,自愧自惭,无有怨言,既不敢怒更不敢言,有戴罪立功之意。与王昶同时的著名诗人中,有过西南军旅经历的还有赵翼。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翼由翰林院编修调任广西镇安知府,乾隆三十三年(1768),朝廷对缅甸用兵,赵翼奉命入滇赞画,其诗歌对此也多有反映,风格多骨劲开张,豪迈健爽。但观王昶从军滇缅诗词创作,却与赵翼迥然不同,悲凉愁苦之气弥漫于纸。

三、从军滇缅时的诗词创作

王昶从军西南期间所作分载五卷《劳歌集》中,其题材内容之新奇,使西南诸诗于乾嘉诗坛别开生面,新人耳目,发时人所未发,屹然挺立于诗界。滇缅八年于王昶虽为祸,而实又为一福。统观当时诗坛,抒写异域风光者,如吴兆骞《秋笳集》,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洪亮吉《万里荷戈集》,皆是记西域边塞,西南边徼尚少诗人问津。故王昶五卷《劳歌集》卓然醒目,拓宽了清代边塞诗的题材范围,足以独立于当时诗坛。

西南边陲的奇异风景,边塞的生活情调,皆是内地所未见未闻,王昶用诗词进行描绘。《疏帘淡月》:

“荒湾远水,讶灌雪凝冰,亭亭十里。本少红妆采撷,画船迄通。蛮云已尽寒江外,但相同、箱花徒倚。谁能相认,纤鳞微度,闲鸥忽起。正白羽、初分天际。甚翠盖翻时,幽香如此。不管露凉波净,脂消粉坠。西池迢递知难到,只盈盈、微点清泪。惟应月姊,宵分遥对,一奋秋意。”

前有小序云:“蛮暮南来,湖外白莲数顷,内地所少,并无有采其花而食其实者,亦不知为莲也。”前人关于莲多有描写,或以轻松愉悦的笔调写采摘的乐趣,或借莲表达坚贞的情爱或刻骨的思念,而王昶所看到数顷的荷花在开放,雪白的一片,不采其花,不食其实,也不知其为莲。即没有“红妆采撷”,没有“画船逸通”,是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纯洁的世界,那有谁认识她、发现她呢?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写景咏物而言,写入作品时则已非景物本身,而已染上作者的色彩,借景物之名,抒内心之情绪。王昶纪游羁旅之作,随着足迹遍及大半国土、阅历日益加深,作品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抒发个人情坏、羁旅愁思更加细微动人。endprint

四、从军滇缅对文化交流的促进

王昶从军滇缅后因功复授职,官至刑部右侍郎,主持四库全书总集编纂工作,此时的王昶彰显了对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云南第一部诗歌总集《滇南诗略》,该集由先后编定的三书构成,即嘉庆四年(己未,1799)刊刻成书的《明滇南诗略》,袁文典、袁文揆同辑;同年刊刻的《国朝滇南诗略》,袁文揆辑;嘉庆七年(壬戌,1802)刊刻的《续刻滇南诗略》,袁文揆、张登瀛同辑。其中的编纂者袁文典(1726—1818前后)、袁文揆(1750—1815)兄弟俩都是云南保山人,从1790年起,袁文揆与其兄袁文典都曾在北京四库全书馆工作过。袁文典、袁文揆为保存云南诗歌资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昶的朝廷举荐,袁氏兄弟正是得到了已成为四库全书总集编纂的王昶的举荐而入京的。

考察保山城“袁氏街”的来历,与王昶大有关系:1771年王昶谪滇居保山(当时永昌)近一年时间,与保山本地方的文人交好,保山城内正阳南门街居住着姓袁的一户人家,兄弟五人皆有文采,于是王昶戏称此街为“袁氏街”,这一户姓袁的人家即为袁文揆一家,足见王昶爱才、惜才之心。因此,王昶的滇缅之行,促进了文学上的交流,不仅诗人得“江山之助”,使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更具意义的是王昶举荐了地方上的文士,让他们得以发挥才干。

考察王昶从军滇缅这一时期诗词的内容,主要记述随军途中的所见所闻,西南地区风俗之奇诡,山川之险怪,物产之珍稀。这无疑为中原地区了解西南边塞、风土人情提供了形象的素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从文学的文化功能角度看,文人谪居西南时的文学创作的刊行,让中原地区认识了西南边塞,有利于朝廷进一步开发西南“丝绸之路”之茶马古道,发掘滇缅边境的丰富物产。翡翠在清代得到垂青,从缅甸经由腾冲、保山后进入朝廷,深得慈禧太后的推崇和喜爱,王昶等文人的文学创作对“翡翠”的描绘是使翡翠扬名的一个主要因素。

五、结语

王昶被认为是“清代格调派副将”,其诗词创作在清代中期诗坛诗道日卑的现状下起到了示范与引导作用,而且由于王昶拥有不同于一般诗人的特殊的政治地位,交游诗友门人众多,其诗歌主张和个人创作都被广泛推广,最终成为“持海内文章之柄,为群伦表率”的领袖人物,对活跃当时文坛风气,引导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昶曾因泄露两淮盐运提引一案而罢官,入滇缅军营效力,考察王昶从军滇缅这一时期的创作发现,不仅内容别开生面,为诗人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当时文坛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昶.春融堂集[M].清嘉庆十二年塾南书舍刻本.

[2]何英芳.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纪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

[4]清词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0.

[5]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6]王玉媛.论清代格调派副将王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7]裴风顺.王昶词及词集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对外文化交流之窗
——神木大剧院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国际交换生:一封文化交流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