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东的中流砥柱

2014-08-12 09:50云之端
时代报告 2014年8期
关键词:艄公船工三门峡

云之端

“三门峡”的由来

地处黄河流域母亲河南岸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传颂着很多古老的传说……

三门峡大坝应该是三门峡这所城市最显著的标志,曾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距三门峡大坝以东约70米距离的砥柱石,是一块从未被黄河水吞噬过的奇石,“朝我来”的故事至今被人传颂着。

“三门”故事

很久很以前,三门峡是一个古老的峡谷。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张店塬开船,魏德岭停船。”“张店塬”在现在的山西省平陆县,“魏德岭”在现今的陕县张茅乡附近,这是黄河两岸最高的两个大塬,也是当时的两个码头。

黄河从南岸的史家滩山上顺流而下,两岸都是黄色的土山,但河道猛然拐弯疾下,河水就被悬崖峭壁拦腰挟住。站在高处低头看这古老的峡谷,只见一股滔滔洪流像性格暴躁的猛龙一样在山峡间一折一回,到那三个石岛时,这股洪流又被猛然劈成三股支流分道冲击而下。这三股激流长期冲击成的三个石峡,就像三道石门,而这三道门又有轻重缓急之分,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人门”“鬼门”“神门”。

古人形容三门峡的交通艰险时,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神门”“鬼门”“人门”这著名的“三门”也成就了“三门峡”这个名字的由来。

据说在很早以前,三门峡一带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叫做“马沟”。北山的深潭里有一条老龙,看到马沟水深湖大,就搬到这里来住了。这条老龙来了以后,经常喷云吐水、兴风作浪,马沟的水也越涨越高,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土地。尧就派大禹去治水,大禹来到马沟之后,看到整个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就跑到湖边,用剑向东南划了几下,水就顺着剑划的道,向东南流去。当水流到马沟峡谷的时候,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水又聚在了一起。大禹抡开开山斧“啪啪啪”三斧,就把大山劈开了三个豁口,水就分为三股向下流去。三个豁口把大山分成了四座石岛:和南岸相连的一座半岛临水的一端像一只张嘴的狮子,因此大家称它为“狮子头”;中间两座岛叫“鬼门岛”和“神门岛”;和北岸相连的半岛叫“人门岛”。这就是“三门”的由来。

水道疏通以后,老龙一怒之下将天上的云雾都吸进肚里,接着兴风作浪发起了大水。大禹与老龙搏斗,斗了三天三夜。最后老龙喘着粗气、张开利爪,拼着最后一股劲儿恶狠狠地向大禹扑来。大禹一闪身,躲过了老龙的利爪,乘老龙身子没有摆稳,使出了全身力气,将利剑刺进了老龙的胸口。这时,老龙的鲜血像泉水一样从心窝喷射出来,喷到了两岸的山上,把山石都染成了红色。直到现在,三门峡两岸的山壁上还有红色的山石和泥土。老龙死后沉到了水底,马沟的水也不断向下游流去。很快,马沟湖就变成了黄河河道。原来的湖底都露出了地面,高处成了塬,低处成了地。

据说三门峡大坝开工以后民工还曾在河滩上刨出了一盘龙骨,有头、有爪、有尾……人们都说,那就是当年被大禹杀死的老龙的尸骨。

“朝我来”

水患平息以后,百姓们也都陆续回到了三门峡,修屋建房,垦荒种地,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就在黄河两岸建了两座禹王庙。三门峡北岸山上的禹王庙与别的庙很有些不同,庙里有两只铁鹅,和尚说这两只铁鹅能预报行船的吉凶。它们是怎样预报的呢?

据传说,铁鹅背上有个小洞,船工们要问当天行船经过三门峡的吉凶,就要把钱投进小洞里。钱落在鹅肚子里后,如果鹅不叫,今天就平安无事;如果它“嘎嘎嘎”地叫几声,今天就不能行船,硬要行船,就一定会遇到凶险。在三门峡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古无门匠墓。”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门匠死后,没有葬身之地。门匠就是艄公,他们熟悉当地的水情和地势。过往船只行到这里就要雇他们掌舵领航,送过危险地带。干这一行的人往往葬身水中,连尸骨都捞不到。

铁鹅是和尚们做的,鹅肚子里有一个机关,想让它叫,只需拽一下鹅腿,牵动了鹅肚子里的机关,它就叫了。和尚们也是看天色行事,如果天气不好,就让铁鹅叫几声,如果风平浪静,就不让它叫。这种办法碰巧也灵验,船工们没有别的办法,也就只好相信了。

有一天,几条货船从三门峡上游往下放行。一个老艄公带着船工们抬着贡品到禹王庙烧香许愿,祈求禹王保佑他们平安过三门。烧香磕头之后,船工们就把钱扔进铁鹅背上的小洞里,和尚看当时天气很好,就没让铁鹅叫,假意在鹅背上抚摸一番后对船工们说:“平安无事。”老艄公听了这话很高兴,带着船工们离开了禹王庙。

下了山,老艄公把船驾到河中,看准了水势,决定从神门放船。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当船刚到神门河口时突然刮起了狂风,紧接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既看不清水势,也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的那只船,像离弦之箭一般穿过神门,下面有许多明岛暗礁,可这只船被风浪推着,眼看就有倾覆的危险。正在危急关头只听老艄公向一个船工大喊道:“掌好舵,朝我来!”老艄公“扑通”一声跳进了惊涛骇浪之中。船工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只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船工们没时间多想,驾着船朝发出喊声的地方冲了过去。当船驶到那个地方时,大家才看清是老艄公如擎天柱般,屹立在激流中。老艄公呼喊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着头挺立在激流中。

以后人们把这座石岛就叫做“中流砥柱”,也叫做“朝我来”。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朝着砥柱石直冲过去,眼看就要与砥柱石相撞的瞬间,砥柱石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这样,船只就可以避开明岛暗礁顺利地驶出峡谷。

悠久的历史文化

追溯一个城市,大致都会有它的传说,传得久了,人们便会根据故事中的描述去追寻那些久存于心底的记忆。于是,当生活越来越改变,传说中的故事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会重新活跃起来,或转化为一种精神,或成为一种动力,激励、鼓舞着我们。

三门峡是华夏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和发展地之一。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勤劳善良的三门峡人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约在五六千年前,三门峡就有了较大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的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继老子后学者,战国初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随着社会前进,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

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家哲学成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德经》自问世后,研究者甚多。上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又兴起一股“老子热”,外国人称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在西方除《圣经》之外,《道德经》译本最多,影响最大。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灵宝荆山铸鼎祭天、奠定政权;达摩祖师舍身求法,空相寺作为佛祖圆寂地香火传世;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昭示着三门峡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三门峡大坝作为铭记新中国根治黄河水害丰功伟绩的丰碑更将彪炳史册。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还有大禹、张仪、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杜甫、韩愈、司马光、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墨迹和诗篇。endprint

猜你喜欢
艄公船工三门峡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张超丽作品
赞船工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寻短见的少妇
An Analysis of the Common Errors in Oral-English Learn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渡口的歌声
最后的老艄公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